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道德經》的來源首先講《道德經》到底是怎么來的。
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不要神化老子,我們中國人特別喜歡神化一個人,這個人出了名,有了成就以后,我們就開始神化了。
比如他出生的頭一天晚上,什么金光照耀他們家的房子,他媽媽夢到了一個云彩怎么來到他們家等等,這種故事太多了,歷代文獻翻開多如牛毛。
老子的傳說也很多,說老子的媽媽懷孕很久好多年都不生,一生下來是個老頭,不是嬰兒,長著白胡子,所以生下來管他叫老子。
這就不能這么說了,老子的“子”只是對尊敬的人的稱謂,我們管老聃叫老子。
各種說法都有,但是我們不能神化這個人。
實際老子并不是完全的《道德經》的寫作者,我認為只能說他是編纂者、編輯者。
《道德經》的源頭應該是上古時代,國家君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總結出的領導者法則。
當時這些領導者,比如上古時代堯舜禹、夏商周時代,這些領導者總結出一些法則來了,這些法則總結出來以后,要教育孩子,將來孩子要管理國家的,未來接班人要管理國家,怎么辦呢?他們就把這些整理出來,刻在太廟里面金人背后,這個內容叫《金人銘》。
當時在好多器具上都有這些銘文,比如寶劍上有劍銘,鼎上有鼎銘,有一些記錄什么事的,有一些是格言。
這個《金人銘》據說是在太廟里面那個金人背后,金屬的人背后刻的銘文。
這個內容據說孔子也見過。
《金人銘》里邊的內容今天我們能看到一點兒,不多,看到的內容跟《道德經》一比較好多地方非常相似,甚至有些話也一樣。
比如說,《金人銘》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那么老子《道德經》里面怎么講呢?老子就說,“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人們這么教育孩子、教育后代,教育管理者的,我也這么教育,怎么說呢?“強梁者不得其死”,大家看,“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話跟《金人銘》里是一致的。
再比如,《金人銘》里說:“夫江河長百谷者,以其卑下也”,什么意思?江河為什么能統帥百谷呢?因為江河它低下。
那么老子怎么講呢?“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大家看這兩個句子實際是很一致的,說明什么呢?說明老子當年他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他見到了這些國家重要的文獻,他因為看到當時時代亂了,領導者沒有這些美好的品德,互相爭奪利益,發起各種戰爭,所以老子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了,希望后世的領導者學習,所以《道德經》里講的都是上古時代的領導者法則,這些內容,我覺得作為一個公司的管理者、公司的領導一定要學,這是最基本的品德修養,最基本的一些領導者的規律、法則,學了以后對管理大有好處。
我們后世把《道德經》每一個流派或者各個領域的人,把《道德經》引用以后會為我所用,比如說道家用來修煉,有練氣功的,有人說這個《道德經》講的全是運氣的事,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講法,但是實際上我們要知道,老子《道德經》最早寫的時候并不是給大家修煉用的,而是告訴一個國家領導者,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應該有什么樣的品性,如何修煉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好的領導,它講的是領導者法則。
《道德經》里的兩個“道”《道德經》里面有兩個“道”,大家問了,《道德經》里面不就一個“道”嗎?不對的,《道德經》講了兩個“道”,這兩個“道”如果您搞混了,壞了,您就搞不懂什么是“道”了,為什么呢?比如,很多人一說“道”玄妙啊,虛無縹緲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啊,好像說的“道”非常神秘,其實老子并沒有把“道”講的那么神秘,為什么呢?把兩個“道”混在一起,就會進入這種狀況,搞不清老子講的“道”到底是什么。
這是很多學者在講《道德經》的時候犯的一個錯誤,把這兩個“道”有意無意地給搞混了。
實際上老子是講了兩個“道”,哪兩個“道”呢?一個是“天之道”,一個是“圣人之道”,這兩個“道”有聯系,但是不一樣,要分開講。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會隔一段講一次“天之道”,隔一段講一次“天之道”,他這種分布、布局是有道理的,提示我們要不斷想到“天之道”,那么,效仿“天之道”去做“圣人之道”是《道德經》要做的事,所以“天之道”非常關鍵。
