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
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裁員事件備受關注,是經濟形勢變動、新舊商業模式交替相融觸發了大眾積蓄已久的恐慌。
裁員是縮影,失業是載體,痛苦是體現,求職上崗才是現實。
即將入職的公司,是夢想。
裁員于誰都痛苦 “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
姑娘,痛苦就是痛苦,”著名電視人陳虻對柴靜說,“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 這是知乎一位多次“就業+創業”的青年朋友在自我反省、發問、分享中引用的《看見》一書中的句子。
這位朋友在成都,于被稱為手機游戲元年的2013年畢業,并順利進入一家游戲公司從事推廣工作,彼時推廣渠道會給手游分級,從最吸金的SSS級到無人問津的C級,粗制濫造的手游產品被90%評級為B級以下,他公司的產品是C級,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只能用各種不光彩的手段去獲取排行榜的前列;年底公司業績差,年終獎沒有,老員工離職,他也離職;后來進入一家大公司,朝九晚五,工作不多也覺得勞累,閑暇時間與朋友做了款產品,反響不錯;后來離職專心搞產品,由于年少輕狂得罪了些同行,產品被“絞殺”而死;伴隨而來的是失戀痛苦;后來進入有期權的創業公司,產品跟不上推廣,失望而散。
他和裝修工人一起干過活,也和賣手機屏幕的老板送過貨,現在他自知經歷過滴滴快的、美團大眾點評、攜程去哪兒、趕集58,甚至滴滴Uber中國的合并意味著資本泡沫已破,資本方已經等不到利益最大化急于停止這場共享經濟惡耗。
他更加迷茫,不清楚是否還應該繼續加入創業公司。
故事引我深思,畢業3年換過5份以上工作,經歷過打散工、進入創業公司、大公司,創業失敗、失戀、再就業……在HR的眼中,這是一個“不安分”的員工,很容易在簡歷上被打叉。
聯想到同樣進進出出的億歐同事,不免更有感而發。
而,這只是眾多在“亂世就業”過程中迷茫的有志青年中的一個。
裁人不是裁人才 裁員!裁員!裁員!創業者們的寒冬大逃殺,一夜間刷爆朋友圈。
“轉發的CEO們心態各異,有的為了宣告冬天請員工警醒;有的為了告訴那些前幾天裁掉的兄弟,這不是我們一家的動作;有的為了證明我們逆勢增長是如何的不易。
而根據對CEO們日常刷朋友圈狀態的觀察,估計通讀完傳記體全文的,鳳毛麟角。
” 可以讓人認同的是裁員公司的細節描寫讓創業者們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大河創投徐尚悅高呼,創始人們,請對團隊負責;創業公司的員工們,請對自己負責。
公司戰略調整、架構調整可以理解,但對跟隨自己的兄弟請盡量負責,而非簡單的試用和裁員;被裁掉的朋友也請好好反思,為什么被裁的是你。
那么,資本寒冬,很多創業公司的人向BAT回流,是否還適合加入創業公司? 首先,裁員于誰都痛苦,不管是創業公司、創始人還是員工;其次,裁人不是裁人才,如果企業不是面臨滅頂之災,不會放走一個優秀的人才;再次,寒冬也不過冬季,春夏秋冬又一春,資本寒冬是一個周期性問題;第四,招聘是長期作業,無論經濟形勢上行還是下行都會存在;第五,蓄勢,待發才能有力。
現實固然殘酷,活著才最重要;為了更好得活下去,無論是裁員還是招聘,都是為寒冬過后的春天積蓄力量,蓄勢待發。
寒冬也不過冬季 早在今年年初,億歐創始人兼主編黃淵普就曾言,2016年第一天的太陽升起時,創業創新正處在由高峰跌向低谷的過程中,2016年創業創新關鍵詞是死亡,重生,合并潮,國際化。
實際上,2016年,創業創新的難度不比2015年容易。
大量創業公司死亡,同時也會有不少創業公司成為大贏家;去看看當今的“巨頭”公司的創業節點,那個不是在“泡沫之下”成立的。
在資本市場里,有一個“傳說”:經濟危機的七年周期。
在歐美,從1997年到2015年,每七年爆發一次經濟危機;中國從2008年經濟危機算起,到2015年,也算經濟危機的七年之癢了。
