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昨天(8月28日)中國又有一位“首富”誕生了,新聞報道甫一出,立刻驚呆在座、羨煞旁人。
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馬云擁有218億美元凈資產,成為中國首富,而這是馬云第一次登上某某某富豪榜的榜首。
也第一次驗證了早前眾媒體討論的“馬云何時成為中國首富”的問題。
馬云之前,李彥宏、王健林等人都曾登上過此排行榜的“首富”位置,而每當此時,或是福布斯、胡潤富豪排行榜發布之時,都會引來媒體追逐、網友熱切關注與討論,其中不乏艷羨、非議與爭論。
從公眾與媒體對富豪熱切關注的程度來看,毋庸置疑,當今社會財富觀正在發生著改變。
從過去富人的低調不露富,到如今對財富的高調追求,及此標準下公眾對“成功人士”的追捧,甚至畸形演變出的社會仇富情緒,公眾及富豪們對財富的理性認知仍處于漸進與成熟的過程。
當然,公眾對首富、富豪榜等的關注與追捧,無可厚非,筆者也無意討論“首富”們如何煉成,無意去追問其財富的數額,而是試圖去厘清當下為何人們,特別是富人自身對“首富”、富豪排行榜等越來越容易接受?試圖去找尋“首富”及富豪榜的價值意義,以及在當今商業社會該如何理性看待“首富”這一標簽。
對當下普通公眾而言,追逐財富已經成為一種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在社會公眾認知與對成功的定義中,擁有財富的多少,無疑是衡量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而在當下被這種觀念綁架的不只是普通公眾,還有部分媒體。
于是,成功學的擁躉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越來越多,馬云、王健林、李嘉誠等一度成為時代青年學習的榜樣和偶像,被前呼后擁的推上了以金錢為地基的神壇。
如此光環與榮耀的簇擁之下,成功人士、商界大佬、首富、青年榜樣等一一成為了“首富”和富豪榜人士們的標簽。
對富豪們而言,每年一度的福布斯、胡潤富豪榜,也不再似最初那般讓他們緊張,而是讓他們越來越容易接受,部分人甚至感覺很受用,為什么?在當下商業社會,富豪、企業家進入所謂的富豪榜,多數情況下,隨之而來的便是光環與榮譽等身,而光環與財富實力帶來的榮譽,幾乎等同于“首富”或者富豪的信譽與實力得到了認可。
于是,投行、項目紛紛聞風而來,“我給你投錢吧”、“你跟我合作吧”……因此“首富”們之于各地而言,其意義何在?筆者估摸著至少有三:1.成為標桿,成為商業上的絕對精神領袖,其他人仰慕你、羨煞你,也要成為你……;2.你的面子將巨大無比,官商通吃,商運亨通;3.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政府項目的“上帝先生”、主要推動者。
……各種便利舉手可得,如此這般,為何不泰然接受那榜單與標簽呢?只是,富豪總是少數,“首富”、富豪榜讓他們成為了媒體和鎂光燈追逐的焦點,富豪成為一個被神話的詞匯,而這必將意味著其個人生活和隱私的公開化、透明化,也意味著他們隨時可能成為社會拷問的對象:中國富豪為何不慈善?為什么不像比爾蓋茨那樣?他們為何不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先富帶動后富到哪里去了……凡此種種。
從對于財富的追逐和對富豪的拷問,筆者認為,這恰恰反應出當下社會的貧瘠,而這種貧瘠不僅僅是物質層面,也不僅是指向富豪們。
從公眾對富豪的拷問,和富豪自身的“不慈善”甚至是略帶土豪習氣的炫富來看,當下商業社會仍然“不灑脫”。
我們應該清楚,一個真正自信的商業社會,必然不是靠幾個富豪支撐,一個健康的社會,也不應該是靠追逐富豪和想象追捧從而從虛弱走向有力,而是應該有更多更德“財”兼備的中產階層來支撐。
不可否認,“首富”及富豪們身上又很多值得公眾學習和贊揚的地方,但是如果只是將此標簽化、神化,而非在更形而上的層面將其優點內化為整個社會的內在驅動力,那么,“首富”最多也只是一個稱謂而已,短暫而無意義。
下一篇:世界首富的22種習慣與風格 很值得掌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國十大富豪女星榜名單出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