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從一個糯米團開始,她一年就賺100萬。
此后,在大陸徹底爆發,13年縱橫四海,東成西就,一舉開出280家連鎖,一年銷售額超過6個億。
她是張秀琬,元祖食品的創始人。
1953年,張秀琬出生于臺灣屏東一戶農民家庭,姊妹6個。
那個時候,臺灣的農民也非常苦,張秀琬4歲不到就跟著幾個哥哥姐姐下水田,趕上個好年景全家還能糊飽肚子,遇到臺風就慘了,“水稻刮跑,房屋沖毀,只能靠野菜充饑。
”雪上加霜的是,張秀琬剛5歲,父親就因病去世,留下孤兒寡母艱難度日。
上學時,張秀琬每天都是光著腳丫來回走5公里,直到校門口才穿上鞋,“6年就一雙球鞋。
”到了初三,母親再也實在是掏不去錢來,張秀琬只好含著眼淚離開學校。
不過,一個14歲的小姑娘怎么可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還不是這家干1年,那家忙2年,掙的錢少不說,還經常被老板克扣。
最后還是母親出主意,“不如自己做個小本生意算了,”于是,1982年,母親就讓張秀琬把自家臨街的20平米房子改成小賣店,取名如意堂,主要生產糯米團(當地叫麻薯)。
不過,糯米團是臺灣常見的小吃,僅僅屏東就有1000多家小作坊,如何才能立住腳呢?張秀琬特意花了一個多星期,到左鄰右舍進行調查,最后她發現大伙都是按斤零賣,“講究實惠,口味”。
確實,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糯米團是很多人走親訪友的必備禮物,“既然是禮品,口味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于是,張秀琬決定把精力放在包裝上,“用5種彩紙做成30多種造型的盒子,細分為小孩、青年、老人3個序列。
”當然,既然是食品,安全就是第一位的,張秀琬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推出一招,“后廚透明化。
”她把制作間進行改造,安裝一整塊玻璃,“顧客站在街頭都能看清。
”此外,特意花5000塊買了一個全自動包餡機,“左邊裝皮、右邊裝餡,機器自動包餡,一顆一顆從出口溜出來。
”包裝+安全+工藝,張秀琬的小吃店很快打響,“單價3塊的糯米團,一天最多賣出2000塊,”首月銷量就突破15萬!隨后,她趁勢推出紅蛋、青團、粽子、月餅等產品,結果款款爆紅,一年后,如意堂營收突破100萬。
這個時候,如同意已經變成了元祖食品,張秀琬開始走出屏東,先后在高雄、新竹、基隆等5個城市擴張,“前店后廠”,開創出臺灣糕點連鎖的先河。
9 年后的1992年,張秀琬已經在臺灣開出40多家分店,年營收超過1個億。
不過,競爭者越來越多,利潤率下滑得很厲害。
就在此時,海峽兩岸達成了著名的“92共識”,張秀琬眼睛一亮,“走出臺灣,到大陸去。
”當年秋天,張秀琬去了北京、上海、廣州3座城市。
北京呢?喜歡的是京八件,“驢打滾、艾窩窩深入人心。
”廣州呢?粵式糕點口味獨特,肉香芋頭糕很難模仿。
唯獨上海,兼具南北風味,關鍵是商業氛圍最濃!最后,張秀琬決定第一站設在上海。
1993年4月,蘇州河邊的四川北路上,她的第一家元祖食品開張。
剛開始,純粹照搬臺灣模式,“粉紅色的裝修,精美包裝,現場制作。
”但是,上海人根本不吃那一套,經常是看的多,買的少,很多人不以為然,“不就是一款普通的糕點嘛,沒什么特殊的地方!”說來也是,本地的糯米團只賣一毛、兩毛,到了張秀琬的專賣店卻要賣一塊五,“高出市價七、八倍!”上海人算細賬,能買嗎?所以,分店開業3個多月,每天營業額還不到700塊,張秀琬很著急。
是啊,每天人吃馬喂,一睜眼就是1萬塊的支出,再家大業大,也賠不起啊。
財務總監勸她降價,“生存是第一位的,”不過,張秀琬卻很固執,“元祖銷售的不是食品,而是時尚禮品,降價就沒有檔次了。
”那段時間,張秀琬經常一個人騎著自行車滿大街品嘗糕點,天天在徐家匯、虹口等商業區轉悠。
有一次,因為路燈太暗,還在恒豐橋底摔了一跤,差點破了相。
直到轉到城隍廟,看到工藝店的剪紙,張秀琬一下子找到靈感,“可以把糕點和民族文化聯系起來。
”于是,她決定推出時令食品,“清明節賣青團,端午節做龍粽,中秋節賣月餅,春節銷售八寶年糕”,“送禮送元祖,好吃有面子!”當然,光有這些還不夠。
接下來,張秀琬重點在店面選址、人才培養、產品創新上下功夫。
1993年國慶,張秀琬拿了張上海地圖研究了整整7天,最后決定把地址選在城鄉結合部,“避開商業鬧市,而改在路多、人少、交通交叉口部開店,以時間換空間。