只是,更多的創業者表示資本寒冬確實來了,因為融資變難;但風險投資機構卻不這么認為,他們稱自己的機構不存在資本寒冬,只是待優秀項目脫泥而出。
寒冬之后,草木皆兵,尸魂遍野。
據中國2003-2013年10年的美元市場數據顯示,被投資的從天使到A輪公司數量約有1萬家,其中100家公司上市,達到10億美元的只有15家左右,基本就是千分之一的概率。
春天萌芽,下一波的創業創新大潮注定超過以往,下一波的創業創新公司也必將超過以往。
泡沫后的夏天,和此前的互聯網公司合并互聯網公司、傳統企業兼并傳統企業不同,未來可以看到更多地線上線下企業相互合并。
招聘是長期作業 “該裁的不是員,是錯誤的商業模式和管理理念。
”大河創投徐尚悅稱。
唯流量是圖的互聯網創業模式存疑,單純的沖刺GMV、 高舉招聘不讓過試用期節約人力成本、待政策放開等方法已經不能順利獲得融資。
人效,成了資本開始詢問企業的問題;營收,成了資本考核企業的指標;利潤,成了資本對賭的條件。
歷史上,裁員是常有之事,招聘比其更繁。
貞觀元年(627年),剛上任的李世民稱朝廷機構臃腫,人員編制太多,命房玄齡、杜如晦負責“裁員”這一淘汰冗官的得罪人之事,阻力最大的是李世民的舊部原秦王府中人。
這些人早追隨李世民,盼其為皇帝,本指望得高官厚祿,不料反倒被裁,怨聲載道。
明朝晚期,有學者估算,國家俸祿冊里列出的皇親有10 萬人之多,皇親們一年的消耗等于兩年的全國“農業稅”,即國家財富的30%-40%都被皇親所耗費。
待財政出現危機,朝廷開始“裁員”,但裁員的對象不是消耗國家巨大財富的皇親,而是最基層的工作人員“驛站小吏”,驛站間的距離由漢唐時期的30里變為60里,甚至200里以上。
一些官員因無法忍受長距離的跋涉放棄巡視檢查工作,惰政滋長,被裁的大批驛站小吏成為管路劫匪;在崇禎皇帝的一次大規模裁撤驛站行動中,驛站小吏李自成被裁,后來他揭竿而起,領導了農民起義,崇禎皇帝上吊自盡。
裁員無錯,只是裁員的方向很重要。
近幾年,裁員事件也很頻繁,不止初創公司,也有很多大公司:微軟2014年7月17日宣布的全球1.8萬裁員;海爾2013、2014年連續裁員,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曾自曝海爾裁員計劃,稱2013初海爾員工數量8.6萬人,年底減少至7萬人,裁員1.6萬人,比例為18%;2014年預計再裁掉1萬人;2016年,有數據顯示,海爾現有6萬人。
就連近日曝出的裁員大文也有表格顯示,新興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也出現里大規模頻繁裁員事件:2015年4月PP租車裁掉電銷部門600人,裁員幅度占公司總人數的15%;2015年9月,阿姨幫裁掉60%的人;2015年11月,e代駕裁掉技術、BD部門,幅度為30%;2016年3月,愛鮮蜂裁掉海淘、校園、采購、銷售部門400人,裁員幅度為36%;2016年5月,宅米裁掉市場和銷售;2016年7月,新美大裁員地推和銷售團隊5000人,裁員幅度為15%,搜房網裁掉直銷人員;2016年8月,e袋洗裁員60%,餓了么裁掉有菜部門…… 另外,BAT等互聯網巨頭公司也在有效遏制人數增長,防止人力成本增加、業務成果及營收不增,提高現有人效最重要。
說招聘是長期作業,說這么多裁員是什么個意思?意思很簡單,裁員于企業而言無可厚非,再正常不過,就如招聘。
被裁掉的多數市場、銷售、地推團隊;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再需要更多的業務推廣人員,這可以是主動裁撤,也可能是資金鏈斷裂的被動行為。
就在2015年上半年,當外出采訪企業時,經常會看到到家美食會的一樓門口、呱呱洗車的第三置業樓道、美菜的辦公樓層滿是面試的上門配送業務人員,“這是常態,我們每天都在招聘、面試、培訓、代新人、上崗。
”,這確實是人力勞動密集型的O2O、互聯網+、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獲得A、B輪融資階段緊鑼密鼓做的事情——招聘。
