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社群是當今創業時代的標配。
當用戶群體有身份認知時,社群就開始成型了,真正良性社群一定要有身份認知,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創業黑馬的資料,歡迎閱讀查看。
“酒逢知己千杯少,創業不怕兄弟多。
”一句俏皮話道出了創業者的心聲。
創業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對投資來說也是如此。
晚期的投資嚴格基于財務數據和財務模型來做投資決策,邏輯性極強,但早期創業公司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拿來做科學的判斷,在經濟學里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產品”,只能依賴外在的信號,比如創業者的學歷等作出投資決策,因此越早期投資風險越大。
在這種交易場景里,社交關系在交易中就顯現出了巨大的價值。
當交易所依賴的信息高度不透明時,需要強社會關系來背書,這就是為什么創業者喜歡抱團,也是特別容易形成社群的原因。
創業黑馬的追求就是“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當今天的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的名片上還是《中國企業家》雜志主編的時候,他已經注意到了創業者這群特殊又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群體,那時他所認識的馬云還是一個坐在地上聽講座的“創業屌絲”。
所有功成名就的企業家都是從屌絲開始的,相比于描寫他們如今光輝的形象,追溯他們成長的歷程,發掘有潛力的創業者豈不是更有意義?但牛文文很快發現,通過媒體的力量報道創業者依然沒有滿足創業者最根本的需求:創業者更需要的是尋找投資人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破不立,2010年,黑馬成長營的開營標志著黑馬社群的正式成立,自此牛文文帶領創業者一路狂奔。
很快,創業黑馬以其人數多、粘性強、深度高頻等硬指標穩坐中國最大的創業者社群,成立至今吸納會員近2萬人,創業黑馬學院營員3000多人,70%左右的創業公司成功獲得下一輪融資。
伴隨著一次次轉型,牛文文媒體人的身份逐漸退去,“創業服務者”成為他的新頭銜。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社群經濟 在2008年創業黑馬成立之初,人們對社群經濟的概念還很模糊。
創業黑馬在摸索中成長,逐漸洞悉了社群經濟的運營之道。
社群的出現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
在移動互聯網出現前的PC時代,社群表現為以豆瓣,天涯為代表的社區,是一群有共同價值觀、興趣、身份的人,他們長期圍繞一類話題交換意見,內容是社區的核心;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終端和人的身份綁定,每個ID和人高度合一,形成人格化的高頻互動和付費,線上線下打通后,社群不再只是發表意見的場所,而是變成了對思想產品有需求的消費人群的聚合,人逐漸取代內容成為了社群的核心。
通過2015年O2O的慘敗,補貼用戶的燒錢模式無法持續后,社群經濟更像是對O2O模式的矯正和完善,“有溫度、有情感”的社群有著更高的用戶忠實度和更強大的勢能。
這對O2O平臺是一個轉型的契機:用社群的方式做用戶鏈接,用精神和情感聯系用戶群,用服務和高頻互動來替代冷冰冰的補貼用戶。
今后社群將不只是一個組織,而將成為創業時代的標配。
一個有凝聚力的社群需要提煉用戶的共同精神氣質和價值追求,當用戶群體有身份認知時,社群就開始成型了,真正良性社群一定要有身份認知。
創業黑馬高管介紹,創業黑馬尋找的是未來商業模式有想象空間,自愿投身進來接受資本市場的考驗,即“可資本化的創業者”或“重度垂直的創業者”。
在精神上要做到“不裝、不端、有點二”。
正是這些個性鮮明的標簽將創業黑馬的成員緊緊聚集到了一起。
內容是社群的入口,沒有產品就沒有社群 任何成功的社群都具有兩個特質:第一,有基于社會價值觀的中心,當基于價值觀聚集一群人的時候,這群人是最容易被緊密聚合的;第二,社群的成員互相之間要有真實的互動。
而內容是最容易傳遞價值觀的,因此用內容去構建價值觀是構建社群的第一步。
在黑馬社群,內容承擔兩個責任:首先,它是一個流量入口,把最廣泛的用戶聚攏過來,創業的風口每天都在變化,創業者需要知道創業圈里發生了什么、趨勢是什么;其次,內容也是一種塑造價值觀的機制。
然而,僅靠內容來聯系用戶的社群粘性是不夠的。
社群化不能靠個人魅力去維持,這也是社群經濟和粉絲經濟的一大區別。
社群不是俱樂部和粉絲會,社群的本質是用戶,先有產品才有用戶,如果產品枯竭了社群就會失去力量。
對于創業者來說,他們有修煉自己的需求,有不斷完善產品模式的需求,還有融資的需求……黑馬社群實際上就是一個針對這些剛需的整合服務平臺。
