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吃”對于中國人來說真是一個聊也聊不完的話題,可以說飲食文化與烹調技藝是中國文明史的一部分。
而且自從互聯網行業火起來之后,跟“吃”相關的互聯網公司也不斷涌現出來。
起初是黃太吉煎餅和雕爺牛腩、西少爺肉夾饃等頂著互聯網思維的光環,將“吃”的生意帶入了互聯網的圈子,淘寶、京東等這樣的電商平臺也都相繼推出了有關吃的生鮮頻道。
但是如何才能吃得有特色,一個關于吃的公司要怎樣才會充滿自己的特點?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開始標新立異,他們不甘于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單純的餐飲公司或者生鮮電商,很多小而美的“食物公司”涌現出來。
關于吃,最基本的就是食材了,所以在食材方面創業的公司不在少數。
但是如何能在這些基礎的食材當中做出花樣,大家就開始各顯神通了。
做食材的公司,最具特色的當屬“鏈農”。
鏈農主要從事的是B2B的食材O2O,集中中小型餐飲商家采購需求,到一級銷售地(如新發地)進行大批量食材采購,再向中小型餐飲商家提供服務,宣稱原材料價格比中小餐廳單獨采購便宜20%。
這家公司不僅滿足了飲食的需求,而且對于中國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將農產品與互聯網供應鏈相結合,也有助于幫助中國農業的升級轉型。
上個月剛完成百萬美元融資的半成品菜電商“青年菜君”則是對線下社區入手,用戶提前一天在網站或者微信公共賬號上下單,網上支付,第二天下班后在回家的地鐵站出站口的自提店面,將菜取走。
青年菜君的這種模式符合時代熱潮,非常精確地擊中了現代都市白領的生活痛點。
同類產品:蔬東坡、暖食、覓廚除了在食材方面下功夫,也有公司打起了那些不會做菜的吃貨們的主意。
對于那些喜歡自己鉆研菜譜的用戶,有創業者開發了菜譜類的應用,比如下廚房、愛大廚等。
下廚房宣稱“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它是一個廚師和美食愛好者的記錄、分享平臺。
但是仍然有人不知道看了多少菜譜,依然做不好一道美食。
而愛大廚就是請想為時間資源比較匱乏的情侶或者家庭提供上門的廚師烹飪服務。
具體來說,“愛大廚”會基于LBS為你推薦家附近的廚師,可供參考的廚師個人標簽則有:他所擅長的菜系、廚齡、拿手菜等,廚師的個人頁面會大圖展示其拿手菜。
這類創業公司滿足了(不會做飯的)年輕人的需求,而且這種“私人訂制”的感覺也讓用戶有特殊的滿足感。
同類產品:美食杰、MY菜譜、心食譜、美食天下、網上廚房eCook在滿足了單純的吃的需求之后,社交與吃的結合又衍生了一系列的創業公司,比較有代表性的回家吃飯、媽媽的菜等。
“媽媽的菜”是一個基于地理位置向周邊社區大媽訂購外賣的互聯網產品,在用戶端來說,它和餓了么等產品的下單訂購體驗并無不同,只是烹飪者由周邊餐廳,換成了小區內賦閑在家的大媽們,因而用戶會在“吃”的體驗上多幾分兒時味道。
這樣看來“吃”真是一門學問,琢磨好了如何去滿足人們吃的欲望,到處都是商機。
一日三餐之外還有水果,近日在京東眾籌了1300萬元的水果O2O公司調果師也已經補上了這個坑位。
除了這些新興的飲食類初創公司,那些類似大眾點評、淘點點之類的餐飲平臺更是數不勝數。
食品行業在未來中國的創業浪潮中將是一個爆發點,但是想要在中國的飲食市場上脫穎而出還是必須要有新意。
簡單的訂餐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何用“吃”這個字眼把人們的生活、社交甚至中國的食品行業連接起來才是將來飲食行業創業的出發點。
下一篇:那些失敗過的創業idea依舊別有商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下一商業爆點:關于無線充電的一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