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上周,一篇《Start VC參投的跨境服飾電商明星衣櫥資金鏈緊繃 D輪融資恐無人接盤》的文章引爆朋友圈。
該事件主要聚焦點在于,明星衣櫥通過不斷投入營銷活動,來換取潛在投資人的關注,贏得下一輪融資的機會。
新的資金引入不久,又被火速投入到下一場轟轟烈烈地市場營銷中,但公司業務的實際運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甚至出現了拖欠工資的情況。
此外,有投資機構合作的咨詢機構介入調查后表示,該公司的運營數據存在疑點,同時明星衣櫥也自曝燒錢營銷是“吹牛”。
截止到目前,這篇文章在界面新聞上的閱讀量已超過22萬。
而該文界面記者方園婧的一篇回擊明星衣櫥公關行為的一篇《關于“明星衣櫥”的融資風波,是時候告訴你們背后發生的事了》閱讀量也將近5萬。
上周,《紀念劉青云君:一只VC圈內的Animal》又成為端午佳節朋友圈“最具看點”的文章之一。
前有創業者騙投資人,后面有投資人忽悠創業者,創投圈本來應該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那么為何如今走向相煎何太急? 總有心存僥幸的人為了謀得自身利益而不惜傷害別人,作為“職業創業者”應具備哪些手段才能“騙”到錢?接下來品途商業評論為讀者總結了創業者的8大騙局。
1. 學歷、身份造假凡是BAT出身的創業者都更受到投資人的青睞,所以創業者就盡量將自己的身份往BAT靠攏,動不動就說自己的團隊有百度的技術、阿里的運營。
或者在BAT工作了一年半載,就說自己負責過產品的研發。
還有一種捏造個人背景的行為,例如某位90后CEO為自己捏造的背景更是讓人“嘖嘖”,這位創業者自稱在高中就賣掉了一個交友網站得賺了100w,高三覺得自己不能沉迷于100w這種小錢,必須要考上大學,于是真的實現目標了,一口氣考上了五個大學,覆蓋了華中華南及華北地區,跨越了一本二本三本及重點名校,幾乎以每大半年一個的頻率。
下圖是其本人公開的教育信息。
2. 上電視節目口出狂言 上電視節目、社會新聞最容易被大眾所熟知,同時對用戶下載量的增長十分的有幫助。
但這種現象來的快去的也快,就像明星衣櫥冠名“女神的心衣”,節目結束了,那么營銷的效果也隨即結束了。
再比如90后創業者余佳文善于對自己營銷,參加真人秀節目《愛拼才會贏》、《青年中國說》等節目,大膽的言論讓他被冠以“厚顏無恥”,“不講誠信”,但無疑,余佳文對自己的營銷是成功的。
3. 夸??诤苋菀?,真落地登天難 某知名投資機構知名投資人談到自己投資的位個“90后連續創業者”時說道,拿著一個特別好的想法,拍著胸脯說兩三個月內產品就能上線,但是兩個月后,連個產品的影子都沒見到。
這位投資人在此前已經投資了這位創業者兩次了。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這些很聰明的人,能夠被一個90后的年輕人戲耍兩次?很多創業者拿著一個很好的想法就獲得了融資,這是因為投資人對他們充分的新任,作為一個創業者,執行能力是最起碼的素養。
4. 夸大虛報融資額度不久前曾采訪一位拿到融資的創業者,談到稿件發布時,對方要求將融資金額“翻個倍OK么?競爭對手就是這么干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幾乎80%的創業者在融資額上都有說謊,當然到目前這股風也沒剎住。
融資20萬稱百萬,一百萬稱數百萬,融資500萬稱數百萬美金,更有膽大的創業者將融資額夸大10倍。
把根據業績情況分階段到位的投資變成一次性融資,更是普遍做法。
因為只要融資額度夠炫目,就可以迅速刷爆朋友圈。
很多創業者坦言,自身或多或少存在虛報金額的行為,但他們顯然不會愿意提供詳細數據和證據,而相關投資方,也完全沒有“大義滅親”的動機。
創業者、投資人沆瀣一氣,即便最后上市被“揭發”,在此之前媒體想要掌握創業公司融資造假的證據也是困難重重。
5. 產品數據造假創投教父閻焱曾公開表示,創業者在點擊率、在用戶數轉化率等數據全造假,而且造假夸大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常態。
