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貞觀十年,唐太宗這樣問大臣。
房玄齡認為草創難,魏征則相反。
最后,唐太宗直言:“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1995年,張瑞敏從這段《貞觀政要》中獲得感悟,寫下一篇《海爾只有創業沒有守業》的文章,演化成了今天的“雙創精神”。
“我認為企業無‘守’勢,一個企業要想高速發展就不存在創業和守業的界限。
只有原始資本積累階段的初始創業和不斷發展的再創業。
再創業時最難的是如何保持不斷進取、自我加壓的氛圍。
”事實上,海爾也一直是這樣做的。
如今的海爾已經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物聯網社群生態,在這個生態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組成海爾這個生態圈的重要一環,“雙創”就是這個生態圈賴以生存的氧氣。
打造雙創“升級版” 今天再次說起海爾,必然繞不開“雙創”,這句話反過來,依舊成立。
“雙創精神”從一開始就被海爾融在了骨血里,時代的更迭也成就了今天的海爾。
無論是開拓以質量為核心的名牌、多元化步伐,還是打造響徹全球的品牌、實施網絡化布局,海爾每一步的戰略轉型,都是緊隨時代創新的結果。
1月15號,這個“結果”,通過一個小細節,見于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基地。
這一天,中國科協企業工作辦公室、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主辦的“2018年‘創響中國’系列活動總結暨成果展示”如期而至,各個領域的雙創“服務者”匯集在海淀區中關村,海爾也在受邀之列。
下午,大會分組研討的環節,與海爾同組進行闡述的企業、高校、地區中,幾乎半數在匯報雙創工作中提及與海爾的合作成果,并以此為成功樣板進行分享,這個微末的細節,凸顯了海爾在助力雙創道路中的實際效用與成果。
海爾在推進國家雙創進程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自2016年啟動海爾雙創示范基地以來,到2018年底,海爾累計投資6.5億,在海爾平臺匯集了4300多家創業孵化資源,1300多家創投機構,118家孵化器空間,與社會聯合共建了19個雙創示范基地,平臺上匯集了三千余個項目,超100個小微年收入已經過億,海爾對雙創的重視也為社會創造了近一百六十萬的就業機會。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震蕩是深遠長久的,不只使海爾和海爾平臺的小微們擁有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對國家與社會整體的輻射帶動作用自然也不言而喻。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的四年之后,國家將打造“升級版雙創”提上日程。
“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不僅要鞏固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還要向更廣闊的領域拓展,使創業創新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上蔚然成風。
”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9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強調了“雙創”的重要性。
根據美國商業專利數據庫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首次成為前五大美國專利獲得國,無論是科技、經濟還是其他方面,“中國創造”都勢頭正勁。
中國從“制造”到“創造”,從“貼牌”到“品牌”,中國的經濟、科技正逐漸實現領跑。
社會各界對于“雙創”的支持,就像來到“創響中國”成果展示會的成員一樣,除了政府、企業,全國各地的高校加入進來,并且舉足輕重。
高校雙創教育改革在多方推動下,也頗有成效。
自2015年開始,一年一屆的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參賽項目從2016年的11萬個,到2017年37萬個,再到2018年55萬個,這項比賽走過4年,參賽項目翻了五倍,從參賽項目的數量上就可以看出,高校雙創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
但是盡管如此,高校雙創教育改革的痛點依舊明確。
高校與社會其他領域相比很特殊,對應的群體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高校進行教育改革的初心一直在“育人”、“育才”,為國家、社會輸出優質人才,而在以理論學習為主的校園內,如何更好的為大學生傳授雙創知識,培養大學生的雙創思維與意識,讓大學生畢業后更好的融入企業;如何將產學研融會貫通,將校內科研成果更高質量的對接到社會……一直是困擾各方的問題。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希望找到一條實實在在為高校學子謀福的通道。
開放資源,創客共享 海爾通過“聯合創教計劃”找到了這條通道。
2018年4月,“‘未來新動能’聯合創教計劃”啟動。
共青團山東省委、共青團青島市委與海爾一起,共同著眼于青年創客雙創能力的提升,推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及產教融合落地。
“大學生群體是最具創新和創造活力的群體,”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在“聯合創教計劃”發布會上說,“海創匯平臺上的日日順創客訓練營及創客實驗室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資源。
”聯合創教計劃匯集政府、高校、企業三方,海爾負責實施,海爾創客實驗室具體操作,致力于高校創新人才的發掘與培養。
三方聯動,讓高校創客的圓夢路更加平坦順暢。
如周云杰所說,海爾創客實驗室是海爾與高校之間一座牢固穩妥的橋梁。
海爾創客實驗室專注于對接高校。
