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隨著近十年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內具有強大消費力的“中產階層”和一些高端消費人群已經初步形成,從國內外的零售數據來看已驗證了這一事實。
中國消費者在海外的采購能力已經超越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等歷史上最富有的消費群體。
從國內消費領域看,教育和醫療服務還處在成長的早期,具有扎實的后勁。
從這些眼花繚亂的消費市場的演變過程看,龐大的中國國內市場正在上演一些不可忽視的變化。
無論跨國公司還是本土企業,如果不能清醒地認識這些變化,將很難在新一輪的中國內需市場競爭中獲勝。
見解消費品結構的升級換代幾乎在所有的消費品領域,中國市場都已經擺脫了“買不到”或“很難買得到”的局面。
根據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數據,從2006年到2011年中期,國內“首次購買者”占比逐年按7%~8%的速度下降,盡管整體的消費額度在持續增長。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背后的改變是對同類產品在質量、檔次、品牌、可靠性等“高質量”、“高美譽度”、“高性價比”方面的追求。
這也就是我們在市場營銷中常常講的“更新換代”(trading up)。
典型的例子,是電視機從模擬到數字平板和超薄電視的過渡,已經不遵守傳統的按收入做市場細分的規律,因為技術演進速度之快和老百姓收入上升的速度,都形成了一個相對“低成本”的更新換代過程。
手機產品、電腦產品也是如此,“智能手機”的概念終將消亡,因為從趨勢看,絕大多數消費者使用的將是智能機。
因此,在新一輪的消費市場中,廠家必須重視“替換品市場”(replacement market) 的研究和開發。
國外的大品牌廠家更需要重視這個問題,現今的中國的消費者已經不是20年前的消費者,他們不是在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消費過程,而是一個“更新換代”、“求新求異”的過程。
當然,這個變化也是有市場細分的,比如最近汽車品牌凱美瑞全新換代,廣汽豐田開創性地推出旗艦、運動和混合動力三大車系,分別被命名為“凱美瑞”、“凱美瑞·駿瑞”、“凱美瑞·尊瑞”。
消費群體結構的復雜化泛太平管理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國內市場上用的“白領”、“高端人群”、“發燒友”等定義購買者的習慣做法,已經很難有清晰的邊界。
比如,“白領”中出現了“務實、節儉”類的投資型白領、“快樂、享受”類的消費型白領、“供房養車、樂居”類的事業型白領。
從他們每月和每年的消費清單看,購買的產品種類和頻次都十分不同。
這與過去對“白領”群體的認識有很大出入。
另外一個例子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老年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為1.776億,占人口總數的13.26%。
中國既是全球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也是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2000年至2010年,中國老年人口增加了5,000萬,平均每年增加500萬,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了3.3個百分點,遠遠超過1%的世界老年人口比例增速。
中國老年人擁有不少積蓄,潛在購買力較強;老年人在醫療保健、食品、服裝、旅游、娛樂、養老等各方面有大量需求;老年人的價值觀、消費觀與生活方式在不斷更新,其消費需求正在向高層次、高質量、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花錢買健康、買年輕、買舒適、買享受、買方便正成為生活追求。
因此,企業家、企業領導者必須對消費市場中客戶的結構演變高度重視,那種過于簡單化地躺在MBA教科書上的“市場細分”理論,容易讓你好的研發拿不出拳頭產品、好的產品賣不出去。
新消費品類的出現前面講到,中國的消費者不是在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購買過程,這是一個大的現狀和趨勢。
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和文化的互動、社會價值觀的演進,國內市場也出現新品類的需求趨勢。
最為突出的例子是“有機食品”、天然和純自然果汁和飲料。
這一點,美國的全食商場(WholeFood Market)等一系列企業可以成為國內的參考。
