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近5.5萬問題被討論,一個回答超過17.8萬人贊同… 這個開學季,大學生們在知乎的開學季#同學別慌#專題中扎了堆。
年年開學季,都會出現一波營銷小高潮。
近3000萬大學生的大遷移,沒有哪個品牌愿意錯失這個機會。
但從數據來看,知乎這次的營銷在我們常說的「品效合一」上至少做到了80分。
知乎是怎么做的?為什么它這樣做可以,而你不行?你該怎么做?接下來,品哥將從以下3個方面討論討論。
知乎是怎么做的?9月6日,知乎上線#同學別慌#開學季專題。
從它的宣傳物料來看,主要是從大學生學習、生活、形象、娛樂、畢業、心理等6個方面答疑解惑。
知乎引導大學生關注自己的“開學綜合癥”,考試焦慮怎么辦?室友深夜磨牙怎么辦?女友低血糖總發脾氣怎么辦?針對這些慌張問題,知乎準備了100個大學生最關注的問題,讓更多的學長學姐以及“過來人”來支招,用小知識或小技巧為他們緩解開學焦慮。
為了達到這種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效果,知乎上線了開學季短視頻和H5游戲。
兩則線上傳播內容,都是圍繞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切入,將“問題”與“場景”進行深度關聯,以場景帶出問題,以物品帶出答案。
通過具象化問題,進行使用場景的提醒與告知。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內容形式,都在烘托一種慌張情緒,最后的結果總會出人意料。
比如你以為他要打磨牙的同學時,他卻放了一首舒緩的音樂來幫助同學緩解磨牙癥狀;你以為掏出的是用來作弊的手機時,其實是可以緩解緊張的香蕉;你以為男友在面對女友的小情緒要爆發時,拿出的卻是棒棒糖,不讓低血糖引發紛爭… 這種反差效果跟網絡上常說的“我把褲子都脫了,你給我看這個?”有點相似,正是大學生們喜歡的冷幽默調調,不用品哥細說各位也都清楚。
將用戶喜歡的內容擺在他們常出沒的渠道上,后期所需的「轉評贊」也就不在話下了。
通過生活場景帶入問題,還需要為受眾營造這樣的場景,引導他看了之后立刻用。
理論和實戰是兩回事,盡管這些場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人們也往往不會主動去重復你的解決方案。
于是,“線上+線下”的結合為不少營銷人所重用。
更多人稱這是“打造線上線下沉浸式體驗”,提升用戶的參與感。
知乎也一樣,它將西南交通大學校園里常⻅的物品包裝成「知乎藍」,把“問題”搬進校園,用物品承載知乎內容。
每個場景都有對應的問題和二維碼,用戶掃描即可查看。
通過這些使用時機的提醒,知乎是要建立學生群體「有問題上知乎」的路徑習慣。
看圖更直觀:通過線上線下的配合,品牌就能與用戶實現進一步的溝通。
將問題與大學生的方方面面相綁定,將一個線上品牌和產品服務,深入到線下用戶場景中。
讓知乎快速被大學生所熟知。
這一代的年輕人,你別愁他們不愿接納新事物,“接納并嘗試”就像是他們天生的強項。
為什么知乎這樣做可以,而你不行?其實,打造線上線下沉浸式體驗,是知乎一直在復制的營銷套路。
從“城事迷宮”、“知乎亞朵有問題酒店”,到“不知道診所”、“問答概念店”、“人生隧道”… 知乎結合品牌特色不斷在延伸更多生活化場景,讓用戶有沉浸式體驗,同時實現品牌的浸染和內容價值的輸出。
知乎“不知道診所”在上海、北京、深圳都開過,通過創意體驗館的模式,將知乎的品牌形象從線上搬到線下來,一改以往互聯網品牌「看得見摸不到」的距離感。
將專業多元的內容以有趣的方式展示出來之后,知乎也極大地擴充了品牌覆蓋范圍,將知識普惠的目標推進了一大步。
而“知乎亞朵有問題酒店”,是品哥最喜歡的。
雖然沒有機會住進去體驗一下,但光看介紹就酷斃了。
據說,在這家酒店里,藏了314個知乎上最受關注的提問:從大堂、房間、甚至洗衣房、餐廳、圖書角,到處都很有「有問題」。
兩個看似毫無關系的品牌通過跨界聯系在了一起,并且還碰撞出如此有意思的火花。
這總會給人一種感覺,知乎可以出現在生活每一個場景中。
言歸正傳,為什么知乎這樣做可以,而你不行?第一,開學季營銷,知乎抓住了時間窗口。
知識分享并不只存在于小眾圈子中,大學生代表的年輕群體正處在知識獲取的旺盛階段,遇到的問題自然也層出不窮。
在知乎知識普惠的廣大版圖中,年輕族群自然是重要力量,也是不容忽略的龐大知識市場。
但到而今這個商業時代了,你去布局搶占的還會是產品或是渠道嗎?商戰的核心要素早就轉移到心智了。
正如江南春所言,行業第一不是看營業額與利潤水平,而是指第一個打入消費者心智的品牌。
而要在一個新市場快速搶占用戶心智,品牌的絕佳時間窗口可能是3個月、6個月,但總不會超過1年。
決定深入這個市場就卯力打入用戶心智,知乎比誰都清楚,“人的心智是非常懶的,容易先入為主”。
第二,一直復制“線上線下沉浸式體驗”的營銷套路,知乎是在進行飽和攻擊。
當你擁有時間窗口時,如果沒能進行飽和攻擊,就會在競爭對手發力后受到壓制,最終失去先發優勢。
特別是作為行業排名靠前的企業,你要是慢下來,你就給了別人機會。
現代商業法則中,封殺品類是制勝的終點。
所謂封殺品類,即在某個品類形成高度品牌認知后,直接成為該品類或產品特性的代言詞。
一旦品類認知被一個品牌卡住以后,后來者想要改變這種認知,幾乎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所以,知乎盡管成為了知識內容領域的佼佼者,也沒有吝惜營銷費用。
它要一直這樣向用戶心智施力,頻密與用戶互動溝通,夯實自己的品牌影響力,最終封殺知識內容服務這個品類。
當用戶心智里「有問題 只上知乎」時,這個品類就算被它拿下了。
當然,如果你錯失了時間窗口,也一直沒有飽和攻擊,你即使復制了知乎的套路也不一定行。
你該怎么做?每一個品牌有不一樣的發展問題,品哥不能一一具體建議你該怎么做。
只是,搶占心智有3個關鍵詞;即差異化定位、封殺品類、占據特性。
知乎通過搶占時間窗口和飽和攻擊,正在“封殺品類”這個軌道上前行。
你為什么不能嘗試一下差異化定位和占據特性呢?差異化定位可以學學手機們。
OPPO說它是拍照手機,vivo后面一般要跟一個音樂手機,金立主打安全、華為開始放大自己的商務標簽…占據特性,就像王老吉一樣。
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硬生生在娃哈哈和康師傅統領的飲料市場撕開一條口子。
在所有的商業博弈中,脫穎而出的品牌差不多都是因為兩個優勢。
一是先發優勢,把握用戶“先入為主”的心智形成路徑,然后慢慢提升品牌競爭力。
二是不可替代的優勢,尋找到別具一格的自我定位,保證在這個細分的定位里自己能揚長避短。
每一個品牌都應該這樣做,知乎其實也沒有例外。
下一篇:業務員沒客戶的八大原因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你的賣貨文案, 轉化效果總是很有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