”如此一來,租金一下子降低了30%,利潤就出來了。
僅僅2年后,隨著上海軌道交通一發展,原來算郊區的中原校區專賣店一下子成了鬧市區,每月穩賺20萬。
不過店是死的,人是活的,地段再好的店也需要人去經營。
1994年,張秀琬巡視車間,發現一位統計員在記錄口味和價格,她隨口問了兩句,結果這位統計員滔滔不絕講了2個小時,回去后,張秀琬就讓人力資源把她提拔為店長。
果然,新店長到任半年,搞出一系列新的舉措,讓奉賢專賣店的銷量一下子提高了50%。
后來,張秀琬重點培養,此后2年,那位店長從科長、營業經理一路升到副總經理,為公司創造1000萬的月銷量。
從此,張秀琬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個星期都要下車間一趟,籍以發現問題,了解新人,并規定新員工進公司,先在銷售一線鍛煉2年。
但是,糕點不是一招鮮,吃遍天的產品,必須不斷創新。
1995年初,張秀琬路過黃浦江,看到江畔露臺的生日會,“人手一塊蛋糕。
”一了解,上海人吃蛋糕是習慣,“搬家吃、滿月吃,朋友聚會吃。
”面對商機,張秀琬決定入鄉隨俗。
當年3月,她比較了市面上20多種蛋糕,最后決定做鮮奶蛋糕,“雪白雪白,上面還有紅色果醬做裝飾,入口即化。
”此后,張秀琬從臺灣請來10多個蛋糕師和裱花師,重點生產鮮奶蛋糕。
鮮奶蛋糕采用新西蘭奶油、法國君度力嬌酒、瑞士白巧克力制作而成。
最關鍵的是,裱花師穿專業廚師服,把櫥窗當舞臺,當眾展示制作流程,用草莓、香蕉、青蘋果做現場畫出“青山紅日”、“百花盛開”等圖案。
如此這般,1995年底,元祖蛋糕一經問世,就火爆大上海,每天流水都超過1萬元,購買隊伍一直延伸300多米。
當年五一,蘇州河專賣店一天就畫了500個蛋糕,“櫥窗內5個裱花師一字排開,櫥窗外40多個顧客圍得里三層外三層。
”到年底,營收突破5000萬。
不過,消費者的口味也越來越挑剔。
1998年,臨近中秋佳節,張秀琬發現月餅市場有商機,“口味增多、形狀各異,一盒比一盒大,打折、促銷活動鋪天蓋地。
”她總結多年餡料,發現“豆沙、五仁、火腿等傳統餡料,做出來味道差不多。
”此時已經入秋,可夏季暑熱遲遲不散,張秀琬在滿頭大汗中來了靈感,“不如把冰激凌做成月餅餡!”于是,當年中秋節,張秀琬推出全新的冰激凌月餅。
一位客人排了一下午都買不到,一路找到虹口的冷凍庫,“兒子鬧著要吃,一盒就行!”到了1998年開始,元祖食品一年營收超過1個億。
有了錢,腰板兒就硬了。
1999年,張秀琬提出“直營+加盟”連鎖模式,向全國進軍。
首先,統一裝修。
每個專賣店都采用清新亮麗的粉色招牌,“前店銷售、后廚生產,全透明玻璃櫥窗。
”其次,統一價格。
產品明碼標價,走貴族路線,“端午龍粽每盒8只,定價124元;中秋雪月餅一盒6個,售價178元。
”最后,統一配貨。
所有糕點現產現銷,保證新鮮。
但是,上海僅有一家中央工廠,無法供應外地門店的產品。
于是,1999年6月,張秀琬根據保鮮期和運輸速度后,又在成都和青島建立中央工廠。
同時確立開店原則,“每隔400公里建立一個生產基地。
”此后短短一年,張秀琬就在江蘇、浙江、武漢、北京等地建立7家分公司、220家連鎖專賣店,年銷量高達4億。
2002年7月,張秀琬在上海青浦購置116畝土地,組建“元祖夢世界”,“每月接待8000名兒童,免費參觀流水線,觀看蛋糕烘烤過程,指導小朋友動手做蛋糕。
”除此之外,新產品不斷。
2004年,推出3℃水果系列、禮盒系列和元祖花道,“禮盒搭配鮮花,讓禮品更精致。
”2005年,推出元祖幕思蛋糕,引進國外先進配方,“外表漂亮誘人,口感松軟滑膩。
”2006年,推出茶葉禮盒,配合網上訂購、宅配到家服務,“輕松完成一站式購物送禮全過程。
”2008年,創新和風日式點心,“外表小巧玲瓏,口感極佳。
”同時,傳統特色種類達到150種。
2016年12月,元祖食品成功登陸A股市場,市值超過50億。
目前,元祖食品在大陸已擁有4個生產工廠,5家分公司,280多家連鎖專賣店,年營收最高6個億。
不過,張秀琬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未來10年,元祖連鎖店將擴展到2000家以上!”元祖在期待下一個輝煌。
下一篇:三線城市的小店輕松年入100萬,秘訣是賣麻辣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零成本創業項目:800元創業開店到年入數十萬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