創業黑馬旗下的i黑馬網、黑馬會、黑馬大賽、創業黑馬學院等多項業務,并不是一開始就規劃好的,而是伴隨著滿足創業者需求的過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據了解,創業黑馬的社群體系呈現出漏斗型,從上至下分為三層:最上層非付費用戶是內容服務的使用者,包括免費活動的參與者;第二層是黑馬會成員,進入這一層級需要繳納會員費,其目的一方面是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準入門檻,入會的必須是創始人或聯合創始人,以此把認真的創業者和其他創業者區分開來;而最下層,也是最核心的,是黑馬成長營的營員,他們都經過極其嚴格的篩選——創業黑馬以投資人的心態遴選營員,從六到七個報名者中選出一個,希望入選的項目在一年之內可以完成一次融資,從而保證了社群最內核成員的高素質和純凈度。
這是一種典型的互聯網時代的服務邏輯,即通過一個最廣泛用戶基礎的服務吸引流量,再以會員活動+服務的形式發生互動,形成沉淀篩選機制,最后通過深度服務最優質的用戶而產生收益。
有社交、有產品的社群就能成功了嗎?黑馬社群的實踐表明,社交和產品不能只是簡單相加,只有二者相互促進才能讓社群聯系更緊密。
在社群中,社交關系應能產生價值,交易則需要有信用背書,或者交易能強化社交關系,強化社群價值觀,有了這種共生的機制,社群中的交易才是健康的,才能稱之為是真正的社群經濟。
需求驅動下的實戰干貨商學院 2014年底,創業黑馬成立了全球首個創業與投資實戰商學院——創業黑馬學院,牛文文借助其豐富的社會資源把王石、江南春、徐小平等企業家和成功創業者請過來,與學員結成師徒關系,“創始人給創始人上課”成為了創業黑馬學院的一大特色。
傳統商學院是成熟企業的殿堂,但對創業者卻形同雞肋。
傳統商學院針對企業效率提升構建體系,具有很強的工業時代的特質。
但在現代環境下,技術和社會變革,企業的產生,迭代速度大大加快,導致傳統商業教育體系不適合新興產業和創業企業的層級;其次,傳統學校還是象牙塔,教授的課程更側重理論的研討,不重視通過服務真正解決問題。
創業公司的痛點是沒有資源,拿不到錢,找不到用戶。
這些痛點無法基于傳統的商學院教育獲得解決。
因此,對于創業者,服務比教育更重要。
創業黑馬學院則摸索出一條“一邊做教育,一邊做服務”的新模式,幫助創業者聚合相應的資源,真正地解決問題。
據介紹,黑馬學院課程的核心架構是三搞定——“搞定團隊,搞定模式,搞定資本”,這也是創業從零到一最重要的事。
創業黑馬學院從“三搞定”出發來建構創業培訓課程,與傳統商學院更多的是講宏觀思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創業黑馬的營收中,對創業者的創業輔導培訓正逐步超過公關服務成為第一大營收來源。
這說明其“培訓+服務”的體系是有效的。
在這個體系中,培訓是入口,是深度接觸用戶的機制,一方面通過培訓把優秀的創業者挑選出來,由成功的企業家和創業者給他們上課,幫助他們開拓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另一方面通過老師同學間的互動,幫助學員找到解決問題的資源,推動資本和項目的鏈接,在學習期間完成融資。
在黑馬成長營里,每一期都有很多學員項目發生重組,通常是兩個背景有互補性的創業者相互合作,合起來發揮更大作用。
這種清晰的、問題導向的服務機制,讓創業黑馬學院逐步在創業者之中形成了“實戰干貨商學院”的印象。
試水眾創空間 與社群經濟風頭不相上下的共享經濟,伴隨著政策的利好,各種眾創空間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然而2016年以來眾創空間關閉的新聞屢屢傳出,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
在構建黑馬社群的基礎上,創業黑馬今后也將重點打造眾創空間,現在已在南京、上海、西安開始成立眾創空間,未來三年內將覆蓋國內一二線城市,達到15家左右。
實際上,創業黑馬已經變成中國最大的虛擬孵化加速器,當其提供的服務被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需要時,是需要物理空間來支撐路演、培訓、課程等服務的。
眾創空間是服務向線下的延伸,對于當地的社群成員來說,一方面會帶來儀式感和體驗的一致性,成員對社群的感知也會更加強烈;另一方面,在創業黑馬中已經有大量的用戶需求,再將服務配到眾創空間里去,這是順理成章的,也是符合商業邏輯的 據介紹,創業黑馬的眾創空間將把“共享”發揮到極致。
創業黑馬眾創空間將實現視頻連線,在一個眾創空間舉辦的活動,可以通過直播等讓其他城市的眾創空間共享,導師和學員可以實時互動,創業路演也將更加便捷。
這既節省了投資人的時間,也可以完成項目的初篩工作,即將推出的眾創空間聯卡制度也保障了學員在任何一個城市都能享受到服務。
在2015年,幫助創業者完成總額609.63億元融資,33家企業新三板掛牌的創業黑馬,如今正在沖擊創業板,準備接受資本市場的考驗。
相信一個同時抓住“創業,社群,共享經濟”三大風口的創業黑馬未來可期待。
下一篇:創業方法論:溝通越多 越難以溝通?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者在朋友圈也會分層,你是哪一層?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