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現如今,共享經濟在國內處于“備受質疑”的局面,不少人已經從心里開始認同這一觀點——“有些行業是打著‘偽共享’的招牌,走上了‘真租賃’的商業化道路”了,然而,如果商業邏輯走得通那還好說,更令人擔心的是,一個行業顛覆的并不是原本的舊有業態,而是“它本身”。
備受質疑的共享經濟:打著“偽共享”的招牌,走上“真租賃”的商業化道路近年來,共享經濟在行業內掀起了一陣狂潮。
在2017年,據億歐深入商場及部分公共場所調研所得,共享KTV、共享充電寶、共享按摩椅、共享健身倉、共享快遞柜等品類開始活躍在大眾的視線范圍內。
據億歐前段時間的統計數據顯示,分享經濟/共享經濟領域內已經誕生了170家以上的公司,這股浪潮席卷力度之大令人無法估量,似乎只要是一個行業都能在前面冠以“共享”二字,各種千奇百怪的共享形式接連涌現。
很多人開始在心里產生疑問:均價十幾到二十幾塊錢的雨傘也能實現共享?體育界出現了共享健身倉項目,另外還出了一個“共享籃球”?還有一些共享業態是他們甚至都沒聽說過的,比如共享娃娃機、共享農場、共享搖搖椅、共享大屏等等。
在這些與“共享經濟”相關的業態逐一顯露在大眾眼前的同時,不少行業人士也提出了相關質疑,它們是否只是打著“偽共享”的招牌?“共享”的實質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圍繞“閑置資源”展開“共享”?在這一期,億歐將從“共享辦公空間”入手,垂直細分領域入手,進一步剖析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是“沉寂”,還是“暗中打磨產品”?聯合辦公空間的聲音明顯變弱了與“融資增長超200%”、“年融資事件數超20起”的2016年相比,聯合辦公行業的動態在2017年顯得較為平靜。
據IT桔子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11月20日,僅有10家企業獲得了融資,他們分別是優客工場、夢想加、優享創智、DayDayUp、無界空間、眾舍空間、倍格創業、氪空間、星庫空間、Bee+等企業,而在這些企業當中,幾乎有一半企業所獲的融資輪次仍為A輪或A輪以下。
這意味著,不光融資數量銳減、所獲的融投資額度及最新輪次不如以前,融資的熱度也大幅降低。
面對這樣的行業現狀,不少行業者在跟億歐作者交流時也主動給出了從業反饋,包括“運營缺乏創新”、“并沒有實現真正的‘聯合辦公’”、“出租率比一切都重要”等等,這些行業內尚未得到解決的痛點將是下一篇行業深度報道當中會重點提到的內容。
不過,在分析這個已經滿兩歲的國內“新型業態”之前,我們必須弄明白有關 “聯合辦公”行業商業模式的幾個基礎問題,而這將為我們分析行業提供至關重要的信息點。
你真的懂“聯合辦公”嗎?不如先試著回答以下問題Question1:誰是聯合辦公的物業持有者?深耕聯合辦公行業的人應該都知道,辦公行業其實做的是“空間”生意,必須先有物業,才能實現辦公空間的共享,而這一點讓聯合辦公空間看上去更像是做 “二房東”生意的行當。
那么,誰是物業持有者?根據億歐了解,大多數非開發商背景的聯合辦公空間的物業持有均來自于寫字樓的長期租賃,而物業方的真正業主即持有者為大業主、小業主及個人買家、其他業者三大類。
而在總體上看,物業持有者對聯合辦公空間的態度則決定了這個行業能否獲得較好的地段、更為合適的價格。
Question2:是誰在運營?一年前,億歐房產頻道曾對聯合辦公空間進行過重點關注,在一些屢屢獲得融資的新聞或采訪類的稿件當中,“運營”二字出現的頻率非常地高,這證明了運營人員在這個業態中存在的重要性。
那么,運營人員來源于哪里?一般是什么樣的從業背景?有聯合辦公行業從業者告訴億歐,好一點的空間會主動招募具有“海歸背景”、“5星級酒店從業5年以上同時具有高職位”、“強運營能力”的人才去運營辦公空間,但大多數年輕的、創業型聯合辦公空間養不起多個“高薪資”、“高標準”的運營人才。
事實上,這個行業運營人員的水平很難被統一定義,甚至較為混亂。
Question3:聯合辦公行業的對手是誰?在行業發展的這兩年多時間里,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入局者從單一的“創業者”延伸到了“酒店運營商”、“園區運營人員”、“房地產開發商”、“商業地產從業者”等多種類型,這對行業來說確實是一件能起到促進作用的好事,但聯合辦公行業真正的對手是他們嗎?事實上,比起聯合辦公空間更具有優勢的是“物業持有者”和“商務中心”。
前者不需要擔心拿物業的問題,而且更容易切入市場;后者則擁有成熟的一套辦公管理體系,適當地“降維”和拓展用戶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
Question4:聯合辦公行業究竟賺誰的錢?做誰的生意?最后一個問題的意義在于回歸到“行業的本質”,從本質上來看,聯合辦公空間其實就是一門“租賃”生意。
企業通過將物業承租下來,簽下5年的租期,并通過設計、施工、裝修、裝飾等多個步驟將聯合辦公空間打磨成一種可供租賃的空間產品,其產品的特性在于人均空間更小、價格更便宜、對地段的容忍度較高。
而這正是大多數聯合辦公空間正在做的“生意”。
也就是說,因共享而帶來的收益占比極低,有的甚至為零,出租空間而帶來的“溢價”就是聯合辦公空間的最主要來源,甚至已經成為了不少空間的全部收入來源。
但這一點卻與聯合辦公空間成立的初衷有所背離。
在前不久的11月14日,全球聯合辦公峰會于上海成功落幕,但有行業人士指出,GCUC從去年落幕到現在,并沒有一家擁有可行性高商業模式的企業成功地跑出來。
據億歐觀察,雖然各家企業也在“做好二房東”的大前提下,進行各項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空間+服務”、“空間+投資孵化”、“社群+生態”、“移動辦公”、“云辦公”等等。
然而從總體上看,共享辦公企業在其重要的三個維度——“空間環境”、“社區運營”和“社群指數”上面,僅僅只是較好地實現了第一點。
誠然,就如優客工場首席戰略官張鵬在這一屆GCUC上所說,每一位聯合辦公領域的人都是拓荒者,但在億歐看來,要想把聯合辦公變成一場真正能夠推動中國新經濟的事業,所有的企業主都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下一篇:首屆“北斗+寬帶”創新創業大賽圓滿落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7年雙創文化節余溫猶存 星火燎原斬獲大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