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很多公司的工作都是從周二開始的,因為周一的主要任務就是開會。
公司發展越大,會有越來越多的溝通。
新員工的加入,成立一個新團隊,會議成了讓所有人保持同一步調,進行信息同步和溝通的最好辦法。
周會成為很多公司的“周一標配例會”,因為需要總結上一周的工作,布置和協調本周的工作等等。
確實,適當的開會是必要的。
但是,但凡開會,總是牽扯眾多,大會小會各種,如何避免那種浪費時間,開了半天卻沒有結果的會議? 最近,Intercom上的作者Geoffrey Keating提出了一個原則,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不論是會議、郵件還是即時信息,應該記得一個最重要的準則是,溝通越多,就越難溝通。
這有點類似做軟件編程的人都知道布魯克定律(BrooksLaw),如果給已經延遲的項目增加人手,項目就會延遲更久。
這個定律套用在會議上也是如此。
如果開會的人增加,會議時間也會相應增加。
比如,有一個8人的會議,表面上看,8人的會議看起來沒有那么復雜。
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參與溝通,溝通立刻戲劇化的復雜了。
如果你擅長數學,可以用布魯克定律來算一下,公式是(n2-n) ÷ 2,即參與人數的平方減去人數,再除以2,最后,8個人的會議,需要28次連接進行溝通。
一個會議,需要28次的溝通連接,為了開好會,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應該保持專注,需要注意力集中。
創業公司里,注意力是一種稀缺資源。
所以,如果不需要開會,不如用這個時間去做點別的事情吧。
但是,開會還是很必要的。
重要的不是要不要開會,而是怎么要開好會。
Intercom 的產品副總裁Paul Adams認為,一個好的會議的標準有三個,需要有人負責,需要有主題,最重要的是要有討論結果。
要有負責人 1、他來主持會議; 2、有責任將會議內容聚焦在特定的主題上; 3、保證會議按時開始; 4、保證會議在正常的軌道上,在一定時間里完成一開始制定的目標。
如果你走進一個會議室,不清楚誰是會議的負責人,這時候可以“遛”了,趕快去做些更有價值的事情吧。
說明會議主題 1、會議負責人在開會之前,應該說明會議的目標。
比如,我們需要在到底選A還是選B上做一個決定; 2、會議負責人還需要清晰地定義討論主題的“底線”。
比如,今天我們不會討論關于UI的反饋,我們只接受討論到底是選A還是選B; 3、會議進行中間,會議負責人可以收集寫下所做的決定,實施方案、項目負責人和日期; 4、最后一步,會議負責人需要讀出最后的決定,行動計劃和項目負責人,并確保這些沒有被誤讀; 5、最后,會議負責人可以發送一封類似“會議紀要”的郵件給各位與會者,把決定和實施方案再次告知各位,確保沒有誤解或者遺漏,并明確各位的責任; 6、如果工作的最后時限沒有確定好,具體實施的負責人有義務讓其他人知道。
開會的5個原則 1、如果會議比預定的時間提早結束,趕快結束會議并離開。
不要試圖用一些隨機的天馬行空的主題再填補這個時段; 2、如果你發現一個會議中,你不用在那里繼續開會了,就和大家說一聲,除非有人說你需要待在那里,你就可以起身離開了。
沒人會生氣的; 3、如果你覺得這個會你不必去參加,就不用管這個會議是用來討論什么的了。
千萬不要為了“出現”在會上但卻不知道為什么要開這個會; 4、開會永遠不應該是毫無必要地推遲決策的原因。
當需要做決定時,不要等待開會。
如果你需要反饋或者幫助,在一些例會前進行。
5、最后,你的時間很寶貴。
確保開好會。
你的同事會因此感謝你,每個人都是贏家。
如果一個會開的好,每個人都會感到項目有進展,事情也比之前清楚,整體感覺比較棒。
一定要記著,會議是有機會成本的,要么通過會議把事情解決,要么把開會的時間讓出來做更重要的事情。
下一篇:創業者適不適合做VR行業的“老革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社群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