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這幾年搞雙創到處跑,一個普遍感受是,地方政府都期待以創新創業為契機,尋找到新的增長點。
沒辦法, 房地產作為引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得換發動機。
但談何容易。
傳統做法就是,招商。
找大品牌、大企業,給地免稅給錢,直接移植。
比如上海之于特斯拉,合肥之于蔚來,成都之于錘子手機,各地富士康產業園等。
前幾年獨角獸流行時,各地都在搶獨角獸。
很多大公司,主業虧錢,但政府補貼卻賺錢了,也算一景。
這種做法,無非是拼政策,看哪個政府愿意拿更多的時間出來,換可能性。
但結果其實靠運氣。
一方面目標所在地會加高護城河;而且,不確定性實在太大。
比如企業移植過去后走下坡路,比如政策紅利吃完后又被撬走,甚至廠房宿舍都蓋好了,企業各種原因干脆都不來了。
這不是瞎扯,每種“比如”,都有活生生的案例。
媒體樂于傳播企業被政府招商貽誤和謀害的事情,而實際上,政府被國內國外企業套路更是屢見不鮮,不被主動傳播罷了。
更好的方式則是以創新創業為契機,搭建新經濟生態。
不管大小,著手造個小雨林。
當然不是引進幾個孵化器那么簡單。
關鍵在于:一要當地產業;一要用好雙創手段;操作上,目標清晰、有序組織;心態上,別太著急。
最簡單的就是,當地有主導產業,但其組織相對自由和無序,政府缺乏更長遠的扶持與規劃,甚至作為傳統產業已經遇到了問題。
如果通過雙創進行升級,就會變得很有操作空間。
比如,垂直性科院機構的引進與合作,專業孵化器的引入與運營,創新型創業公司的吸引,對口人才的拓展與輸入,行業政策的優化等等。
案例如義烏,這幾年為了增強小商品附加值,在有意識加大設計、大數據環節生態的搭建,頗有起色。
還有蠻多工業、制造業聚集的地方,在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式,提升運營效率,做產業升級,都值得期待。
其次是,當地有高成長型或成熟的龍頭企業。
本來在其周圍就已經散落了生態合作伙伴,如何有序將其組織起來,并通過引入、政策等手段,促其提升,很值得嘗試。
最好的案例莫過于杭州的未來科技城,將散落的阿里生態,完美外化和集中,其表現和成效首屈一指。
這是個很有借鑒意義的案例。
尤其在國有企業集中的區域,如何通過雙創的體制創新,加上國有企業積累的資源、已有的生態鏈,釋放生機與可能性?企業如能藉此做到內部改革,外部開放,對很多地方的經濟轉型升級都是利好。
國家發改委去年開始在嘗試做大中小企業融通實驗,算是開了個好頭,很期待其的深入開展。
粗略估算過,政策移植個成熟企業的成本和風險,比起因地制宜搭建小生態來,都要高蠻多。
有些地方的苦惱在于,覺得并沒有深圳昆山這樣的產業基礎,也沒有阿里華為這樣的龍頭企業。
怎么辦?好像沒啥具體辦法。
一方面,絕大部分地方都有特色基礎,深淺而已,真要無中生有,就只能靠解放思想,或外部引入了。
另一方面,不能期待每個地方都變成杭州深圳,中國經濟本身也就是個大生態。
下一篇:羅永浩新創業方向為電子煙 品牌或命名為“小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國務院出臺穩就業指導意見,用地、補貼等多層面鼓勵返鄉創業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