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這是一個關于太空探索的故事。
2014年,眼看著大洋彼岸的科技巨頭在太空翻云覆雨,李彥宏坐不住了,跑去兩會上提案:快把民營企業放到航空賽道里來!當年11月,廠長的愿望還真就實現了。
硅谷太空創業的融資神話和國內科技巨頭的熱情推動,吸引著太空創業者和民間資本爭相進入賽道。
然而,大多數人只看到臺前光芒四射的成功案例,卻沒看到幕后無數“萬骨枯”的創業公司。
被NASA欽點的SpaceX,發射的頭三枚火箭都以失敗告終,其中和第三枚一起爆炸的還有3顆衛星以及《星際迷航》主演James Doohan的骨灰。
如果不是第四枚火箭力挽狂瀾,Elon Musk的1億美金將全部打水漂,也就沒有了后來硅谷鋼鐵俠的故事。
被谷歌5億美元收購的初創公司Skybox,在早期融資時一直被風投公司,甚至整個航空航天業視為笑話和白日夢,連參投的投資機構都認為它“沒有非常強勁的連續融資能力”。
直到成立5年后的2013年,Skybox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衛星。
“在上天之前,我覺得說太多是不負責任!”天儀研究院CEO楊峰,本次故事的講述者,也是2015年加入太空創業潮的一員。
面對新芽NewSeed的問題,他略顯保守:“做這行要對天空有敬畏之心”。
正是這種初心,讓天儀研究院獲得7家投資機構數千萬元天使投資之后,才被投資人推著走到媒體面前。
事實上,盡管中美兩國都是航天領域的執牛耳者,但無論是火箭發射還是衛星應用,對于這個行業來說都是風險極大的事,更何況中國放開太空創業還不到兩年。
即便如此,也擋不住天儀研究院的創始團隊走出體制、投入衛星創業的熱情。
“第一,我們一直在干一件我們所擅長的事情。
第二,行業的前景和前途是毋庸置疑的,全球萬物互聯的實現只有靠衛星!” 做的是“預研”的生意 從體制離開后,楊峰一直在航天和軍工領域研發產品,而另一位創始人CTO任維佳,此前在體制內曾負責過載人航天等核心工程。
從多年的工作經驗中,他們總結出“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這個痛點。
于是2015年5月,以研制商業微小衛星,提供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服務為核心業務的天儀研究院宣告成立。
“許多新技術在實現大規模應用之前,必須排隊等上天的機會,這一等最少5到10年,而且試錯成本極高。
”楊峰介紹道,如果1000個新技術等待上天驗證,最后排上隊的僅有幾十個,那么剩下的900多個項目就是天儀研究院的機會。
“現在我們提供了另一條路,一年之內幫你送上天。
” 年內,天儀研究院研發的兩枚立方星即將上天,搭載6家客戶的科學實驗。
為了降低客戶的上天成本,天儀嘗試使用成本很低的工業級部件,代替原本非標準化定制的宇航級部件,并通過設計減少衛星重量,節省發射成本;同時,商業衛星允許一定的試錯,使天儀得以簡化研制流程,縮短上天時間;此外天儀還設計了幾種不同的“衛星承包”方式。
據楊峰介紹,如此一來,客戶的實驗成本將降低一個數量級。
“我們幫客戶的實驗送上天驗證,短頻快地獲得預研成果,就能讓他們爭取到更大的機會和平臺做科研。
” 團隊都是科學家兼工程師 目前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的創業公司,基本都聚焦于衛星的三大傳統應用:導航、通信和遙感,極大的民用價值是它們備受科技巨頭和風投機構關注的原因。
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領域盡管只占航天市場總規模的10%,也是個300億美元的市場,目前活躍的只有天儀研究院一家。
“這個領域內正好是其他人都不關注的,讓我們能夠生存下來,而且立馬就有收入。
” 楊峰的自信是有原因的,即使是個窄眾市場,也有較其他細分領域更高的準入門檻。
首先,衛星創業有個難度階梯:火箭、衛星和地面,而涉及到設計制造,難度更上一級。
天儀研究院做的就是衛星設計制造的生意。
其次,衛星業的先發者極具優勢。
“以后出現競爭者我們也不怕,因為一個上過天,一個沒上過,你說客戶會更信任誰?” 而更為重要的是,做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的服務,不僅要求工程經驗,更需要科學積累。
因為許多科學家團隊對于上天并不十分了解,為了幫他們驗證,天儀研究院還要負責航天工程化改造,不僅要保證低成本成功上天,還不能影響科學實驗的效果。
“我們是干空間科學的工程師,等于是理科和工科合并。
