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送了10多年快遞,送出百萬包裹,1990年出生的熊忠桃還是一線快遞員。
不過,至少他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同齡人,比如,他25歲就買了房,129平方米,在瀘州老家。
網點里負責后勤的小妹,一句話將他的家底和盤托出,“小熊9月賺了3萬多呢。
”熊忠桃沒有出聲否認,只是澄清,這樣的收入并非常態,“每月1萬,總是有的。
”這個90后,完整經歷了天貓雙11十年的歷史。
熊忠桃覺得,外界對快遞員還沒有那么了解,他們不只是每天上門送包裹的人,也是收包裹的業務員,和一個日新月異的行業一起成長。
前一部分工作比較重復單調,后一部分豐富多彩、充滿挑戰,沒有智慧和信念的支持很難干好。
熊忠桃對收到的包裹進行稱重算價相比派件,熊忠桃更喜歡承攬業務,認識新的人,建立新的關系,感受行業帶來的價值感。
實在覺得乏了,他也會給人生加點料。
10多年來,他輾轉廣州、北京、昆明三地,每到一個地方,都感受到新的變化。
自覺不自覺,這十多年來,他進入的是一個“高速路上換引擎”的行業,見證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商業和物流進化史。
十年天貓雙11,網購從新潮行為,成為司空見慣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變了他的工作本身。
快遞越來越多、越來越快,行業從傳統的手記、肩扛,成為一個科技化、互聯網化的行業。
十年:從個位數包裹到上千,從每月收入1000元到3萬熊忠桃是四川人,但生在廣州,長在廣州,2008年高中畢業,他想找個自由點的工作,便去廣州天河的中通網點應聘,當了一名快遞員。
那一年,電商沒有雙11,快遞還沒有全貨機,媒體也沒有熱炒快遞小哥月入過萬的工資單,就連民營快遞的合法身份都還懸而未決。
熊忠桃每天派著兩位數的單,攬著個位數的件,換回一個月1200元的固定工資。
2009年11月11日,淘寶商城推出了雙11網購狂歡節,這是天貓雙11的前身。
雙11也從一個人的光棍節,成為電商新節。
當時沒有人預見到,它后來會成為10億人的狂歡:當年雙11 有27個商戶參加,交易額5200萬元,物流訂單26萬。
作為快遞從業者,這一年,熊忠桃沒覺得自己的工作量有多大變化,但是網點小賺了一票。
老板親自出馬談下一筆大生意,對方是家皮鞋店,雙11那周先后寄出了兩三百雙鞋子。
2010年,熊忠桃的月工資漲到1700元,一年后開始獨立派單攬件,月入3000元。
2012年過年前,經不起朋友攛掇,熊忠桃只身去了北京闖蕩,“身上就帶了1000元現金、一條大棉被和兩三件衣服,坐了40多個小時的火車。
”在北京,這一年雙11的氛圍完全不同:同事們忙進忙出,一個人一天能收上千件包裹。
這一年,淘寶商場正式更名天貓,雙11物流訂單比三年前翻了近280倍,達到史無前例的7200萬——當年全年快遞量才57億。
海量包裹下,“爆倉”這一詞語出現,一方面映襯雙11的火爆,另一方面是行業的捉襟見肘。
但對熊忠桃來說,他內心變得火熱——派件費按單計結、看天吃飯,是快遞員的“基本工資”,收入主要靠攬件,雙11火爆意味著商家更多的發貨,更多包裹意味著更多的收入。
向老手取完經,熊忠桃去印了名片,一邊攬件一邊派發,遇上做淘寶、天貓的商家,發完名片還會留下面單,“那時候面單都是手寫,要3塊錢一張,我每次都是自己貼錢送的,就希望他們有一天能回來找我寄快遞。
”熊忠桃陸續發展了一些客戶,攬件量每個月都往上漲,月收入也從5000元,漲到8000元,直到爬過10000元。
2013年開始,快遞量更加飆升,如何從本質上提升行業效率迫在眉睫——換句話說,需要在高速路上換引擎。
這一年5月,菜鳥網絡應運而生,志在革新整個行業。
這一想法在當時看來頗有些不可思議。
菜鳥由阿里巴巴等聯合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共同組建。
作為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它有一個宏大的使命,依托算法和技術,通過一張智能物流骨干網,讓全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快遞必達。
遠在北京,熊忠桃感知到的是行業一天一天在變化,他知道自己進入了一個朝陽行業。
2014年雙11這個月,更多的包裹襲來,他的收入直接翻倍到2萬元。
到2015年雙11當天,他收到了近6000單快遞,當月收入超過3萬元。
同一年,依靠干快遞的收入,他在瀘州老家買下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成為90后里少有的“有產一族”。
進化:從無人知曉到全民狂歡,從傳統人力到技術互聯到2013年雙11,手機購物開始流行,當天350億元的成交額,已是美國“黑色星期五”的3倍。
而1.52億的快遞單量,讓單日包裹過億,是史上第一次。
對熊忠桃來說,變化在微小細節發生,首先在每個包裹上:他以前給大家派發的手寫面單,慢慢成為歷史。
熊忠桃說,手寫面單最大問題是容易模糊,給派件帶來很大難度。
最開始時,常常要打給收件人或者寄件人詢問正確的派送地址,要是面單上信息看不見了,包裹只能滯留下來。
同時,面單按要求需要保留,一段時間就會有積累滿一麻袋,遇到詢問,需要在海量的面單中尋找,麻煩而且低效。