那么“天之道”是什么呢?老子認為在我們人世間之上有一個力量,這個力量我們看不到它,但是不能否認它存在,這個力量甚至先于我們這個世界存在,按照這個力量的意志構成了我們的世界。
大家想,老子講的這個,其實我們科學界正在研究,什么是我們宇宙之先的東西?老子就思考了,這個力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沒法清楚地描述它,所以我勉強給它命名為“道”,“天之道”,那么這個“道”老子怎么形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說有的東西,成就以后,先天地生的,然后這個東西它為我們世界的整個運行做好了鋪墊,然后慢慢行走的世界,所以他說“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字之曰道”,我給它起名叫“道”,“吾強為之名曰大”,我勉強的形容這個東西說它大。
老子說的是在我們的人世間之上,有一個巨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它支配了我們整個世界的形成,這個力量會支配我們萬物的生成,老子說我看不清楚它,但是我知道它存在,所以我勉強管它叫“道”。
科學家認為我們整個宇宙是大爆炸,原來一個點,一下爆發出這么大一個世界來,這個世界無比巨大,現在我們還在爆炸過程中呢。
因為我們天文觀測,觀測到所有的星系都在迅速的遠離我們,這個很恐怖,說明什么?說明我們人類太渺小了,我們認為是永恒的星星在這么轉的,其實,我們還在爆炸的膨脹過程中呢,我們這個宇宙已經生成了137億年了,那么這個爆炸之前宇宙是什么呢?不知道,對不起,科學家也不知道,科學家也在猜,科學家們甚至認為這是偶然形成的,突然形成了我們的世界了,然后一下就形成了我們整個現在看到的宇宙,那之前是誰給設定的?不知道,您說以前有沒有什么力量呢?誰都在猜,老子給我們的答案是什么呢?老子認為之前是有力量的,老子認為不是神造的人,他認為是有一個力量創造了我們這個世界。
“圣人之道”是什么?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典籍論述“圣人之道”,比如說儒家四書五經,里面的五經,有一部叫《尚書》,《尚書》里邊講的就是上古時代國家君主治理國家的言論集,這些內容其實嚴格的講,跟《道德經》里邊的內容是一致的,老子他所參照的,也是上古時代,國家君主治理國家的言論集,兩者內容基本相同,所以我看儒家、道家,形式上有點差別,核心其實都是一樣的,一個是講領導者的,一個是講國家運行結構的,兩者稍微有點不同,但是內容是一樣的。
老子《道德經》里,甚至有的話,在《尚書》里邊也有,那么,老子《道德經》的這個“圣人之道”到底是什么呢?我現在講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領導者要盡量放下自己的欲望,盡量盡全力為你管理的老百姓去做事,去謀福利,這就是領導者法則。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也是這么講的,就是領導者,公司管理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盡量為你的員工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去努力,這就是領導者法則。
大家看,這個法則到今天為止,還是同行的。
《道德經》里邊,通篇講的全是這個內容,來回的重復這個內容,老子一直在講,領導者如何放棄欲望,如何為老百姓去做事。
從一個公司來講,這個公司的領導者要放下自己的名利,盡量為你員工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去努力,這樣做,您就符合了“圣人之道”,結果是什么呢?結果是大家都愿意來投奔您,都愿意來成就您,您的事業就會越做越大。
老子說的這叫什么?這叫“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正因為你沒考慮自己的私利,結果為大家做事,大家都來幫助您,成就您,最終您的利益是非常大的,這個是《道德經》里邊的一個法則,也就是說放下自己為大家做事,反而大家來支持您,讓您越做越好。
這個法則,有人會問了,您說這是領導者聽的,老百姓學它有沒有用呢?當然有用了,“道”是無處不在的,在生活中是可以奉行的,我們奉行一定會有改變,因為天下大道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的,都在運行的。
我舉個例子,比如新東方集團的俞敏洪曾經講過一個小故事,這故事從反面可以印證我們這個道理,俞敏洪曾經說過,他大學的時候,一個宿舍有7個人,這7個人里邊有一個同學家就是北京的,這個同學每周回一次家,回家來拿7個蘋果來,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他拿這7個蘋果來,一個同學會分一個。
可是沒想到這同學,人家自己藏起來了,每天自己吃一個蘋果,每天吃一個正好一周,回去再拿7個,沒同學什么事,您說他這么做有錯嗎?也沒錯,但是明顯這個同學把自己的利益看太重,不懂分享。