”為此楊峰特意定制了一批T恤,正面寫“世界上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師”,背面寫“沒錯,我們是科學家”。
正是基于對天儀研究院團隊實力的信任,讓公司在衛星上天之前就獲得了6個客戶,還有幾家科研機構遞出了合作意向。
之所以現階段只規劃了兩顆衛星,楊峰稱發射數量由客戶需求決定,并且衛星的研發和發射成本也由客戶承擔,這使公司打破“投入高、回報慢”的業內普遍困境,有了迅速盈利的可能。
至于首批上天的客戶實驗驗證完成后,衛星的再利用,楊峰介紹將供類似實驗項目繼續測試使用。
除了合作一切,他們還想和天文愛好者聊聊 在這樣一個“小而美”的領域創業,是天儀研究院的“舒適位置”。
帶著嚴謹而低調的理工思維,楊峰希望天儀成為同行的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
對于體制內的大渠道,天儀有三條鐵律: 第一,天儀的目的在于為國家的航天事業提供補充,不去直接承接國家任務,不和體制內傳統科研院所競爭國家衛星任務;第二,天儀自己研制衛星,但不銷售衛星產品,出售的是利用微小衛星進行太空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的相關服務。
第三,天儀堅決不做國家已經布局好的衛星應用,不直接涉足遙感、通信、導航等領域。
正是這種合作態度,讓天儀研究院不僅能順利進行自有衛星的研發,還能獲得科研機構的合作研發項目,成為創業初期另一個重要的營收來源。
對于國內可能在未來進入賽道的科技巨頭,楊峰認為將成為天儀的客戶,因為天儀可以提供經驗,還能幫助他們快速驗證新技術。
而對于國外的客戶資源和合作渠道,楊峰也頗具信心:“國際市場也將成為我們的主要戰場,我們可以和國外公司一起合作,我們有信心,因為已經走出了這一步。
”年內發射的兩枚衛星,其中一枚就是和國外的公司聯合研制的,盡管這枚科學實驗星沒有為天儀研究院帶來利潤,卻拓展了國際合作渠道,增加了跨國合作的經驗。
說到這兩枚衛星之后的打算,楊峰希望能把航天從2B做到2C。
這些天,他已經接觸了一批骨灰級天文愛好者,一顆搭載著300口徑天文望遠鏡的衛星MINI Hubble正在研制,為個人用戶提供分時租用,觀測和拍攝太空,計劃明年發射。
“我認為,科學是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頂端。
”楊峰說,他希望隨著民營航天業的發展,為越來越多的人實現太空探索的夢想。
對話投資人 劉維,聯想之星合伙人,天儀研究院投資人 新芽NewSeed:為什么要投資衛星業? 劉維:技術進展和需求的發展,使得衛星業變得越來越被需要,而衛星業本身的發展,也有待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去推動。
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將推動所有行業的發展,比如工業行業細顆粒度的智能化,農業行業細顆粒度的智能化,軍事領域的細顆粒度的智能化等,而這些領域都是需要衛星的。
我們預測未來需要的微小衛星數量是非常多的,衛星不再是一件奢侈品,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業契機。
新芽NewSeed:天儀研究院的優勢在哪? 劉維:我們有句話叫“想得寬、入的窄”。
越是應用廣的領域,就意味著技術門檻越高,只有很厲害的技術才能切入到很多不同的行業。
但最開始這個很厲害的技術是怎么產生的呢?不是說做很多種應用,面向不同的市場,考慮不同的需求,同時還能把技術做好,我覺得是不靠譜的。
所以往往一開始要有先導產品去取得突破。
天儀研究院的思路我覺得是對的,就是先選擇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這個比較集中的領域,然后再去向外更多地擴展。
新芽NewSeed:中國民營航天是否能誕生SpaceX這樣的獨角獸? 劉維:從這個大產業來講,一定會誕生獨角獸,它有很多細分領域:火箭、衛星、載人、太空實驗室等,單就衛星業也有很多細分領域,每一個未來都可能是幾百億上千億的規模。
因為它會替代許多傳統的觀測設備和方式,而且未來大家對小微衛星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
這個行業有一定的集中度,所以我相信最后會涌現一批上億市值的公司。
下一篇:關于馬云入股肯德基和必勝客你需要知道這5件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行榜發布:華為第一 萬科第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