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如果招的人才理解力極差,那么公司的制度就得定得非常詳細。
但是如果面對一群高素質的人才,就可以將規則定得很簡單,簡單成少數原則。
大家照著原則而不是手把手的規則來配合,甚至只要知道目標,結合常識就可以行動。
1 人才管理 對不同階段不同行業的創業公司,所需要的業務建議是不一樣,所以我想分享一些相對普適和長期的東西。
想來想去只有人才,因為人才在公司起的作用是不變的。
關于公司的發展和人才挑戰,Netflix有一個著名的《culture & values》ppt,其中有一個分析,我結合我的觀點來做一個介紹。
早期公司的業務應該都不復雜,因為最早公司只做產品、技術,不做市場、PR、媒體合作等。
但是公司成長之后業務就越來越復雜,因此要招很多人,人才隊伍就稀釋了,這時混亂開始出現。
該怎么辦?很多人提議,我們定好流程,寫規則,出制度,這是常規的解決思路。
重流程之后,在公司做一件事就變慢了——很多大公司會因為沒有創新精神而被淘汰。
那怎么辦? 我用一幅圖來回答這個問題。
豎軸是業務復雜度,代表你公司的業務的多樣性,公司業務之間需要配合的程度;紅線代表的是優秀人才的密度;左下角黑線是公司制定的流程規則。
會出現四種結果: 1)、公司為了不變復雜,保持小且精干的團隊。
但這樣并沒有什么用,一個平臺型或者一個大型公司,肯定會盡可能地吸收生產要素,變成一個很強大的系統。
只有吞吐量大的系統才是好系統,才能創造很大價值。
所以保持復雜度低、團隊規模小不是想做大事業的公司的解決辦法。
2)、比較常見的是,提高公司的復雜度,增加流程和規則,通過流程的增加以防止出亂子、出問題。
這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但長此以往其實上會產生很大的損失。
因為從制定規則的部門的角度來講,為了少出問題,肯定會讓流程和規則越細越好,但這會導致弱化很多最優解的可能。
因為我們面對的情況可能是彈性、靈活的,如果有很多限制,員工就會不想去找最優解。
尤其當行業出現重大變化,而公司不能靠慣性前進的時候,累積的規則及流程制度是特別大的阻礙。
3)、還有一種比較糟糕的情況,就是連流程也沒有。
有流程的公司往往不會亂,只是會變得很慢,很僵化,而沒有流程規則的公司會變得很亂。
4)、另外一種方法是,提高人才的密度,增加有大局觀、有好價值觀、知識和能力也很全面的人才。
基本上,我認為最底下的兩個維度是相互平衡的。
如果招的人才理解力極差,那么公司的制度就得定得非常詳細。
但是如果面對一群高素質的人才,就可以將規則定得很簡單,簡單成少數原則。
大家照著原則而不是手把手的規則來配合,甚至只要知道目標,結合常識就可以行動。
這三個維度一般最容易增加的是規則,因為規則總有公司可以參考。
一般在行業相對穩定,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規則是沒問題的。
但是如果是在一個動態變化的行業里,規則固化了同事之間的配合方式,制約了靈活性,就會出現許多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公司跑著跑著就跑不動了的原因,因為公司業務成長起來,制定好規則后,公司靠慣性往前進,一旦遇到行業突然發生變化,需要內部做很大調整的時候,這些慣性反而成為了束縛。
我們認為,像今日頭條所處的行業屬于創新性行業,尤其在這幾年會面臨不斷的挑戰和變化,所以我們覺得應該減少規則,保持組織的靈活性,適應業務的發展。
2 激勵制度 我認為隨著公司成長業務的增加,最關鍵的是要讓優秀人才的密度超過業務復雜度。
我們公司把這個總結為「和優秀的人做有挑戰的事」。
有挑戰的事其實就是復雜度不斷增加的,這需要和優秀的人一起來做才能成功。
該怎么讓人才的密度超過業務的復雜度?人才機制主要包括三個要點:第一是回報,包含短期回報和長期回報;第二是成長,他在這個公司能得到成長;第三是他在這個公司精神生活很愉快,干起事來覺得有趣。
怎么樣挑到最好的人?你憑什么招到這么好的人?接下來我主要和你分享第一點,也就是除了有趣和成長之外,我覺得最核心的是有效的激勵策略。
第一,要提供最好的ROI(投資回報率)。
我們經??吹揭粋€詞,人力成本。
很多公司把人才當成耗損的成本。
尤其比較節約的CEO會想,我很便宜地找到這個人,挺好的。
但如果我們與美國對比,你會發現美國的人力成本特別貴,中國的人去美國之后,待遇也會有兩倍三倍的增加。
中國、印度、柬埔寨的人力成本低,但是美國仍然發展得最好。
核心的原因是,美國通過合理配置優秀的人才,有更好的回報。
所以關鍵不是看成本,是看回報和產出。
公司的核心就是要通過配置好的生產要素,讓公司有最高的ROI,并且給每個人提供好的ROI。
所以公司的核心競爭是ROI的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只要ROI好,薪酬越多,說明回報越好,這和投資一樣。
