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很多年以后,當有人偶起雅興,想要抒寫下20世紀末到21世紀頭幾個十年,規模宏大的中國“城市化運動”歷史時,北上廣深必然將是最值得著墨的對象。
在這個漸變著的時代,北上廣深也確實不負中國城市里的“翹楚”之名,每一年,它們都吸引著大量的中國人去創業,去追夢。
而互聯網產業作為這個時代影響最為顯見,也最為活躍的新興產業,也基本上向北上廣深聚集。
最近一周以來,有關中國互聯網公司與其所在的中國城市間是否存在某種內在邏輯的討論,一直都比較熱烈——鈦媒體上即先后有《互聯網三城記之:阿里巴巴為何選擇杭州》 、《BAT三巨頭:不看星座看地域》 兩篇熱文論及,也引發了諸多討論。
然而,當人們一遍遍說出一線城市那些熟悉的名字時,例如北京的百度、深圳的騰訊、杭州的阿里,我們也會遺憾的發現,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大城市,上海卻在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版圖中缺席了。
我們仔細在腦海中,或通過搜索引擎檢索下,上海如此龐大而富有,卻確確實實沒有平臺級的大互聯網公司。
即便短暫地出現過一些還有些名氣的公司,例如土豆網,也最終逃不了被完全并購的命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一現象?我們特約鈦媒體作者,上海交通大學老師@魏武揮,以互聯網產業模式觀察者,更以一個上海人的視角,從經濟、教育、人文與歷史,來解讀“為什么上海出不了牛X的互聯網公司”?近日,網絡上開始傳一個流言(未經證實或證偽):阿里巴巴會同湖南衛視拿下了PPTV。
如果這個消息屬實,就意味著又一家上海的互聯網公司被并購。
(PPTV被傳要遭并購已多有時日,阿里巴巴和湖南衛視這一單也不過其中之一)。
事實上,上海做得略有名氣的互聯網公司本來就不多,在這不多的公司中,先后有易趣、土豆、PPS、一號店、triniti Interactive被收購,如今,名單上可能又會多上一個。
上海成名的網絡公司大致有如下一些:盛大、攜程算是巨頭,但都總讓人感覺缺少銳氣,盛大連市場第三的位置都快要朝不保夕,攜程則需要早就躲到美國逍遙的梁建章回來再撐大局。
麥考林雖有“中國電商第一股”的頭銜,但它的股價下滑業績困頓,是所有人都看得見的;淘米借著6-10歲網民飛速增長而一度很風光,現在股價也在低位。
億唐更是早就消失不見,九城失去魔獸后苦苦掙扎,久游、五分鐘一蹶不振。
至于籬笆、百姓,做得的確不錯,但畢竟是本地網站,在外埠影響有限。
當下,在市場中還算活躍表現尚佳的有安居客、世紀佳緣、大眾點評和verycd,不過都是某一個細分行業的網絡公司。
后兩者其實存在成為“名單”上的可能。
上海至今沒有出現過平臺級的互聯網公司,也的確缺少網絡創業公司(有但不是那么多)。
可上海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互聯網基礎設施也相當不賴。
這組矛盾看似很怪異,曾有流言說,上海官方一度反思為什么阿里巴巴沒有誕生在上海。
(鈦媒體注:“上海為何沒有出馬云”,此反思出自曾任上海市委書記的俞正聲之口。
)不過這輪反思如果有的話,似乎也不見什么反思的效果。
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原因,我先拿出來駁斥一下:其一,上海人沒有創業精神對于本土上海人,的確有這種情況。
但上海其實早就是一個移民城市,我所居住的樓盤,上上下下,幾乎全是“新上海人”。
所以,即便本土上海人不愿意創業,也不能說明全部上海的居住人群不愿意創業。
上海的高校之多全國首屈一指,畢業生非上海人多了去了。
其二,上海人排外,于是留在上海的新上海人缺乏幫助作為一個上海人,我承認上海有排外的情況,但我必須要說的是:任何一個城市都有排外的情緒,上海不見得特別嚴重——尤其是最近十來年。
正是因為認知到了這一點,我和我的妻子雖然都是上海人,但我的兒子不會說上海話,我毫不擔心他將來會被“排外”出去——說實話,學好英語是正經的,哈。
其三,上海創業成本太高,無論是房租還是員工工資有一點我承認,上海這個地方比較守法,什么拖欠三金之類的事,一般一告一個準,這客觀上會抬升創業成本。
不過我想,創個業還要持續地做這種勾當(偶爾來這么幾個月,正常),也不是個事。
更重要的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發達之地:北上廣深,哪個地方成本低?尤其是北京,很多事你有錢都解決不了。
你沒個北京戶口或公司沒交過稅能買車么?等等等等。
所以,上述這些都不是上海產生不了牛逼網絡公司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大學的布局與規劃,造成了最有可能創業的人群——大學生,很難進行創業北京有兩所頂尖高校:北大清華,上海也有兩所頂尖高校:復旦交大。
北大復旦偏文,清華交大偏理。
北大清華都在中關村一帶,處于鬧市之中,產業界和校園溝通相對方便。
但上海呢,偏文的復旦倒是在市區,但偏理的交大卻躲在閔行這個被戲稱為閔大荒的地方。
交大本部倒是依然留在市中心,不過那個地方是搞成人教育的,旁邊一個管理學院也在市中心,不過管理學院不培養創業者。
上海若干個大學城的規劃,導致上海校園和業界距離極遠。
有時候我想請人來學校做個講座,朋友幫忙,錢就不給了,但那個開車都要一個小時的路程,讓我羞于提出這樣的要求。
