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先來看一組最新數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18546億元,同比增長達11.2%;但另一組公開數據顯示,上半年只有20%的餐廳賺錢;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平均每個月有10%的餐廳倒閉,關店餐廳的平均壽命只有508天;《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顯示,餐廳年復合倒閉率高達100%……當“高速發展+高淘汰率”成為餐飲業的新常態,那些奔著“低門檻、高頻次、強剛需”沖進來然后迅速倒下的餐飲小白,都經歷了什么?今天分享的三個創業故事,或許可以給你啟發。
死法 1 不知深淺故事:低估品類難度,4個多月賠光200萬▼靠著大學時賣快消品、活動營銷掙的幾十萬。
小秋畢業后躊躇滿志地跟哥們開始干餐飲,拿出積蓄和父母援助資金近200萬元,計劃做廣式茶點。
小秋的期待挺高:“我們要做個全國性品牌。
點心小吃對專業技術要求很高,光技術壁壘就能甩開同行和跟風者。
”但豐滿的理想敵不過骨感的現實。
從簽店裝修開始,小秋就陷入了“一步栽坑步步坑,打碎牙齒肚里咽”的局面。
a、后廚整體外包有苦難言。
小秋把后廚整個外包。
結果后廚的成本高、出品差、管理混亂,而且霸道的廚師長完全不允許管理層插手,結果可想而知。
b、無培訓服務一團糟。
因為沒有系統培訓,服務員基本的點餐上菜還湊合,但很多細節和突發應急能力很差,開業第一個月,光添熱水就燙傷客人三次。
小秋親自出馬賠償道歉,但當事人和朋友再也沒來過。
c、高壁壘把自己搞蒙圈。
開店前,小秋以自己的“產品技術壁壘”為傲,但真正經營起來才發現,廣式茶點對食材原料、樓面服務、新品推廣要求非常高。
數百款原材料、好幾十款SKU菜品、N多服務細節,讓小秋他們幾個跨界小白一臉懵逼。
每天處理瑣碎突發狀況,按下葫蘆起了瓢,沒開挖“護城河”自己先淹死了。
| 劃重點| 選品類,“高壁壘”可能先干掉自己小餐飲創業起步,選對品類是關鍵。
選擇技術難度可掌控的品類,把低門檻的小品類產品做到極致,才有機會做出品牌壁壘。
內參CEO秦朝在《秦朝餐見》中提到,每個品類猶如一個賽道,品類品牌化成為賽道冠軍的機會在哪兒?可以嘗試那些看起來很土、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口味已經被驗證過的大眾高頻消費、具有最大公約數的剛需品類,進行時尚化定位、品牌化包裝、標準化改造、規模化發展。
“市場中有,心智中無”是新品牌最大的機會。
死法 2 盲目跟風故事:削尖腦袋擠進一線商業體,苦撐半年后關店▼小火鍋興起之初,老楊做了個平價涮涮鍋品牌,人均35元。
考慮到“商場店能讓更多人看到,也是實力的象征”,老楊計劃把第一家店開到知名商場。
但因為是新品牌,連找幾家商場都被拒絕,最后托關系找到萬達廣場的一個鋪。
由于是初創品牌,搶不到餐飲區域的鋪位,老楊的店只能安排在負一層超市旁。
老楊原本以為,開在超市旁客流量有保證,可很快發現了問題:超市客流雖多,可是以家庭采購為主,爺爺奶奶、家庭主婦們采購完東西就走,年輕人來逛超市的也很少留在負一層用餐。
過了超低折扣的開業期活動,生意就開始明顯下滑。
老楊安排店員去商場門口發傳單、做大力度優惠,可年輕人還是會直奔餐飲娛樂區。
花了大價錢進商場開店,沒打響品牌也沒沾到商場人氣的光,苦撐半年后無奈關店。
| 劃重點| 第一家店開進商場,拿不到好位置就是“炮灰”盲目跟風進商業體,是如今小餐飲最容易栽的坑。
商業綜合體是品牌餐飲的天堂,但小餐飲不精打細算并不適合。
小餐飲、初創品牌進商場,很難拿到好位置,面對商場店的高租金和物管費,很難跟品牌餐飲搶客流,勉強進駐尤其是進新開商場或人氣不旺的商場,很容易“填坑”。
而且商場周一至周五冷清,周末和節假日火爆,這對管理、運營、人力也是個挑戰。
死法 3 好大喜功故事:大躍進開旗艦店成“黑洞”,二次創業失敗告終▼快餐店是王凱第二次餐飲創業,第一次盲目上馬失敗的教訓在前,他這次做了詳細的籌劃。
選址就找核心商圈里位置相對差但租金也相對低的地方,30平的店,外賣為主堂食為輔,每月房租不超過15000……然后取名、核名、注冊公司、注冊商標、設計VI、招聘培訓都考慮到,甚至連銷售額達不到預期的應對預案都做了詳細規劃。
因為精心規劃而且周邊沒有品牌餐飲,王凱高品質餐廳的出現填補了空白,一炮打響后很快成為同品類外送第一。
此時,王凱決定把餐廳做成全國連鎖品牌。
他開始學品牌餐飲做出品標準化、主打菜品精確主輔料配比、調料分量、出品時間。
前廳后廚做了SOP,進銷、盤點等也都做到了標準化可復制……第二家店按照連鎖模式開業了,利潤也不錯。
連開幾家店之后,自信心愈發膨脹開始好大喜功,王凱決定開個2.0版旗艦店當樣板,然后快速開放加盟。
王凱把幾乎所有資金抽出來開旗艦店。
“店大了心也大了,這家旗艦店的定位和面積已經完全偏離了品牌認知”。
開業后旗艦店持續虧損。
王凱用盡了所有辦法,但在旗艦店的拖累下,王凱轉讓了其他小店來填補虧損的資金,第二次創業最終再次以失敗告終。
| 劃重點| 別以為能開成1家店、2家店,就能開一個成一個這個故事讓內參君想到一位餐飲老炮說過的話:你最好在開第一家店時成功,在開第二家店時失敗。
什么意思?第一次成功會給你信心,但第二次成功可能就會讓你膨脹。
因此,早早的“吃一塹長一智”,可以讓你保持清醒,避免在大規模發展時過度膨脹栽坑而受到嚴重損失。
餐飲業從來不缺乏好餐廳,但缺將其規模化、企業化、品牌化。
一家餐館和一個餐飲企業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是單點制勝,后者是系統化的競爭制勝。
前者可以僅憑一個長板,比如好吃就能生存下來。
后者除了好吃這個長板,還需要其他板子也不能短,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畢竟,小餐飲需要先活下來持續掙錢,才能有機會在品類中登頂成為老大。
下一篇:悲催的餐飲業,為啥以“干死自己”為前進方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靠2平米小店起家,卻在71歲搞出500億的大生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