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網絡上關于如何成功開展社交營銷的討論頗多。
搜索“社交營銷”,會發現各種各樣的成功案例,以及不計其數的社交平臺管理工具幫助廣告主管理社交平臺上的營銷活動。
與之相應,有廣告主甘愿花費數百萬元人民幣以換取粉絲數。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成功的社交網絡營銷?工具,技巧,還是花費?答案令人大跌眼鏡。
根據知名科技媒體Business Insider旗下市場調研部門BI Intelligence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真正決定輸贏的,是誰在社交網絡中首先占有一席之地,并保持活躍。
BI Intelligence通過對83個面向消費者的全球知名品牌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的粉絲數量、基于品牌投入社交營銷的時間,對營銷表現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在社交媒體中,存在積極的“早期采用者效應”。
對于大多數品牌來說,早投入就意味著比競爭者有更多的粉絲。
簡單的統計數字、散點圖和趨勢線,都顯示在熱門社交網中,活躍時間與粉絲規模有明顯的關系。
但目前來看,大多廣告主都在觀望——看最新興起的某個社交網絡熱潮能否成為下一個Facebook、Instagram,或者微博、微信。
BI Intelligence認為,觀望的做法遠不如一開始就投入到新興的社交網站中。
“早期采用者效應”的顯著與否,還受到品牌知名度高低的影響。
一些家喻戶曉的全球品牌,無論其加入早晚,都能迅速積累起大量粉絲。
也就是說,早期采用者效應對于那些不那么知名的品牌更加重要。
品牌在社交網絡的活躍時間與粉絲數量之間的關系,在二線品牌上表現最顯著。
這些并非家喻戶曉的品牌,更需要盡早投入社交網絡,占領先機。
盡管如此,即便是大品牌,也不宜過多地躊躇不定,因為其有能力承受平臺告吹之后的損失。
當然,早投入并非意味著萬無一失。
研究發現涉及的早期投入品牌,并非都獲得了較好的營銷效果,還有一些品牌的粉絲數量低于平均值。
不過分析表明,早期采用者將有更大的機會超越頂級品牌實現的營銷效果。
國內微博興起于2009年,時至今日已發展4年有余,因此,所謂的“先機”之說早已不再。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起的針對企業的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已有4.3%的企業開展了微博營銷。
另外,早在2012年,“世界500強”中就有超過3成的企業開通了官方微博。
這種情況下,伴隨著近日來關于微博活躍粉絲數、原創微博數量的種種負面消息,企業的微博營銷應當盡快擺脫重營銷輕服務的現狀。
下一篇:銷售目標的制定原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增加移動端銷售量的10種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