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自省是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最可貴的精神之一,是提升人的自身修養和走向正確的方向不可缺失的一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人內在的自省精神使得出了問題先向自身找原因。
古人有說過: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外在又一種包容和寬容的環境,兩個方面一結合,形成一種很和諧的人際氛圍。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往往發現這是一種理想狀態。
中國社會的運轉一直處在強權的掌控之中,那些掌握權力的人一則不會自省,二則不會提供這樣一種寬松的環境。
權力的傲慢和放縱在人們心里產生了深刻的滿意磨滅的投影,使得人們對權力產生既憎恨又熱愛的扭曲心理。
一個深受權力之害的人一旦掌握權力便甘之如飴,很可能更加傲慢和放縱。
創業者在取得一定的成績或掌握一定的資源之后,心理的這個咒語可能就被喚醒了,突然便找不著北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缺乏自身精神會有哪些表現。
其一,不能批評。
我們談及中國的歷史文化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忠臣,從殷紂王的比干以降,歷朝歷代都流著忠臣的碧血,令人噓唏。
我們從歷史的規律來看,出忠臣的年代,通常是主暗臣昏,國家搞得烏煙瘴氣的時候。
對于敢于批評的人,往往冠之之謀逆的罪名屠殺。
更有甚者像漢武帝,其大司農顏異,當有人同他提及當時幣制問題時,他僅因“微反唇”,也就是動了下嘴唇,就以“不入言而腹非”之罪被處死。
其二,諱疾忌醫。
我們上中學都學過一篇韓非子的文章:《扁鵲見蔡桓公》,從扁鵲再三再四的告誡國君疾病發展擴散,蔡桓公總是一句寡人無疾應對。
現實中聽不得真話,以一句寡人無疾擋住一切的人太多了。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可是如今,說真話的人卻往往處境艱難。
其三,死不認錯。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現在的有關部門,認錯仿佛動搖了其一貫正確的權威。
我們翻看歷史可以看到,被抬到天子高度的皇帝是很少認錯的。
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之前總結自己的得失說: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
北朝時有個短命皇帝叫苻生的因為吃棗子吃多了,召了醫生來看,醫生說陛下無它,只不過吃棗吃多了。
這個苻生一瞪眼,說,你又不我肚子里的蛔蟲,怎么知道我吃棗子吃多了。
把可憐的醫生殺了。
其四、文過飾非。
心理知道錯了,但卻偏偏要掩人耳目。
大家看三國演義,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間計,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中軍把人頭托上來,頓時醒悟中計了,然而心里知道,嘴上卻不能承認,對身邊的謀士強調,蔡瑁張允就是謀反。
謀士們當然心里清楚,這兩個倒霉蛋有沒有謀反。
隋文帝晚年,有一次,戰功赫赫的史萬歲在朝堂上為麾下將士爭功,他是一員戰將,嗓門自是高了點。
老皇帝感覺很不爽,竟然一怒之下,喝令把史萬歲推出去斬了。
等推出宮殿之后,心里后悔,叫人去制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說史萬歲謀反,不僅史萬歲白吃了一刀,還株連到其宗族。
你想想看,其他臣子能不寒心? 其五、蒙混過關。
很多人認錯是迫于形勢的權宜之計,并不是發自內心的自省。
有些皇帝也下罪己詔。
但像漢武帝晚年那樣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比較少,大多因為形勢需要,詔書不是自己親自寫的,當然談不上內心之反省,不過向臣民們表示一種姿態。
其六、以退為進。
認錯不過是一種掩飾、謀略,麻痹對手,伺機致命一擊,人們往往把這種敵我斗爭的策略放在內部,造成人心惶惶的局面。
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缺乏一種自省的精神也不可能營造出外在的寬松氛圍。
貞觀之治是歷史上最典型的清明政治,從外在的表現來是唐太宗、房玄齡、魏征等君臣一干人勵精圖治、廣開言路、知人善任、從諫如流,但從內在來分析,實際上唐太宗以及其核心的臣僚內心深刻的自省。
到太宗晚年,再不愿意去反省,其外在政治的動力明顯不足了,因而貞觀之治的清明也就漸漸落幕了。
反省對人而言,至少有三方面重點的作用。
反省就像一面鏡子時時拂拭不受塵埃的遮蔽,一是可以時時看清自己、警醒自己。
反省才能觸及到問題的本質,很多問題往往是出在自己身上,可是人們尋尋覓覓找了一圈,開了一堆藥房卻發現根本不對癥。
反省才能找到自己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反省讓人保持謙的狀態。
易經里最好的卦是謙卦;古人說謙受益,滿招損;又教導世人像水一樣善處下處,這樣才能胸懷寬大。
我們來論及創業的核心的精神動力來自哪里時,人們大約會說來自創業者的內心,是投機心態的驅動?是物質欲望的驅動?是興趣熱情的驅動?還是理想力量的驅動?首先這些就值得創業者深刻的反省。
如同對我們的歷史,我們整個民族缺乏一種整體性的反省能力和精神,歷史上血淋淋的教訓總是一遍又一遍地重演。
下一篇:科技創業的30個早已過時“定式思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這個美女CEO創辦的公司是真牛,還是吹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