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互聯網之下人人自危 互聯網技術沒有讓天下大同。
在拉近了人與人距離的同時,確在制造著更多的彼此超越的可能,馬化騰也患上了互聯網焦慮癥,他不敢離開中國去硅谷考察,擔心其間的幾個月公司就可能沒有了,扎克伯格非常想讓Facebook進中國,因為他發現美國的年輕人現在已經幾乎不再用它,這距離他將Myspace擠下神壇的2008年緊緊過去了不到7年。
如今創業路上勝出的概率在大大的降低,并且勝出之后保持領先的難度也在不斷加大。
在波西格1974年出版的《禪與摩托車維修》一書中提到: “在所有科學方法里面最為神秘的就是假設的形式,沒有人知道它們的來處。
一個人坐在那兒沉思,突然之間一閃而過——他頓悟了。
一直到經過實驗,才能證明假設的真假。
然而實驗并不是它的源頭,它的源頭在別的地方。
運用科學方法的目的,就是要從許多假設當中找出正確的一個,這就是科學的目的,然而我們從科學的歷史上看,事實恰恰相反,各種資料、史料、理論和假設不斷大量地增加,科學把人從唯一絕對的真理引向多元,搖擺不定,相對的世界,是造成社會混亂,思想價值混淆的主要元兇。
而這一切現象原本是科學要消滅的。
在許多年前,斐德洛在實驗室中察覺到的結果,現在在這個科學世界中我們隨處可見。
科學反而制造出反科學的混亂。
” 科學領域中的假設就如同我們創業最初的那個點子,創業的過程就是我們通過實踐來不斷的證明它。
但是技術革命使假設的成本越來越低,各種信息傳遞的速度翻了不知多少倍,每一次信息的交匯都可能形成一個新的點子。
不同想法背后的人群開始形成互相顛覆的循環往復的加速度。
返璞歸真才是唯一出路 然而在長久以來,關于創業的各種理論和趨勢預測都沒有能夠與時俱進,然而顛覆的腳步確沒有一刻停止,那些不能夠把握時代前進脈搏的演說家、評論家永遠在歷史的長河中刻舟求劍。
因此,關于創業,并非我們看得越多,了解得越多,就可以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大量新誕生的理論與評價都是在對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進行陳述和總結,而其依據的無非是個人的狹窄經驗。
在這中粗鄙的總結陳述當中,新的概念,名詞,商業模式,被發明出來,說法很多,但是都是霧里看花迷人眼,僅僅讓我們在萬象制衡,相克相生的世界中迷失方向。
愛因斯坦在1918年的演講中提到: “人類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描繪了一幅最簡潔,最容易了解的世界圖像。
然后試著用經驗取代某種層次的世界,然后征服它……他創造了這個宇宙和他感情生活的支柱,這樣才能由衷找到安寧,而這安寧是無法從個人狹窄的經驗當中獲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建立這些宇宙基本的法則,這些法則經過演繹就能創造出現今的世界。
而要通往這些法則沒有合乎邏輯的路;只有靠著直覺和對經驗的體諒才能進入其中……” 既然并沒有一條合乎邏輯的路可走,那么信誓旦旦預言前路的趨勢預測,也就并沒有什么意義可言。
如果說存在趨勢的話,那不過是創造者通過社會實踐所展現出來的創造能力。
而這種能力通常與一個人的觀察力攜手并存,從最平常,最普通,但是卻值得參省的事物中不斷加深對自我的認知。
因此應該拒絕一切灌輸式的創業教育,一切將成型的未來展現出來的可能性都值得懷疑。
時髦的名詞和新潮的概念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掩蓋著形形色色的利益訴求。
任何邏輯縝密,無可辯駁的理論和既往的成功案例最終都無法導出創業者自身的成功路徑。
對于每個人來說,新的發現無時不在,觸手可及,只要環顧四周的熟人熟事,就會有東西值得注意。
創業者應該擅于捕捉尋常的點點滴滴,善于從平時不經意間的疏忽差池中悟出本來無法預知的東西,遇到合適的場合,就可以加以利用。
下一篇:創業狗們為什么要向《羋月傳》里的張儀看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者們開始瞄準“直播社交”,三大問題怎么破?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