當然還有下載量,由于下載量是一個非常虛的數字,任何一個人只要點擊下載按鈕都可以被計算為一個下載量,而且還非常容易作弊,所以夸大造假也非常容易。
很多創業者說自己的下載量達到幾十萬,但轉化到真正的激活用戶的話可能就壓縮了十倍。
最后還有市場份額,很多公司找媒體天天發文章、開發布會,經常出席講座、論壇等活動在圈內刷臉,弄得人盡皆知,然后就敢說自己的市場份額占比70%,用這種混淆視聽的方法來制造夸大的市場份額。
用戶知道你和用戶使用你的產品是兩碼事兒,用的人越多才叫市場份額大。
6. 職業創業者:走南闖北到處騙有一些“職業創業者”,最愛騙天使投資,他們典型的做法就是,只有創始人一個人是全職的,而那些出身BAT等大企業的高管全是兼職的。
這些職業創始人拿著BP先在一二城市行騙,前腳騙到手,后腳就再換個戰場,繼續行騙,也算是“職業連續創業者”。
7. 有時間開發布會,沒時間打磨產品 過度包裝產品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吸引眼球的標簽利用媒體為自己宣傳造勢,通過找媒體天天發文章、開發布會,經常出席講座、論壇等活動在圈內刷臉,反而忽略了產品本身。
創業者個人浮躁,到處串場混人脈這些大背景都成為創業者欺騙投資人的一個順風車。
還有一種就是在產品層面,以品途商業評論此前報答的大師之味為例,大師之味所有食材力求進口優質食材,這本身就是違背行業規律,違背產品認知的自我陶醉。
外賣的屬性決定了,即便用最好的食材,你呈現的也只是一份外賣,充其量是有點貴的外賣,難以構成持續消費需求,難以平衡滿足成本。
這就是過于包裝產品,反而忽略模式本身的案例。
8.沒有盈利模式的To VC 也等同于騙錢很多創業者在創業之初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盈利模式,看到了一個風口就出來創業甚至兼職創業,拿到了投資人的錢就開始補貼燒錢,用補貼換了的漂亮數據進行下一輪融資。
投資人投資項目為的就是獲得高額的回報,投資早期創業公司沒有產品模式可以理解,但是創始人不能不考慮產品的盈利問題,單靠外界的輸血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自己具備造血能力才能走的長遠。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有很多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創業者最后被拉下神壇,被罵個狗血淋頭。
還記得“云視鏈”么,就是那個22歲的、帶著哈佛90后頭銜的金證濟蒼,產品上線短期之內竟達到6億估值;還記得“一畝田”創始人鄧錦宏么,創始人曾對外公開交易額一個月達百億,日交易額突破3億,而從“一畝田”交易記錄中看,這些宣傳全是笑話。
騙子的騙局早晚會被拆穿。
國內投資人在說自己的投資邏輯時都會說更看中創始人的人品,從當前魚龍混雜的創業環境來看,投資人門將創始人的人品作為一下投資的標準也是極好的。
回過頭來再講講明星衣櫥撕逼事件,大家都在批判報道記者多管閑事,認為“這個融資遇到困難的創業公司被抹黑了”。
但大家得換個角度想想,明星衣櫥為什么被黑?拖欠員工薪資、運營數據存在疑點等等,都是其在運營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只不過被記者以文字的形式反饋了出來。
真正的媒體從來不會懷抱惡意,而優秀的公司也不會禁不住媒體的筆桿子。
我們時不時就會看到京東資金鏈斷裂、微博活躍度下降、還有春雨醫生被質疑的消息,然而質疑聲過去之后,這些企業懂得反思,如今他們依舊活躍在市場上,且不乏能成為創業者典范的公司。
結語客觀的質疑也可以是正向的砥礪,與其花時間花資源花精力和媒體較勁,創業者們不如好好思考商業的本質、沉下心打磨自己的產品、用點心了解用戶的需求。
在大風吹來的時候,可能有人一時被瞇了眼;但等風停了,霧消散,皇帝的新裝總有人會去戳破。
即便那些曾經被“裹挾”進來的人們,也定然會揉揉眼睛,明白生意的本質。
下一篇:孵化器太多,創業者不夠分,前者淪為“包租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傳統行業“痛點”成就“互聯網+”創業機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