有一次,一位客戶收件地址寫的是一個店面,過了三四個月找過來說沒收到快遞,最后“大海撈針”憑著底單,才找回了快遞。
對行業來說,困難不止如此。
手寫面單對應的是人工分撥,不僅慢而且極易出錯,一旦分錯,就意味著南轅北轍,比如本來發往南方的快遞,會兜轉到北邊,費時費力、浪費資源。
轉折點出現在2014年5月,菜鳥電子面單推出,向全行業開放免費申請接入后,使用率迅速地從不足5%,完成全面覆蓋。
基于菜鳥電子面單,自動化流水線成為標配,分揀準確率達99%以上,效率提高50%以上。
隨著雙11日漸火爆,熊忠桃的客源也在發生變化:從最初的散戶,到長期服務的淘寶、天貓賣家,再到單位企業等等。
到2015年天貓雙11,剁手黨有了自己的“春晚”——天貓晚會,912億的交易額對應著4.67億的包裹,全球狂歡節全面叫響。
這也是熊忠桃的節日:這幾天他收到的包裹,要抵平時一個月:本來一家淘寶店主預約了1000單,誰想到雙11當天,又臨時追加了4700單。
“全部是箱子,我自己掏錢請了四個小時工發貨。
”熊忠桃回憶,這是屬于快遞人的辛苦與榮耀:當時每天基本上只睡一到兩小時,最晚凌晨兩三點還在收貨,結束后幾個人吃完夜宵,白天繼續上班派件。
熊忠桃在二級網點分揀要派送的包裹包裹越來越多,速度卻越來越快。
到2017年,快遞進入1天1億時代。
這個雙11全民狂歡帶來8.12億的天量包裹,但行業的數字互聯,讓包裹如水般流動。
以歷年雙11簽收1億包裹所需時間為例,2013年是9天,2014年是6天,2015年為4天,2016年是3.5天,到2017年只需要2.8天。
在快遞網點,熊忠桃已全副科技武裝,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包裹錄入,便攜藍牙打印直接輸出電子面單,電子面單三段碼讓投遞更簡單。
雖然是8.12億的包裹,“爆倉”這個詞,卻消失了。
黃金時代:服務讓包裹帶著溫暖,科技讓送快遞不再乏味2017年春天,熊忠桃來到昆明。
在這里,他獲得了更多客戶。
昆明人熱愛網購,所以平日他派單量更多,平均下來日均有300單,收件100單,月收入過萬元。
偶爾也有大客戶制造驚喜,比如上個月,一家茶葉商鋪的大訂單,就為他帶來3萬多元的收入。
究其原因,在熊忠桃看來,干快遞,首要做好服務。
今年年初,熊忠桃到一家公司送件,對方臨時提出要他幫忙送一份同城件,因為日常合作的快遞員剛走,不愿意折返回來。
“當時對方就說,這個快遞的標書很重要,讓我保護好。
當天下雨,我怕打濕,就直接塞進了懷里,最后安全派送到指定地點。
本以為是順手為之的小事,沒想到第二天聽那家公司說,另一位快遞員送過去的快遞被打濕了,標書上的字都看不清楚。
”這份帶著體溫的標書,成了熊忠桃的敲門磚,得到了這家公司所有的業務。
老實說,快遞員的工作很苦,熊忠桃的手掌粗糙得像老樹的皮,虎口結了厚厚的繭子,拇指留著深深的裂口。
每個月,至少有12000多個包裹,經由這雙手走入千家萬戶。
一年四季,日出時間有早有晚,可只要不是雨雪天,熊忠桃每天出門都能看到星星。
通常,他清晨5點起床洗漱,5點半到三級網點取車,6點到二級網點分揀拉貨,然后開始派件攬件,同樣的流程,一天要走三遍。
吃苦,熊忠桃不怕,但他不喜歡一些乏味的工作,比如派件之前,要給一個個客戶打電話,同樣的話一天重復幾百遍,累得毫無成就感。
要把快遞員從重復低效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只有通過創新的方式。
今年5月,菜鳥推出語音助手,可以自動幫快遞員打電話,然后反饋用戶的配送需求:什么時候、送去哪里。
今年雙11前,國內五大快遞公司已逐步啟用這一功能,熊忠桃期待著昆明盡快上線。
同樣,對比以前手寫面單、人工分撥的“黑鐵時代”,現在就像快遞的“黃金時代”。
熊忠桃說,在過去,每天去二級網點取包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為短時間內要看清面單上的手寫地址,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有時字跡不清,難免分揀出錯,繼而引發一連串的麻煩。
可自從有了電子面單,分揀就變得簡單多了:“電子面單上有編碼,你看前三位的630,就是代表昆明,之后的編碼23,代表我在的二級網點,我只要看最后兩個數字,就可以分揀出所在區域的快遞。
”同時,智能手機的普及,快遞員APP上派件攬件信息已一目了然,詳細到小區的單元樓層。
“以前攬件都靠電話,很多時候剛走出這個小區,又接到攬件需求,一天常常要折回好幾次,既耗時又費體力。
”熊忠桃還加入了菜鳥快遞員星計劃——這是一個快遞員終身成長體系,依托快遞員APP,通過星等級、星激勵和星賦能,為300萬快遞員統一服務標準,獎勵好的服務,用語音助手、派件指南等技術來幫助快遞員。
科技,正在接手快遞員工作中最乏味的那一部分。
10月,在昆明,熊忠桃提到這些讓他激動的技術,他覺得這個趨勢很好,也是支撐他繼續干下去的原因。
第十個天貓雙11就要到來。
熊忠桃說他準備好了,而所有人等著新的狂歡。
下一篇:為什么在新興市場創業,“山寨”有理、“山寨”無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越來越多的90后都喜歡創業,甚至不惜借錢也要創業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