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合伙企業中首先必備的條件就是需要有合伙人,合伙人參與經營組織,是合伙企業的主體。
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合伙人是至關重要的,大多數人合伙都喜歡從身邊選擇,其實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將就。
那么,如何選擇身邊適合的合伙人? 創業者必須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挑選自己的合適的創業伙伴。
首先我們需要根據自己企業的情況,確定需要什么樣的合作伙伴。
挑選合作伙伴的條件,基本上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考慮,能力,忠誠度,健康,經歷,以及學歷,創業者,相對來說更加看重的是德才兼備,德指的是合作伙伴的品質和操守,才指的是合作伙伴的才能,勝任工作的能力。
其次才考慮合作伙伴的資歷,學歷,經驗,工作成績等等。
其次,我我們創業者需要制定選擇合作伙伴的方案。
創業者應根據需要制定和選擇方案,它包括合伙對象,合伙的內容,采取的具體方式方法,擬定具體的時間。
總的來說,我們必須廣撒網,候選人數必須有一定數目,才有充分的選擇余地。
才能選出合適的合伙人。
第三,我們在選好合伙人之后,我們要組織人員對每一個候選人進行考察,培養。
通過考察和培養,可以了解候選人的智力,性格,技能,興趣,動機等等特性,在此基礎上,創業者還要親自與候選人面談,以便進一步考察驗證。
第四,我們要有自己的用人之道,創業者是知人善用,揚長避短,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合作伙伴不可能完美,我們就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合作伙伴,發揮合作伙伴的長處,避免短處。
第五,如果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行共同合作,雙方都能取得很好的收益,皆大歡喜。
同行合作,由于對行業的了解,便能夠充分發揮優勢,彌補對方的缺陷和不足,創業者而言,是既簡單又穩妥的選擇。
、但是,合適的合伙人不代表你們之間不會出現問題,而是出現問題也能及時的解決。
如何應對常見的分歧?1、公司走向的歧見在0到1的探索期,公司的走向往往是由合伙人一起決定的。
但進入1到100的擴張期,一個年輕企業通常會開始有董事會以及重要的供應、通路伙伴。
久而久之,合伙人對于公司未來走向的看法,常常會越來越變得分歧。
防范這個陷阱要從根源開始:每當CEO有了新的資訊、成長、學習、領悟,應該積極地與合伙人分享,協助他們獲得與你類似的成長。
同時,你應該把小范圍的決策授權出去,讓他們也能繼續主導公司某一部分的走向。
最后,你應該積極管理大家對決策的期望值,新創公司必須在“快”與“好”之間做出平衡,因此決策求的是多數對,而不是樣樣對。
2、無法適應制度0到1的新創團隊求快,因此不會有太多制度。
進入1到100階段,公司勢必要開始建立一些管理系統,以在風險與發展中間取得平衡。
有些習慣了說干就干的合伙人,在此時會產生嚴重的不適應,時間一長甚至會覺得公司背離了創辦的初衷。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及早發現及早輔導外,請他們參與、主導制度的設計,也是協助合伙人適應新制度的方法。
3、越權管理當公司開始有部門、部門主管,合伙人還是習慣看不順眼就管,容易造成經理人的困擾。
更有甚者,造成合伙人對經理人不信任,反而讓經理人沒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適應、學習。
這個問題通常是慣性使然,重點就是要打破它。
所以,看到這樣的行為要趕快提醒伙伴們注意。
4、利益分配當公司越來越成功、越賺錢、離IPO越近,股權與利益的問題就會越容易產生。
尤其當初的股權分配如果沒有彰顯每個合伙人的相對價值,那團隊中可能醞釀出不良情緒。
比較好的方法當然是早期就把這個問題解決掉,因為到了后期,你的工具會越來越有限。
但也不是沒有機會修正,如果有合伙人離開,你可以收回他的股權來重新分配。
如果有B、C、D輪增資,你可以跟投資人要求“期權池”(ESOP),通過發放新的選擇權來平衡。
最后,如果真的過于集中,負責任的CEO,甚至會拿出自己的股權分配給伙伴們。
關于“如何選擇身邊適合的合伙人?”的全部介紹就到這里了,甄別合適的合伙人需要判斷是否雙方優勢互補、志同道合,才能對合伙企業的前進有所幫助。
所以認真對待吧,誰都不想一個合伙人是來扯后腿的。
下一篇:合伙創業的三大原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俞敏洪:怎么尋找創業合伙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