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由清科集團、投資界、新芽主辦的2018中國創業武林大會于2018年9月18-20日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
本屆大會設立包括人工智能、企業服務、高端制造、新零售、泛娛樂、金融科技、醫療科技與器械等在內的16場行業視聽風暴,橫跨3大熱門領域、萬家精品項目以及百余家參評機構與行業媒體的強力支持下,匯集各領域領先的知名投資人和創業者進行一年一度行業的靈思碰撞。
此外,國內首家投資維度的企業評選——V50風云榜、新芽榜也將現場決出年度榜單。
該榜單已陪伴創業者十三年,被譽為“行業投資風向標”。
鈦米機器人市場部總經理馬夏怡在會上做了名為《更聰明的醫療,觀念與實踐》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演講精華,經新芽NewSeed(ID:pelink)編輯整理:鈦米是一家醫療服務機器人公司,率先嘗試把服務機器人與醫療做了一些深度結合,所我從個人以及公司發展角度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機器人公司如何從醫療落地方向上尋找更長遠的發展。
提到聰明,大家腦海里面第一個想到的詞是什么?人工智能。
本周馬云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做了演說,他提到一個觀點我非常贊成,他說: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所謂的深度學習、機器學習這些算法,或者是技術,它其實更多的對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生產資料的變革。
那么,究竟怎么樣才能把人工智能更好地去落地到醫院?隨著產業革命的快速演進,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促使工業型機器人進一步擴展,很多工業機器人已經是屬于紅海階段。
新的技術不斷迭代,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向往使得機器人從工業機器人不斷地向服務機器人領域擴張。
所謂服務機器人其實更多是跟工業機器人進行對比而言,首先它服務的對象已經不再是產線上的流程以及產線上的工人,而是最終的終端用戶——人。
其次,服務機器人的使用的場景以及產品技術和工業機器人也大有不同。
工業領域很多應用其實是可以大規模復制的,甚至是可以被簡化以及抽取的。
而服務機器人,由于它服務的對象是人,不管是教育、醫療,還是安防等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對于服務機器人的需求各不相同,體現出很強的差異化、定制化屬性,對機器人技術要求也更高。
機器人發展更多的是依賴于上下游的控制技術、算法技術、機械制造還有芯片,然后慢慢的向服務領域去滲透。
但是不管科技怎么發展,有一個東西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鍵要看,我們怎么樣從不斷發展的技術當中來挖掘人們的潛在需求。
從媽媽懷孕到新生兒呱呱墜地,再到整個的成長發展以及逐漸變老,從頭到尾人都對服務機器人有各種各樣的需求。
我們大致把這些需求劃分為健康輔助、教育、娛樂、生活輔助幾個大方向。
教育和娛樂方面,市面上已經有很多承載娛樂功能的機器人用來滿足人們對于娛樂的需求。
健康輔助以及生活輔助方面,或者說從醫療角度來說,它對于機器人的要求很高。
比如醫療對于機器人的穩定性、技術性以及在實際醫療業務流程中的滲透度會有更高要求。
鈦米創業之初也做過一些商用餐廳,或者是博物館的導引,但是最好覺得這些都不是剛性需求,最終我們把目光落地在醫療這領域,同時我們的技術也能滿足醫療的高標準。
醫療不僅僅直接服務于終端客戶,即所謂的醫院、體檢中心這樣的醫療機構,它其實還包括一些上游的硬件、傳感器以及研究中心機構,所有這些我們統一稱之為醫療產業。
大家對于健康的需求是永恒不變的,醫療的發展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公司踏足于醫療行業。
很多人在醫院場景看到各種各樣的應用,我們大致把人工智能的應用分為八大塊,其實這八大塊只是八個大的方向,每塊底下還有非常細分的領域,每個細小的領域都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家公司,或者幾家公司能夠完成的。
我們需要深入去了解醫療實際業務需求,才能夠做出真正服務于醫療行業的產品。
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像雨后春筍一樣的閃現,但是做技術的創業公司和醫療這兩個領域之間實際上存在一條大家看不見的鴻溝。
很多做技術的公司不知道怎么去解決醫療中的問題,而做醫療的人員又不知道什么樣的技術能幫他去解決這些問題。
隨著投資熱潮的出現,這兩個領域里面的從業人員往往迷失在各自的領域熱點中。
很多病人可能連自己的病癥都表述不清楚,一臺機器人如何能夠精準的告訴他,他的病因是什么,該去掛哪個科室。
其實這些場景我們都有實際去調研過,比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它更多的是幫外科大夫提高手的穩定性、精準性,而且是遠程控制,還沒有完全擺脫人的操控,但是我相信未來手術機器人應該是能夠做到獨立完成手術的,現在有很多公司在研究。
鈦米在創業之初曾走訪了二三十家醫院,我們希望能夠把人工智能真正的跟醫療能夠做深度結合,能真正的解決醫療剛需。
近兩三年,我們研發出來將近10款機器人。
我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手術室配送機器人系統。
這個機器人是用在手術室的,手術室是救死扶傷的場所。
數據顯示,醫院平均年手術量是10萬臺,且還在逐年上升。
鄭大醫院是亞洲最大的醫院,它的年手術量是25萬臺,也就意味著一天要做幾百場手術,每個手術間一天要十多場手術,在手術過程中巡回護士需要去準備高值耗材、藥品、備服、器械包等物品。
之前傳統的配送方式是人來配送,人工配送存在差錯率、手術風險、資源配置,以及耗材管理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機器人的引入能幫醫院解決這些管理層面的問題,但是機器人在手術室里面應用存在的技術難點也很多,比如說機器人怎么上電梯,怎么樣領耗材,怎么樣刷碼,怎么樣讓耗材進行一物一碼的追溯化控制,以及庫房里面的耗材怎么入庫、出庫,每個流程都要考慮到。
這些都是在真正落地時候我們要去解決的問題。
最終我們要做的的是整合整個手術流程、物品流向和庫存管理設備運行,我們其實不僅提供硬件,更多的是提供整套管理系統,幫管理者思考如何優化管理流程。
未來醫療的比較不僅僅是治病和服務于患者,隨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更多地是要引入大數據,引入新變革之后的生產資料來實現我們服務于人類的目標。
我們服務的對象不光是患者,還有醫護人員,還要考慮他們的安全性。
下一篇:創業沙拉+.CO域名:女神季創業馬拉松完美落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雙創藍皮書:創客創業面臨三道坎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