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互聯網中醫創業勃興,四大模式探路 互聯網醫療勢頭依舊強勁,從最近掛號網將近 4 億美元的融資也可以看出,資本市場依舊舍得燒錢。
縱觀現有的互聯網醫療創業,更多的是在西醫體系內,醫療服務各個環節的痛點所催生的創業公司。
而這些創業公司幾乎已經遍布整個醫療服務鏈條的各個環節,甚至幾乎覆蓋了各個學科。
與互聯網醫療驟然火爆、快速發展相比,中醫在互聯網醫療早期發展的表現顯得相對遲緩。
但在過去的 12 個月當中,圍繞中醫題材的互聯網醫療創業卻顯得頗為活躍。
這種活躍突出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眾多的新公司成立,另一個則是大量的融資案例。
以下列舉了部分創業案例: 粗略歸納,互聯網中醫題材的創業公司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類: 1、O2O 模式 如今這個年代,O2O 像具有魔法一樣,吸引資本、吸引眼球、吸引智慧。
同樣,在互聯網中醫領域,O2O 模式亦表現得最為突出。
尤其是自 2014年底以來,推拿按摩異軍突起。
有行業統計數據顯示,自 2014年底以來成立的推拿 O2O 公司已接近百家,2015年以來的融資總額則超過 7000 萬美元。
在近期,以提供診療服務的 O2O 平臺亦開始興起。
例如,看中醫在今年8月剛剛完成了 800 萬人民幣的天使融資。
2、在線咨詢、問診 尤其是在進入 2015年后,像冬日中醫、把把脈等中醫在線咨詢、問診平臺開始增加,并且在近期都已經獲得了天使輪融資。
基于中醫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線問診平臺大多是針對一些普通病、常見病等一般人 “可扛可治” 的疾病。
同時,這類平臺大多也都具有預約掛號的功能。
3、傳統中醫館互聯網化 在新形態的互聯網中醫創業公司興起的時候,不能忽略的是,原有中醫館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蛻變和創新。
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算作他們的 “二次創業” 吧。
例如位于杭州的百年老店胡慶余堂,自 2009年就開始嘗試電子商務,先后在天貓、京東、1號店等設立旗艦店,主要銷售胡慶余堂產品。
“從目前的觀察來看,互聯網工具在提升實體中醫館的業務量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
” 胡慶余堂投資人、經緯中國合伙人曹國熊對 36 氪表示。
4、中藥企業+互聯網 與西藥企業積極拓展醫療服務一樣,中藥企業也在利用互聯網切入中醫服務。
以康美藥業為例,旗下擁有康美中藥網、康美云健康服務平臺等。
尤其是,康美醫院更是取得了網絡醫院的資質,可以開展遠程醫療服務。
那些 “顯而易見” 與 “鮮為人知” 的因素 互聯網醫療一直特別受到行業的關注,投資人希望能夠在這里發現下一個阿里,醫療界則寄望醫療服務體系和價值的重塑。
而晚近興起的互聯網中醫行業是受到了怎樣的驅動因素?與西醫相比,中醫領域的創業是否擁有更大的成長前景? 醫療是屬于高度管制性的行業,醫療行業的變革與宏觀政策的導向有著緊密的聯系。
而在進入 2015年后,國家在政策層面對鼓勵中醫藥健康服務的發展給予了相當大的力度。
2015年4月,國務院公布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
文件中特別提到,運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開發智能化中醫健康服務產品。
這部我國中醫藥健康服務業未來五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也是該領域首個國家級的發展規劃。
除此之外,在 2015年發布的幾個重量級文件當中,中醫都在其中占據了相當的分量。
比如分級診療的考核標準對中醫在基層醫療機構診療量當中所占的比例,就提出了不低于 30%的硬性要求,而且要求全部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到 2020年都必須具有中醫服務能力。
當然,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的發展,也受益于整個健康產業所擁有的巨大市場。
這個市場的出現,受到政策支持、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齡化、醫保體系完善、健康觀念增強等諸多因素的推動。
