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作者:純銀V一、最近有個觀點從VC那邊傳過來,大意是“APP創業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我在微博轉發這個觀點,反對者說:“VC是傻逼。
”“VR/AR/物聯網/大數據創造未來。
”“映客/Keep/Faceu/快手不也挺火。
”這些話說明反對者是產品票友,而非專業人士。
比如說,你們查一查舉例那幾款產品的發布日期,再查一查AppStore的排名曲線,它們快速上升是在哪一年?按我的統計,2015年快速上升的APP超過16款,而2016年的前7個月只有2款新產品:分答和Prisma(除開手游市場)。
Prsima注定是一陣風,而分答,誰也說不好它的前景如何。
市場趨勢來自于數據,而不是對時髦概念的意淫,更無法焚香祈禱英雄橫空出世,推動時代的車輪。
凜冬已至。
基于PC的互聯網增長持續了12年,基于移動端的增長又持續了6年,互聯網的滲透率是如此高,迎來空前的繁榮,在繁榮背后,新產品獲取用戶的成本逐年遞增,而APP的盈利方式依然乏善可陳,PC時代“規模換取利潤”的定律被徹底推翻。
無論是多么浪漫的理想主義者,最終都要面對CPA與ARPU不成正比的殘酷真相。
當CPA高高翹起,ARPU保持低位,新產品就不會有任何活路。
即便是對“規模換取利潤”心存幻想的票友,也要直面CPA高如房價的現實。
最近聽到一些小道消息,部分VC全員放假,不再看項目;部分VC開始裁員,并增加“投后”的編制;部分2015年募集的天使基金花光了幾億資本,也拿不到新的募資;部分專注于早期項目的FA解散。
資本正在用腳投票,逃離沉船。
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漫長的冬天。
這個冬季其實在2015年已經到來,但那時熱錢燙手,瘋狂的VC用金手臂強行托起了下沉的大盤,甚至有VC一手拿錢,一手拿項目計劃書,游說大公司里的精英出來創業。
現在潮水退去,露出滿沙灘的裸體。
沒人知道春天何時到來。
二、趨勢歸趨勢,個案歸個案。
即便冰天雪地,也會有頑強的嬰兒在惡劣環境里存活下來。
比如郭靖……比如岳飛……如果你希望自己是存活下來的那個人,必須滿足兩個前提條件。
大大降低用戶獲取成本,比如解決了一個特別大的痛點,引發交口相傳(Keep);比如吸引用戶參與和分享,帶來病毒傳播(Faceu)。
遠遠超出平均線的盈利能力,比如有優質的商品(正品海淘),堅挺的銷售品牌(贊那度),有效的用戶付費模式(分答)。
兩個條件滿足任一個,才有可能,對,僅僅是有可能存活下來。
如果用戶獲取成本壓不下來,而盈利方式又是“廣告”或者“分銷”這種大路貨,那么必死無疑,不必心存僥幸。
無論你在產品打磨上面花多少功夫,把用戶留存率提高到怎樣的地步,都必死無疑。
入口(CPA)和出口(ARPU)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打個比方,以大商場一層的鋪面租金之高,只有賣高毛利的奢侈品、化妝品、大牌時裝才能存活。
在過去,我們并沒有這么悲觀。
因為在移動互聯網的高速增長階段,CPA一度很低,低到3塊錢以下;資本也沒有現在這么理性,即便盈利方式是大路貨,他們也愿意慷慨掏錢。
但這些好日子都成為了過去式,現在你很難拿到投資,拿到投資后只掙回來幾十百把萬個用戶。
那些野蠻生長,簡簡單單刷個榜就能做出幾百萬激活,拿到幾千萬投資的往事,是存在于歌謠里的歷史。
我們見證過歷史,我們錯過了歷史。
三、如果創業的土壤如此貧瘠,加入成功產品會不會更好呢?他們有巨大的流量,能解決一部分用戶獲取成本的問題。
這得分好幾個角度來看。
首先,成功產品大多數已經形態固定,很難靠打磨或創新推動其成長,主體部分需要的是維護、優化、觀察與等待機會,小心翼翼地增加功能,不去打攪和傷害老用戶。
如果老板不滿足于這些小動作,他多半想要拓展分支場景,復制“微信IM→微信朋友圈”的輝煌成功,但結果多半是“支付寶→支付寶社交”這樣的笑柄。
專業人士都知道產品形態固化后,拓展分支場景比重新做一款新產品更難得多,但老板未必是專業人士,更未必聽專業人士的,他有著一顆熊熊燃燒的“突破天花板”的野心。
那么成功產品直接做新產品呢?把廉價的流量導入新APP。
從歷史經驗上來看,除非是實現路徑清晰的主流市場需求,比如電影票,比如送餐,比如音樂,直接用資源碾壓競爭者可以獲勝;此外的個性化領域,成功產品鮮有分裂繁殖的成功案例。
“體制”是一道血池里的魔咒。
微信這種解開魔咒的個案什么也說明不了,產品票友很難理解個案與規則之間的差異,他們只愛看英雄戰勝宿命的神話。
所以成功產品并不是桃花源,冒失的進擊大多以失敗告終。
上位者趨于保守,整個產品市場趨于緊縮,缺少資本與流量的支持,新產品數量銳減,產品相關的職位也銳減,失業的黑霧彌漫開來,高企的薪資水平隨著潮水退去而回落。
我希望自己的預測是錯的。
四、今年我說過一句極其殘忍的話:“放眼望去,市場上都是死尸,一息尚存的死尸。
”每年成百上千的新產品像雨后的蘑菇一樣冒出來,但我看不見幾個臉上有皮有肉的,齊刷刷都是骷髏。
那些我喜歡的新銳產品也不例外。
既然凜冬已至,創業還有什么意義呢?從2011年開始的轟轟烈烈的創業大潮已經冷卻。
我覺得,如果你還愿意選擇創業,加入創業,可能出于以下的三個理由。
在感興趣的產品方向上,和一群喜歡的人去冒險,對產品有著足夠的話語權與控制力,作為參與者而不是執行者,將自己的血脈融入其中。
小規模的創業團隊分工模糊,行動敏捷,通常比大團隊的成長速度更快數倍。
以我自己為例,創業一年的個人能力成長抵得上在網易的三年。
2016年的創業氛圍早已不再像2012年那樣,拿著低薪過996的苦日子。
創業團隊的薪資通常在行業平均線以上,加班甚至比大公司更少。
相比起來大公司更穩定,創業團隊則有更好的工作氛圍,選擇哪一邊取決于你喜歡循規蹈矩的安定日子,還是自由散漫的任性人生。
或許交錯著來?兩個都體驗一下,才不會枉費青春。
如果以上三點都適合你,可以多看看創業市場的機會。
如果一心想贏,想成為贏家或是跟隨贏家,就別去創業,別讓自己從失望到絕望。
人生本來就沒有那么多浪漫的事,大多數人也并不是浪漫的人,他們為生活所迫,為房貸和子女所迫,為養家糊口所迫。
創業與你們無關,它屬于內心燃燒著火焰的人,與命運作戰的人,桀驁不馴的人,冒險者與海盜,傲慢的游俠,不甘心遵守規則而是自己制定規則的人。
對我自己來說,經歷過這樣的日子,才是完整的人生。
下一篇:多種網絡創業項目簡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關于互聯網創業,你不能忽視的4大要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