專注就會深入,海爾創客實驗室聯合高校共建實體實驗室,為青年創客提供一方專心“搞事情”的天地,實驗室內,高校創客們交流融合,靈感碰撞,每一次的思考都被重視。
2018年10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公布有關企業支持的2018年第一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名單的函》,多家高校海爾重點創客實驗室積極響應,最終,海爾達成合作的六家高校中,海爾創客實驗室與北京郵電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就工業設計、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達成合作,共同推進產教融合項目的實施。
產學研協同項目立項是將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勾連成一條,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的項目之一,也是是政府、企業、高校三方融合,共同推進國家雙創進程的體現。
這一次立項,海爾將自身的資源開放給高校,讓高校內的老師、學生都可以專注于項目本身,沒有后顧之憂。
“開放資源”,這不是海爾的第一次。
在此之前,為了將海爾的資源完全、完整的開放給大學生,海爾創客實驗室就已經通過長期的籌劃準備,以海爾產業線為藍本,與高校共同開發了雙創應用教育類課程,將海爾34年的雙創案例、經驗、資源等形成體系融進高校雙創教育。
海爾創客實驗室魏景意在代表海爾參加“2018年‘創響中國’系列活動總結暨成果展示”活動中也提到了雙創課程的經典案例——《納米創新項目設計》。
“雙創教育課程是目前海爾在探索高校雙創領域中較為成功的實踐,將海爾模式創新、物聯網時代智能產品從0到1的企劃研發進程、納米技術在智能家電領域的應用等方面,為學生做系統的講授。
”魏景意說,“如何將海爾內部的經典案例融入高校的日常教學,更為長期的、系統的提升大學生的能力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站在學生的角度培養學生,重視他們的想法,讓“上學”不再只對應枯燥的書本,而是更加豐富多彩的實踐、實操、實訓,抓住現階段教育的痛點進行創新改革,讓大學生真正的了解創業創新的真諦,打破校園與社會之間的“代溝”,就是高校雙創教育。
但每每提起“高校雙創”,誤解一直存在。
腳踏實地助力高校雙創教育 外界普遍認為的大學生雙創,只是鼓勵大學生在校創業,其實并非如此。
從海爾創客實驗室舉辦的課程、活動等就可以看出,海爾創客實驗室在意的是大學生雙創意識的培養以及思維方式的鍛煉,擁有雙創思維、站在雙創角度思考問題的大學生顯然更能適應社會的“摧殘”,海爾創客實驗室的目的之一便是縮短大學生與企業、社會之間的距離和適應環境的時間成本。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海爾創客實驗室的陣營,促成海爾重點創客實驗室的落地與建設。
截止到2019年1月,海爾創客實驗室已覆蓋全國28個省份,近200所高校,22所重點實驗室在高校落地。
陳國強就是東華理工大學海爾重點創客實驗室的一員,也是“創視界•2018青年創客短視頻大賽”組委會特別獎的獲得者。
這不是陳國強第一次與海爾“打交道”,2018年4月,他曾來到“高校創新賦能論壇暨‘未來新動能’聯合創教計劃”的現場,領取由海爾頒發的“創新教育優秀創客獎”。
自從加入東華理工大學海爾重點創客實驗室,陳國強便一直密切地關注著海爾創客實驗室的動態。
獲獎兩個月后,他了解到創客實驗室在舉辦“短視頻大賽”的線上活動。
“短視頻大賽”先后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收到了百余份作品,其中,有的是在貧困縣鎮支教過程中拍攝的,有的是在簡易的影棚中運用特效技術拍攝而成,還有幾個作品來自于參加創客夏令營的高校創客。
海爾創客實驗室作為海爾專門對接高校的平臺,擁有海爾的資源作為后盾,自然要帶著高校創客們“走進來”,同時,創客實驗室也會帶著海爾內部資源以及社會外部資源的大咖“走出去”,走進高校。
這一來一去,創客實驗室通過“創客夏令營”和“CHUANG進校園”的幾場活動實現了對高校創客的助力。
2018年的暑假期間,各高校創客通過創客夏令營走進了海爾,從海爾生活展、文化展到膠州互聯工廠、機器人展覽中心……海爾34年風雨路的“財富”都完整展現在青年創客的面前。
與創客夏令營不同,“CHUANG進校園”分享會則是以講座的形式走進高校,落地中國海洋大學與武漢理工大學,整合海爾內部與社會外部的資源,分別以“就業”、“創意”為主題,與大學生一起分享經典案例與實踐經驗。
兩場講座共吸引到近千位同學到場參加,線上直播覆蓋近80萬人。
該系列分享會由海爾創客實驗室聯合兩所高校的校媒共同舉辦,校媒聯盟的建設也是海爾創客實驗室的工作重點之一,截止目前海爾創客實驗室擁有102所高校的校媒資源,其中“211”、“985”等國家重點高校也占據相當大的比重。
“CHUANG進校園”系列分享會以及海爾創客實驗室其他維度活動的成功舉辦也少不了各校媒的支持。
海爾創客實驗室的一系列行動是對“創響中國”以及“聯合創教計劃”的積極響應,而最根本的目的,還是在高校創客的培養。
將助力國家雙創的目光分出來一部分給高校的創客,海爾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批。
從2005年海爾運用“人單合一”模式轉型以來,對于雙創的思考就從未停止,無論是海爾自身平臺的小微、社會的尋求幫助的創業者,還是正處在“溫室”中的高校創客,都是海爾樂于扶持和助力的對象。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19年的第一天,張瑞敏的新年寄語,一篇《我的朋友沒有圈》通過海爾新媒體發布,這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被授予了“注重企業管理創新的優秀企業家”的改革先鋒稱號。
張瑞敏在文章中寫道:我堅信,每個人都有自己還沒有發現的潛能,只要你給他機會。
這是我的信念。
下一篇:離開當當再度創業,李國慶攜早晚讀書歸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最高補貼1000萬!陜西省退役軍人創業扶持新政策來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