當 2013年國務院在 40號文中提出 8 萬億的市場前景之后,整個行業所釋放出的熱情和野心至今仍歷歷在目。
不過,政策和市場都屬于相當宏觀的層面,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因素,它們對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環境所起到的改善作用當然不能忽視。
但具體到互聯網中醫行業的勃興,這些利好因素則顯得過于宏觀。
有一種你發展或不發展,它們都在那里,不離不棄的感覺。
那么,肯定還有更為細微的鮮為人知的因素在背后推動了互聯網中醫創業的興起。
這些因素既為中醫創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同時也吸引了創業者的智慧和投資人的熱情。
1、“我當時很清楚健康服務業的巨大的前景,但創業的時候為什么選擇中醫這塊兒,因為在目前看來,這塊還基本上是個空白。
” 把把脈創始人夏天宇對 36 氪表示。
前面提到,互聯網醫療的興起是針對傳統醫療服務體系的痛點。
但早前這些創業公司基本是在西醫等框架體系內,很少有專門以中醫為鮮明特色的創業公司。
而這反倒給現在的創業公司留下了空間。
2、當然不能忽略的是,移動互聯網作為全新交互工具的興起。
它對人與人之間交互效率和便捷度的提升,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都是共通的。
而在接受 36 氪采訪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看來,移動互聯網與中醫的結合某種程度上具備了更多的優勢。
第一,與西醫不同,中醫講究所謂 “望、聞、問、切”,對檢查設備的依賴程度大大低于西醫。
也就是說,中醫在線所能提供的資訊和診療服務,甚至能夠比西醫的 “輕問診” 還要輕。
而這更近一步掃除了在線問診的障礙。
第二,移動互聯網與中醫的結合,幫助中醫擴展到更多的人群。
“原來中醫的受眾是年齡相對比較大的人群,而移動互聯網的使用人群則相對比較年輕。
這方面,移動互聯網的介入幫助中醫有可能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市場。
” 曹國熊對 36 氪表示。
3、還有一項不能忽略的是互聯網中醫行業的后發優勢。
互聯網醫療是相對新興的事務,市場接受和認可需要一定的過程。
尤其是在這個過程中還涉及到在線問診、多點執業、處方藥銷售等諸多政策管制。
經過幾年的努力,諸如春雨醫生、掛號網、好大夫、丁香園、趣醫網等不僅獲得了億級的用戶規模,而且也獲得了億級的融資規模。
“我們看到,這些公司實際上已經完成了非常好的市場教育工作,大大提到了社會各方面對互聯網醫療的認可程度。
” 夏天宇說,“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互聯網中醫創業的門檻。
” 4、此前西醫互聯網醫療的實踐讓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創業者看到了,中醫的某些特點在移動醫療的開展可能具有更多的優勢。
這些優勢包括: 第一,中醫本來就具有上門診療的傳統,與移動互聯網結合,更適合 O2O 模式;第二,中醫往往診療過程更長,醫患之間能夠建立起更緊密、穩固的關系;第三,大多數中醫互聯網公司主要解決生活中的常見問題,產生的使用頻次有可能更高。
商業模式:既能賣服務,又能賣藥 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一直備受業界關注。
雖然不時有移動醫療公司宣稱已經獲得穩定且充足的營收,但得到業界廣泛認可的成熟商業模式還沒有出現。
持續性燒錢仍然是互聯網醫療的普遍特征,而互聯網中醫領域的創業公司是否會延續這一趨勢? 從現有的創業項目來看,基于中醫的特征,無論是推拿按摩等保健領域,還是上門問診等醫療領域,其中所包含的服務屬性都更強。
這就意味著,每提供一次上門服務都能夠獲得一筆服務費用。
因此,對于大多數互聯網中醫領域的創業公司,一個相對比較容易出現的盈利模式就是從服務費當中抽成。
在醫療服務領域,醫、藥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中醫當然具有同樣的特點。
這也意味著,互聯網中醫公司能夠獲得盈利的另一個途徑:中藥銷售。
“不過,引入中藥的商業模式,需要平臺具有更強的醫療屬性,而醫療屬性強也就對其所提供服務的安全和風險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頂尖學院孵化器合伙人何培炎在接受 36 氪采訪時表示。
