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對于創業者而言,無論是對世界講故事,還是和別人打交道,或者是和產品打交道,和投資人打交道,本質上都是在梳理自身的邏輯,以及自身邏輯和大邏輯之間的對接關系。
今天,筆者準備從務虛的角度談一談,創業者必須弄懂的四個邏輯。
需要說明的是,這四個邏輯我還在初步考慮的過程中,所以精準度上肯定是受到限制的。
也非常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交流。
1、總邏輯:世界的整體趨勢對總環境也就是整個世界趨勢的判斷,可能占了成功因素的三分之一。
或者說,如果我們能夠精準的判斷局勢,那么我們對于創業的進程就會加快三分之一。
比如,在人工智能興起前,你對機器學習的認知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而延伸,進而發現可以在AI領域里創業的話,那么當行業開始的時候,你就會隨之水漲船高。
如果你在2008年還押注功能手機的上網功能,那么肯定會一敗涂地。
現實中,很少有特別明確的大事作為節點,但是整個世界的趨勢并非完全不可判斷。
我們無法掌握細節,但是我們可以大概預期到一些特定的節點,以及社會可能的反饋。
據此作出判斷,就會有一定的把握。
比如美國特朗普上臺會有哪些改變,這些改變將會帶來哪些影響?十九大對創業有怎樣的判斷,又會帶來哪些機會?未雨綢繆才是機會。
2、大邏輯:行業和區域的發展趨勢總邏輯就是人類文明在不斷的進化,順帶著,每個領域每個行業每個區域也會“與時俱進”。
但是這種與時俱進,并不總是同步的,甚至某些時間段還會背道而馳。
唯一確定的是,總邏輯會影響大邏輯的航向。
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指的就是大邏輯這一塊。
行業的SWOT是什么,我們的特長和能力在哪里?我們的優勢能否剛好贏得市場的認可,剛好在恰恰好的時候形成共振?3、自建邏輯:事物本身的邏輯弄懂了總邏輯和大邏輯,我們就開始創業構建產品。
在產品上,也需要構建自身的邏輯。
因為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是憑空存在,他需要從已有環境中吸取能量,也要通過產品釋放能量。
那么產品自身的邏輯能否成立?如何構建才能跑得通?讓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從中“贏”,并且愿意舍棄已有的產品和服務來與你合作,這是構建這個邏輯時最重要的要點。
自建邏輯最重要的是自洽,假如你把所有的邏輯都跑通了,唯一需要的是哈佛斯坦福的頂級AI專家而你沒有,那么就等于沒有跑通。
如果你大街上找個程序員就開發AI了,當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想贏得同行基本沒戲了。
那怎么才能最后勝出呢?4、從屬邏輯:自建邏輯誕生后,構成的下屬邏輯一旦產品成立,接下來就要圍繞產品去構建從屬邏輯。
其實也就是在自建邏輯之后,再完善商業邏輯和行為邏輯等等。
你做了一個情感陪伴機器人,這個邏輯跑通了,不意味著它的生產、制造、銷售、售后、回款、管理、現金流就必然暢通無阻,現在公司的正常運轉也不見得接下來就一定會更加順利,所以一定要圍繞“如何確保各個邏輯鏈條越來越好”的議題,不斷的改善每一個從屬邏輯,使之變得更加有保障。
唯有如此,才能讓產品不斷優化。
當然,在快速變化迭代的時候,我們構建的邏輯不僅要自洽,而且要不斷的根據各個邏輯的嵌套和變化,進行迅速的應變和調整。
這樣,我們就有更大的把握,去掌控更多的機會。
下一篇:2018年,國內投資大佬給你55條創業忠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被投資人放了鴿子,創業者該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