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我們常和大型組織的成員討論,如何才能更具創新性、更有創業家精神。
幾乎每一次我們都會聽到類似下面的說法:“我有個新產品的構想,不太確定它是否可行,但如果可行,對公司的業務會有很大影響。
它不在我日常的工作范圍之內,我也不想讓自己或公司冒太大險,但若不嘗試又覺得很可惜。
在這個傳統的公司里,我該怎么做?”后來,我們把這一類型的經理人稱為“內部創業者”,他們雖然是在一個既有的組織環境里工作,但他們跟創業者一樣,都有顛覆現狀的點子。
即使組織都會鼓勵員工要更有創意,但這些內部創業者仍然面臨很多風險。
我們獲取的數據證明了內部創業者對風險的擔憂。
根據耶魯大學教授理查德•佛斯特的研究,財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已從1920年代的67年,大幅縮短到今日的15年,而這些企業內部產生能改變世界的新構想也同樣在減少。
那么,內部創業者如何能在組織內采取有效的創業行動呢?我們以內外部創業者的相關研究為基礎,整理出四個簡單的步驟。
這些步驟不只能為內部創業者提供更多機會,去測試及推動更多的構想,還能提高組織改善的可能性。
先有“期望”是第一步。
如果你要開始做些能改善公司的事情,你必須真的“想要”那么做才行。
無論踏出的腳步多小,若沒有邁進未知領域的動機,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下一步是問:“我愿意投入哪些努力以踏出第一步?”成功的創業者一般都不會試著去計算他們付出后可得到什么回報,而是在下一步不如預期發展時,自問:“我能承受什么損失?”內部創業本質上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這個“可接受的損失”思維架構,有力化解了“預期回報”這種傳統思維的缺點。
若一開始就考慮可能有哪些回報,會讓很多人還沒投入就打退堂鼓了。
外部創業者在決定是否跨出創業的第一步時,除了考慮自己創業的渴望是否夠強烈之外,主要考慮的還包括資金、時間、機會成本等。
這跟內部創業者不同,因為內部創業者最重要的投資和風險評估標準,是考慮他們在組織里的社會地位,以及人際關系。
他們的同事和直屬上司決定他們能否邁出第一步。
接下來是“誰是我的盟友?”內部創業者會很積極地在員工里找尋合伙人,和抱支持態度的上司,以便為他們尋求政治支持。
這個內部網絡包含了情感上和實質上的支持。
做了投資分析之后,你需要足夠的支持來開始行動,而隨著你持續努力推動那個構想,也需要累積更多的支持。
是時候真的開始“行動”了。
保持開放態度,留意那些對你下一步會有影響的事情,然后根據經驗以及取得的成果,立即規劃出下一步。
這個“行動-學習-建立”的循環,是經過驗證的創業成功的可靠行動方針。
運用你和你的人脈采取低成本、低風險的步驟,來養成“采取行動迎向未來”的習慣。
過度計劃和過度思考的作用都不如上述做法。
外部創業者往往依賴風投以分階段的方式獲得支持。
內部創業者的做法不同,他們運用各種人脈關系來探索學習,并為下一步尋求支持。
下一篇:為什么說創業者永遠年輕?頂尖物理學家給了科學解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創業者都想要認知力極強的員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