所以我們一直和HR部門說,我們希望pay top of the market。
我們主動要求HR部門至少每年要對市場薪酬做一次定位,保持市場薪酬在業內領先。
當然如果人力成本很高,反過來也要求公司必須能把這些人配置好、發揮好,這正是一種進取的姿態。
第二,回報要保持足夠高的天花板,能在任何時候吸引創造超級價值的頂級人才加入。
我這一兩年在面試時,常有候選人說,今日頭條已經發展得比較久了,最好的加入時機錯過了。
我們覺得很郁悶(不過我自己早期挖人的時候也使用這樣的說服策略),如果大一點的公司,好的人才都不加入而去選擇創業公司,那后續的競爭力就有限了。
因為一般早期公司都使用期權制度,給工程師很高比例的期權,但是你后來肯定給不出高的相對比例,因為人多了。
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我想期權不是最關鍵的,期權無非是有可能獲得超額的回報,有可能財務自由,核心其實是有沒有機會為員工提供超額回報。
所以我們認為重點要把激勵放到提高年終獎的比例上,我們在公司內部說,希望非常突出的人能夠有機會拿到100個月的年終獎。
這個時候我們要讓他知道,任何時候加入今日頭條,回報都能非常非常高,并且平臺資源非常好,這要比去創業公司有競爭力。
前期的股票期權其實獎勵的不是員工的業務能力,而是獎勵他們的投資能力,一個人的回報基本上取決于他在什么時候加入什么公司,要現金多還是要股票多。
可能業務非常好的人,他可能經濟條件不夠好,加入的時候要求多現金,后來即便他業務干得非常好,回報也會少很多。
如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其實非常鼓勵創始人能夠把更多的激勵放到事后,放到年終,把更多的激勵換成與個人貢獻相關而不是與投資眼光相關。
第三,公平理性地按照崗位級別評定和績效評估來確定薪酬。
我們做過統計,發現薪酬和表現相比,經常會出現各種形式的溢價,熟人溢價,新人溢價,資歷溢價等等。
所以頭條內部,按崗位級別定月薪,崗位級別代表他在這個專業領域的穩定產出。
我們不讓業務主管定薪酬,業務主管只定崗位,也不讓他參考歷史薪酬,不管他上一家公司薪酬是什么樣的,不讓歷史薪酬影響了崗位級別的評定。
HR會根據崗位級別,綜合當前這個階段的供求關系、競爭激烈程度來給出offer。
其實我們希望把年度復盤當作一個重新的面試。
這個人如果重新加入,你會給他開一個什么樣的offer,以及一個什么樣的薪酬? 如果你會發給一個人特別高級別的offer,你就要考慮給他大幅度增加薪酬,因為他快速成長了。
這個應該按業界的創業公司看,如果他在業界能夠承擔一個創業公司CEO的職責,待遇應該完全不一樣。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還比較欠缺,你是否還愿意給他發offer,降級還是辭退?因為公司內部的關系不僅是業務關系,人與人之間還會產生更多的熟人溢價,主管們要非常理性地看待。
我們甚至希望讓主管假想一下,如果下屬和你說,有一個更好的工作于是他要辭職,你是可以輕松接受還是非常遺憾? 3 一名優秀的CEO也應該是優秀的HR 如果把公司當做一個產品,主要有三種輸入,第一個是錢,資金輸入;第二個是機會輸入,信息輸入,業界在發生什么,要有什么改變,這個考察CEO的判力;第三是人才輸入。
公司的產出是利潤、服務或產品。
輸入與輸出這兩者間的關系,要取決于輸入質量以及對輸入的配置。
你資金是否有效使用,人才是否有效使用,這部分是管理。
輸入和管理決定輸出,在定了公司業務方向后,輸入中最重要的是考慮人才的輸入。
最后,除了CEO要做HR之外,HR也要做好本職工作。
行業的現狀是HR的門檻低,我覺得HR不僅是做招聘,還應參與到公司的組織管理中來,協助CEO和業務主管進行招聘和人才的配置。
這要求HR對公司,對組織能力有深入的思考。
甚至可以說,人力資源其實就是指對人力資源的理解。
人才都是流動的,如果你準確理解了你的業務目標,同時衍生出對你崗位的理解,并且你對業界的人才也有非常深刻的理解,那業界的人才其實都是你的。
如果一個公司不能正確理解人才的話,那人才并不是你的。
經常會出現一個情況,一個人在這個公司表現并沒有很好,去別的公司或者創業卻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這就說明他并不是你公司的人才,因為你沒有正確理解從而使用他。
如果給HR提一個很高的標準的話,我覺得要能寫出《How Google Works》這樣的書,如果HR不能對如何組織,以及如何動員產生效率有理解,而只是做招聘等事務性的工作的話,那離一個優秀的HR差距還非常遠。
下一篇:溝通能力決定領導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成功企業具備的9大基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