另外,眾多互聯網中醫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在關于商業模式的構想中,都提到了對大數據的挖掘和利用。
但有關具體的利用方式并沒有提出太多的新穎之處,大多仍然集中在健康檔案和健康管理,以及針對特定人群的精準營銷方面。
當然,來自已有互聯網醫療公司的經驗,商業模式成立的基礎是擁有足夠足量的用戶群體。
這個條件看起來互聯網中醫創業公司同樣適用。
不過,仍然是受到基本特性的影響,雖然大多數互聯網中醫創業公司以解決小病為主,面向更廣泛的人群,但硬幣的另一面是,這導致由此產生的需求并不是剛需,而且也讓大多數公司很難找到明確的對應人群。
“一個比較明確的發現應用人群的辦法,就是在中醫的醫療機構進行地推。
這應該是最有效,也是定位最精準的發現用戶的方式。
” 夏天宇對 36 氪表示。
而除了發現用戶之外,醫療機構對互聯網中醫創業公司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作用。
“因為國家對開展醫療行為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對于中醫領域的創業公司而言,必須要取得相應的資質之后才能開展中醫診療行為。
” 何培炎說,“這就意味著,以中醫診療為業務核心的創業公司需要與實體醫療機構建立合作,以獲得提供診療服務的相應資質。
” 還有挑戰在前頭 總體上看,互聯網中醫的創業雖然在近期比較活躍,但大多數創業公司仍處于初創階段。
即使在新興的互聯網醫療領域,相比幾大已經億級的行業巨頭,互聯網中醫創業公司也是比較弱小的。
而且,互聯網中醫創業公司未來的成長,還面臨著一些宏觀背景下的挑戰: 1、如何獲取高質量中醫人才 在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中,醫療人才的問題一直處于焦點。
而在互聯網醫療的興起過程中,醫生資源的爭奪大戰更是時時上演。
人才問題在互聯網中醫創業公司的成長中,同樣受到了高度關注。
“要保證服務的安全和質量,就必須在中醫醫師的選拔上足夠嚴格。
” 何培炎說。
雖然各家創業公司目前尚沒有明顯感受到來自人才方面的壓力,但從我國中醫行業的整體形勢看,中醫人才的短缺問題比較突出。
201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首次全國中醫基本情況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全國每萬人中醫執業醫師數量僅有約 3 人;而根據國家衛計委 2013年統計數據,2012年,全國中醫執業醫師數量為 31.1 萬,僅占當年全部執業醫師數量的 14.5%。
從這個角度上看,未來隨著互聯網中醫公司規模和業務的拓展,有關中醫人才的競爭將勢必加劇。
2、如何保證中藥材正宗 與中藥企業的合作,未來有可能是互聯網中醫企業重要的盈利模式。
“然而可能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由于資源匱乏、生態危機等因素,未來獲得正宗中藥材的難度可能會增加。
” 曹國熊對 36 氪表示。
中藥材的問題受到關注由來已久。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植物紅皮書》收載的 398 種瀕危植物中,藥用植物達 168 種,占到了 42%。
以利用野生植物為主的 300~400 味常用中藥中,有 100 多種資源量急劇下降。
目前,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正在進行中。
從已經披露的資料看,中藥材資源的數量和品質與 30年前相比,都出現了下降。
這些因素,對互聯網中醫創業公司的發展而言,屬于中長期所面臨的挑戰。
不過隨著國家對中醫藥服務業重視程度的提高,這些因素是有改善的可能性。
另外還不能忽略的是,文化屬性極強的中醫時時卷入爭議,信與不信中醫的問題有可能對中醫產品的推廣造成一定的障礙。
不過,從短期看,互聯網中醫的創業公司仍然處在快速成長的階段。
但中醫領域創業的風口真的來了嗎?我們聊了這么多,不知道諸君的心里有了怎樣的答案……
下一篇:互聯網時代的創業案例分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微信運營:如何用微信紅包引流一夜成交20萬?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