人才當為夢想活 與初創公司不同,對于更大的企業而言,有HRBP對人力資源的合理規劃和挖掘,也有招聘部分對“接班人”的管培生培養及晉升計劃。
其招聘有異于初創公司的缺哪補哪做法,偏重于階段性規模性招聘,統一面試、招聘、培訓,優勝劣汰,晉升加薪,只是相較初創公司的發展速度會慢很多。
有人迷茫于到底應該選擇大公司還是初創企業?只能說各有利弊。
有熱心的網友面對這“無常”的就業環境開始大肆支招:一是去現金流不錯的公司,比如互聯網金融、餐飲、娛樂行業(電影,游戲,旅游)、衣食住行,融資再不順起碼也勉強自負盈虧,公司不倒就不會失業;二是直接領導在行業內有名氣,有資源,有聲望的,這種工作說穿了是去拜師的,不用管公司是做什么的,即使公司倒了,也可以跟他走,或者借他名氣某下家;三是是做自己真正喜歡并感興趣的行業里的創業公司,鍛煉后自己創業;四是去離家近,事少的公司,閑暇時間學點技能,工作就當交社保了,反正也不靠工作發財。
看完這類的工作態度后,不禁令人唏噓。
寒冬下,易思考生死,以“不失業”、“企業不掛掉”為目的,裁員事件被放大,招聘常事也被放大。
回頭想想,過分關注裁員、招聘恰恰體現了人們的恐慌,難道這“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意識不該存在于日常嗎? 選擇創業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年輕的事情不折騰,老了就晚了。
無論折騰結果如何,不后悔足矣。
且不論資本寒冬存在的真假和周期,也不論裁員于企業及員工的痛和益,只看有鴻鵠之志之人的現實賬簿。
從生活的角度來講,不建議年輕人創業,甚至是進入創業公司。
因為,沒有生活可言。
在創業公司每天處于高效作業,加班是常態,不安定因素太多,焦慮亦是常態;對于資本大環境、政策影響、團隊合伙人穩定、融資金額還可以發幾個月工資;創始人為表楷模作用不拿工資,靠家人養著;作為合伙人身體有恙、老婆生孩子也不能隨意請假,把那句“地球離了誰都轉”的好友諫言當作空氣;就連運動也得全公司動員完成;休息一下還得想著公司發展、工作開展。
于自身身體而言,創業的生活狀態就是在提前預支生命。
從個人價值而言,極力推薦有想法有毅力的年輕人創業,加入創業工作,闖一番天地。
因為,沒人愿意做一顆可有可無的螺絲母。
在創業公司,其實不用在意否是資本寒冬。
如果還沒進入,想起出自己要的是什么,在初創公司的面試環節是可以見到創始人的,憑自己對人的第六感覺,去感知創始人的人品、魄力等人格魅力,選擇后踏實共組,執行力強的話,在高壓的工作環境和多倍付出后會收獲比僅做一份工作的同齡人更強的工作能力;公司小,一人做多事,機會大,除了工作就是睡覺,無心其他,暴走模式一旦開啟,會伴隨未來的工作習慣;好的工作習慣養成,勤奮會使年輕人獲得更多的人脈積累,學習進步,不管是“拼命三郎”還是“女強人”“工作狂”都無所謂;待公司發展壯大,獨當一面的員工有可能會獲得公司的期權甚至干股,雖然短期的付出和公司不成正比,從長期投資角度來看,回報是翻倍的紅利,雖然后期有大資金回報的人在創業初期可能基本沒往資金的方面去想。
蓄勢 待發才有力 于公司而言,不找死。
大環境不好,留好過冬糧,利用這段燒錢肉搏不激烈的時期去修補高速成長帶來的企業文化、管理、運營、職業化等方面的缺失。
于個人而言,不茍活。
好好利用可以休戰,儲備知識打磨內功的這段時間,規律作息,磨合團隊,將自己的團隊打造成高效、健康的強勁之師。
待到新的局勢來臨,個人不落于團隊,團隊輔以個人,公司借勢而發。
后記:為了更好得活著,無論裁員還是招聘都是戰略。
在如今特殊時期,一個公司要逆勢擴張或招聘,要么是真刀實槍打大仗準備致對手于死地;要么虛張聲勢作秀炒作吸引眼球;要么強勁逆勢擴張,借逆勢虛時突起。
如果是一者多選擇秘而不宣一擊致命;二者則擦亮眼球慎之選擇,或只是迭代換血招人,是非擴張;三者期待其有能力迎接一個一發不可收拾的未來。
下一篇:全民創業已成全民過冬,哪個行業會是死亡高發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要考慮什么是真正的市場需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