其二、上海不是一個扎堆的城市其實創業是一件很“神經病”的事,在很多人的眼里,放著好好的工作不要,去賭一個概率很小的未來,不是神經病是什么。
創業的路大多數時候充滿著艱辛,情感慰藉其實很重要。
只有創業者才能理解創業者,但上海恰恰缺少一個扎堆文化。
在上海這個極其繁華的城市里,創業者卻是極其孤獨的。
其三、上海的生活太豐富了這是我朋友的一個觀點,在他看來,雖然北京創業成本也很高,但北京其實并不適合生活,下班時分就是堵,那就在公司再干一兩個小時再走吧。
可到了晚上其實又沒啥地方可以去,那就再擺弄點事兒吧(或者去扎堆,北京扎堆文化相當濃厚,遙想當年5G流水席的盛況)。
但上海恰恰不是,上海有大把的地方可以讓你去消遣,一個不夜的繁華地,對創業者和ta的創業團隊,是一個不利因素。
其四、上海人對新的東西能包容,但接受度并不高這件事可能會有一定的違和感,但我用一個例子說明:10年年中,我所在的學院和新浪合作,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微博用戶隨機抽樣調研,其中有一個發現非常有趣:用戶量最高的地方是: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和福建。
是的,沒有上海。
09年新浪微博內測,在一年之后,上海在整個微博的用戶量盤子里,都不是前五位的。
新生事物在上海不會被排斥,但也不會被立刻接受,尤其不會因為朋友接受了,我也接受。
網絡公司雖然做的是所謂沒有疆界的生意,但依然有其地域性。
在上海去宣傳一個新東西,人帶人的連環效應很小。
這也是很多中國企業品牌,在解決了多個地方的占有率問題之后,才會考慮去拿下上海市場的原因。
其五、上海雖然有金融中心之謂,但其實不是VC聚集之地上海的這個金融中心很有趣,大把銀行在這里,不過大多數銀行總部并不在這里。
很多投資人會在上海,但投資機構的HEAD還是在北京。
尤其是上海做天使、A輪的,并不多。
有一個發明了pre-angle名詞的投資人,倒是base在上海,不過這個家伙滿世界亂轉,一度就是京滬兩地打飛的的人。
這個原因和上海創業項目少,互為因果。
其六、上海這個城市,太過成熟在上海找工作,相對容易一些,而且上海的平均薪資也不低。
老實講,雖然有不少創業者是主動創業,但其實也有不少創業者是被逼的。
上海很多年前有“冒險家的樂園”這個稱號,今天早就不是。
要冒險,不用來上海。
這個城市已經方方面面都成熟到,并不適合冒險。
其七、上海的高科技園之類的規劃,擺明了就不是給創業用的比如張江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現在已經很熱鬧了,但已經是大公司聚集之地。
早期不熱鬧的時候,其實也不是什么創業者的樂土:它是憑空在一個很荒蕪的地方圈地做的,生活配套設施極少。
我前文提到的交大所在的閔行,的確旁邊就有一個紫竹園區,和張江園區,是一模一樣的道理:規劃得相當大氣,道路一鋪就是來回四根車道,但就是:平日里沒有人影。
其八、上海的媒體,并不發達上海好多年前,進行過一次媒體的整合,把大大小小的媒體歸為解放、文新、文廣三大集團。
這個整合之后,上海的主要媒體都被列入體制之內。
這些媒體的報道一般傾向于中規中矩,對于新鮮事物、創業公司,關注很少。
創業者缺少被關注的機會。
上海已經不太可能成為中國的“硅谷”,不過最近上海官方很重視“大數據”這個事,這個事從邏輯上對上海而言是成立的:它需要較高的投入——財力、人力、物力。
上海還是有這個本錢的。
大數據產業是未來互聯網很多公司的支撐,上海即使誕生不了臺面上風光無限的平臺級公司,存在這個可能產生冰山下的公司:雖不知名但極其重要。
當然,僅是邏輯上是成立的。
稍許展望一下,未來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硅谷的地方是哪里?我排除了杭州。
杭州雖然有阿里巴巴,但江浙一帶,做小生意的自古有之,阿里巴巴只是占了地利人和。
江浙一帶,很難出現大規模的數量較多的平臺級公司。
單靠阿里一家,不能說杭州能成其為硅谷。
其實我也排除了北京,說到底北京這個地方,還是成本太高。
我前文所提及的在北京創業的理由,恰恰是北京政府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城市不利于生活總不是個事。
隨著這些問題的解決,北京創業成本太高的弱勢,就會顯現出現——雖然,在今天,中國的“硅谷”可能真在北京。
廣州行不行?廣州其實不是一個移民城市,IT行當說穿了是高風險的行當,和當年挖金礦沒什么兩樣(所以硅谷在加利福尼亞),高風險行當通常在移民城市里比較旺盛。
廣州之所以在中國互聯網產業里拔得頭籌,和當年廣東電信那幫人很有關系。
一個孵化器天奇基金的合伙人和我聊了一下,在她看來,深圳這個地方,具備中國未來硅谷的可能。
它是一個移民城市,氣候宜人適合思考(不要小看這點,嘿嘿),雖然這個地方沒有什么特別厲害的大學,但它有特別厲害的科技公司,容易培養出創業的人才。
深圳注冊公司相對而言手續簡單,還有一點很重要:中國的納斯達克,在深圳。
——我對她的看法,基本傾向于同意。
至于上海,可以說,整個內陸地區,最像香港的地方,就是上海。
而香港的互聯網產業,可以用這兩個字來形容:貧瘠——其實不用指望上海成為中國硅谷了。
下一篇:小米和360:兩個100億美元的故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房租兇猛!創業者向二線城市集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