與人們的健康和疾病預防相關的產品,比如各類維他命營養補品,也開始出現強勁的增長。
再比如,中國的男人們已經有許多開始注重家庭環境的“自我建設”、“自我修復”的親情愛好,規范化、容易使用的電動工具開始流行和暢銷。
山東文登威力工具集團董事長于性江說,經濟的快速增長,收入的大幅提高,使高端化、品牌化工具在市場上的需求量越來越高。
他們正在進一步做強公司,以活扳手、大力鉗、套筒及組套工具為代表的拳頭產品做強品牌。
目前,文登威力工具集團已將公司原來外銷的品牌MAXPOWER在國內注冊為“邁泊”品牌,并成立了文登邁泊工具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用于該品牌的建設。
電子商務渠道被廣泛認可眼下再難買到的東西,問一下年輕人,他們會輕松地告訴你“到淘寶上搜一搜!”不僅如此,中國的電子商務和美國的一大不同,是成為千千萬萬創業者、小企業主的生存平臺。
網上購物繼續迅猛發展。
根據有關統計數據,2011年上半年,中國電子商務整體交易規模達到3.2萬億元,其中網絡消費總量達4,734億元,相當于2010年全年的網絡消費量。
在國外,人們開始擔憂傳統的百貨大樓、品類商場能否活下來。
這樣的擔憂在中國市場上還不多,但從國美和蘇寧的發展前景來看,不考慮網絡銷售的渠道,將肯定難以長久生存。
與此類似,通信運營商、銀行、平民藥店等也都面臨著一個不爭的事實:網上交易量增長速度不斷提升。
根據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數據,通信運營商的網上營業廳的業務辦理增長率,均高于傳統的街面營業網點。
因此,把電子商務納入你的發展戰略,是不可回避的工作,這個戰略的實施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企業未來的持久競爭能力。
對品牌和奢侈品的理性回歸是的,國人近些年對高端奢侈消費品的追逐讓地球人都跌破眼鏡。
從金銀珠寶首飾到幾千元的智能手機,從上萬元的箱包到豪華汽車,令人眼花繚亂。
但是,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國人奢侈品消費并不像媒體宣傳的那樣氣派,占比最大的一項是“可承受奢侈品”(affordable luxuries) 。
什么是“可承受奢侈品”?就是那些具有高端品牌,但消費價位又在工資承受能力之內的東西。
比如,喝一杯星巴克咖啡,買一只香奈兒的口紅、一個2,000元的Coach的手提袋,等等。
這類貌似奢侈的消費品占據了中國奢侈品消費的60%以上。
因此,千萬不能憑印象中的“奢侈品”定義來理解現在的市場特點。
另一方面,隨著這些年國門的敞開,國人海外旅游、大批量的留學生進進出出,中國的消費者已經從5年前的盲從洋品牌開始理性回歸。
香港的“周大福”、“謝瑞麟”等金銀珠寶店的國內銷售數據顯示,近幾年增長后勁不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國人開始認識到真正的一線品牌是Tiffany、Cartier等,港臺品牌開始被視為“區域品牌”,難以與國際大品牌較量。
這些奢侈品的理性回歸,還表現在價格的回歸上。
比如在家具行業, 一套原裝進口皮沙發,來自美國家具品牌Ashley,標價為1.9萬元,甚至比許多國產品還要便宜。
類似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
如今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許多洋味兒十足的進口家居品牌頻頻出現,但其價格不再遙不可及。
代理超過30家進口家具品牌的超舒適國際家居渠道部總經理王蘭平表示,賣場引進進口品牌后,保持了與其在原產國一致的定位,“并不會因為這些品牌有了進口頭銜,就故意拔高其定位和抬高售價”。
例如,Ashley家具在美國定位中端,引進國內之后也加上物流、關稅等成本,也依舊可以符合大多數中端消費者的購買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消費者對品質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也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像微博等社交網絡媒體傳播工具出現之后。
任何要大規模在中國內需市場展開競爭的公司,必須制定和實施自己“與時俱進”的營銷溝通策略。
最近發生的第二次蒙牛產品質量事件,問題的嚴重性可能遠遠小于普通消費者的想象,但無情的網絡民間傳播速度及力度,使得再有實力的企業都要付出超常的代價去維修和彌補。
下一篇:新品推廣:渠道壟斷式拉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與消費者溝通的七大障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