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回憶當年的創業經歷,零一創投合伙人趙勇總是會感慨1998年在清華讀書時學校舉辦的創業大賽帶給他的啟發。
當時和他一起參加比賽的還有清科創始人倪正東,美團創始人王興、楊錦方,百合網創始人田范江、慕巖,中文在線創始人童之磊,The One智能鋼琴創始人葉濱,慧點創始人姜曉丹等人,他們最后也都走上了創業這條路。
2015年離開愷英網絡進入早期投資領域后,趙勇發現,雖然清華每年畢業3000名學生,但真正創業的只有1%,其中還包括藝術專業學生成立工作室,但國外的名校,學生創業的比例在10%〜20%。
趙勇說,雖然如今社會和學校的創業氛圍都很好,但名校生反而很保守,也許是因為選擇太多,創業的機會成本太高。
但在技術驅動的時代,名校生創業的效率無疑更高:從陳歐、戴志康、王興到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都是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創業。
“但沒打過仗,沒帶過兵,是無法真正了解創業的。
”趙勇說。
對于學生創業而言,需要三個階段:第一,堅定創業想法;第二,進入創業的圈子,結交CEO;第三,清楚具體項目的階段、方向、實施方法、如何融資等。
為了對學生創業的前兩個階段有所幫助,今年暑假,零一創投聯合清華大學開展了“門徒計劃”,從有潛能并對創業有興趣的清華學生中選出了11名學生到自己投資的11家創業公司中,跟隨CEO工作,與CEO面對面地交流,近距離觀察創業,讓他們充分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小滿科技實習現場創業需要基因,也需要認識自我不得不承認,創業是需要基因的。
劉洋是清華大學電器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大二學生,也是這次“門徒計劃”的學生之一。
他參加活動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想知道如何把自己手里的項目推向市場。
劉洋賺得第一桶金是在小學時。
他說,小時候的自己比較貪玩,喜歡煙花,于是就倒騰了一些開始賣,賺了100多元錢。
高考完后,他和幾個小伙伴一起開了個補習班,學費一下子收了十幾萬,這讓他覺得,自己在做生意上是有些天分的。
進入大學,劉洋活躍于各個圈子里,和幾個同學一起做了一個通過人工智能檢查錯別字的項目,并參加了清華的啟創計劃,還獲得了創+提供的5萬元啟動資金。
他們所開發的系統,錯別字檢測的召回率達98.3%,遠高于Word,誤判率為10%〜20%左右。
在實習的兩周中,劉洋跟著屋瓴的聯合創始人兼COO朱峰出去拜訪客戶,進行項目推廣,朱峰也會根據自身經驗告訴他項目推廣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包括如何更長遠地去看待項目。
這對劉洋來說,是收獲最大的地方。
但像劉洋這樣對自己有清楚認知的仍是少數。
趙勇說,人最大的困難是認識自己。
他上大學的時候也很迷茫,甚至中午和晚上對自己未來的規劃都不一樣。
清華黨委學生部部長,也是此次“門徒計劃”清華方面負責人叢振濤說,雖然清華有很好的創業文化,學校也做好了很多工作,但實戰資源比較少。
而不同系別的學生對創業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計算機系傾向于做自己的項目,而最早IT的發展就是從清華開始的。
此次“門徒計劃”的學生謝宇辰,作為計算機系的學生,就在幫北京的牙科醫院做牙齒數據分析和圖形對比的項目。
但老工科專業的學生創業則偏向于穩扎穩打。
趙勇認為,學生創業并不用受到專業的限制,只要有強烈的興趣鉆研,就都可以嘗試,這也是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學生所缺乏的,因此,零一想通過這樣的活動提供一面鏡子,讓他們來認識自己。
創業艱難,但要清楚目標是什么參加“門徒計劃”之前,盧地有一些科研成果,包括專利和獎項,也有一些想法,因此想了解一個項目從零到一的過程是怎樣的。
另一方面,他對創業也有著很多的想象,覺得創始人也許就是坐在陣營后方運籌帷幄。
但實習結束,他最大的感觸就是創業的艱難。
盧地今年從建筑技術科學專業本科畢業,被保送研究生。
他所實習的比菜價是一家蔬菜B2B平臺,有大量的時間都需要和商販們在一起,去了解他們的需求,進行推廣,人手不夠的時候甚至還要搬箱子。
“在比菜價,沒有一位創始人是不能搬箱子的”,這句話讓盧地印象深刻。
盧地說,創業者要清楚所有瑣碎事情背后的邏輯。
就像很多業務員覺得自己是一個倒買倒賣的人,所做的事情一點都不互聯網。
如果沒有想清楚其中的因果關系,就不會明白這個過程的重要性。
盧地讓比菜價創始人侯曉琴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思路清晰,作為名校生也一點都不嬌氣,搬箱子的時候沒有絲毫抱怨。
但正如上面盧地所說的,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去做了,才能發現它的價值。
比如,做過標重的環節才知道它的要點是什么,才能把它放心地交給別人去做,同時明白如何設置KPI,如何管理團隊。
“創始人不僅要發現問題,帶領大家往前走,還要培養團隊解決問題的能力。
”盧地說。
百合網創始人兼CEO田范江說,他在學校時就做了創業的嘗試,做了一款搜索引擎,但當時的投資人說他們不務正業。
雖然現在好多投資人都很重視和鼓勵大學生創業,但大學生創業者還是要面對來自親人的壓力,以及資金上的壓力,因為創業并不是一個人的信念,而是整個家庭的信念。
就像田范江說的,大學生創業的劣勢是管理經驗不足,因此創業者要在社交能力、組織管理和擴充資源等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而清華的學生更要注意社交圈子的多元化,因為身邊的同學同質化比較嚴重。
正如中國創業學院院長徐中所說,最重要的還是堅持。
只要方向對了,勤奮加上堅持,5〜10年后都不會太差。
零一創投合伙人趙勇不要用套路束縛自己參加“門徒計劃”的同學,各自帶著不同的創業愿望。
鄭安然說,他打算大學期間就開始創業,甚至可以休學創業,因為試錯成本很低,但他目前還沒有確定的項目,對需求的考慮也不是很詳細,因此還需要開拓自己的視野,尋找更新的點子。
劉洋也贊同把大學當成一個試驗場,試試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創業。
他說,雖然也會有對學習的顧慮,但時間分配合理的情況下,多鍛煉一下自己未嘗不可。
但盧地對自己的看法是,在學生階段進行創業模式創新并不靠譜,因為它需要全身心投入地去了解行業上下游的需求,整合資源。
相反,技術創業會靠譜很多,也是他所擅長的。
但他認為,現在的經驗和能力還不足以讓他選擇休學創業,因此希望能夠完成研究生的學習。
對于是否在大學期間創業,清科集團創始人倪正東認為,什么事都是順其自然,當年他們都是嘗試,但現在回頭來看,出了很多的優秀創業者和投資人。
趙勇的看法是,雖然目前普遍認同的工作幾年再創業從大概率上來看是對的,但創業的時間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創業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應該跟隨自己的內心。
而中國學生需要的,就是“海盜精神”,叛逆一點,甚至要敢于去蔑視權威。
零一也并不拒絕投資學生創業團隊。
趙勇說,人生沒有公式,如果那1%的人有機會走更快的曲線,就讓他們去走吧。
下一篇:一個創業者的自我修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抓不住創業的本質,成功的機會幾乎沒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