后來,俞敏洪開了新東方,把這些同學都拉來入股,都成為了合作伙伴,就這個同學,俞敏洪心里想,請不請他來呢?心里猶豫,于是就把其他同學找來我們開一個董事會,這個人請不請來?所有人一致反對,說這人不行,為什么不行呢?從這個小事上能看出來,這人太考慮自己的私利了,如果他進公司合作的話,他會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非常重,會和其他人起沖突,在他和公司利益放到一起的時候,他一定會撈取自己的利益,損害公司利益,所以大家認為這個品性不適合合作。
您看,就這么的品性,開公司大家都不拉您入股了,如果這個同學自己創業的話,會怎么樣呢?見點利益自己先撈了,員工的利益不考慮,給員工克扣獎金等等事都能做出來,那么,大家愿意給您干嗎?慢慢的,大家都會離你而去,那么,您的事業能成就起來嗎?不可能的。
所以,老子講的是什么?是人世間的一個法則,這個法則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適用,如果我們能懂這個道理的話,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去做,我們慢慢成就會大起來,作為一個公司的領導者去做的話,您的公司會越做越好,這就是“圣人之道”。
老子同樣又拿萬物里邊的其他事物來做比喻,比如說,水,老子曾經拿水來比喻這種品性,老子曾經說“上善若水”,那種悟道的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水怎么樣呢?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怎么樣?滋養眾生,但是不為自己爭奪利益,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不為自己爭利益。
居眾人之所惡,什么意思呢?人往高處走,人喜歡地位高,他往高處走,討厭那種低的地方。
但是水呢?滋養眾生,為萬物做事,但是卻把自己位置放的非常低,放到人們最討厭的低處,老子說這種品性就跟“道”特別接近,故幾于道。
您看老子口中的道清楚吧?非常清楚,也就是說,老子從觀摩萬物,觀摩大自然,觀摩天道出發,總結出來了一些品性,這些品性,老子放到人里邊,在人群中也一樣可以適用,而且放到人群中他會做事做得更好,所以老子總結出來,這叫“圣人之道”。
這個是我們需要領悟的,我們如果領悟了這個道理去做的話,您的人生會越來越順暢、越來越圓滿、越來越豐盛,這個是我們要學的。
兩個“道”的關系去觀摩“天之道”是解開“圣人之道”的一個鑰匙,我們要時時刻刻去想“天之道”,你不明白了看“天之道”怎么做的,然后你學習,那么這個時候你就知道“圣人之道”是什么樣了。
效仿“天之道”,觀察它的特點,來制定“圣人之道”是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是解開《道德經》的鑰匙,明白這個以后,我們才能領悟什么是領導者法則,這是《道德經》的一個大秘密。
歷朝歷代很多學者他們把兩者分開了,結果一個講的神秘,一個講的跟它沒關系了,就開始講自己的內容,講成修煉,我覺得這都是偏離了《道德經》的本意。
“道”的三個內涵第一個內涵: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著的,期間生滅變化永無停息,我們都只是變化中的短短的片斷,不要執著于任何事。
這個原則告訴我們世間一直在變化,我們千萬不要想永遠的怎么樣,但凡您想永遠的怎么樣,痛苦就來了,為什么呢?因為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永遠的事,這是“道”的第一個內涵。
比如說,一個孩子摘了一朵鮮花,他希望這個鮮花永遠開放,永遠這么鮮艷,我們成人看來覺得是不可能的,哎呀,小朋友太好笑了,這鮮花怎么可能呢?幾個小時能夠鮮艷,可是您摘下來,很快它就會枯萎的。
大人明白的道理,但是當我們大人碰到同樣事的時候往往就不明白。
我們總想永遠的怎么樣,比如女孩子走在街上,碰到一個帥哥,哎呀,長得像吳彥祖一樣,太帥了,我一定要永遠的擁有他,您這么一想,痛苦來了,為什么呢?您晚上睡不著覺了,朝思暮想,那么,真的能擁有他嗎?怎么可能永遠擁有他呢?您自己都不夠永遠,您人生不過百年,您怎么能夠永遠擁有另外一個人呢,而且即使您真的嫁給他了,再過40年,再過50年,他就是一個老頭,您說他永遠是一個男神嗎?而且你怎么能擁有他?真的就擁有他了嗎?一生氣兩人吵架離婚了,那算擁有了嗎?沒什么是擁有的,所有世間事都是共同度過,我們看到的所有的事都是這樣。
比如手機,十年前它是手機嗎?一定不是,那時候蘋果還沒出4呢,所以,十年前,它是各種物質,是石油啊,沒被提煉成塑料呢,金屬還沒從山里開發出來呢。
那么,現在我們把它提出來變成手機了,那這手機永遠是手機嗎?再過一億年這個手機還在嗎?不在了,干嘛了?又被砸碎了,又被分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去了,重新構成新的物質等等,所以這個手機暫時被我們各種物質被我們聚合在一起形成手機,我們用它是手機,說它是手機,管它名字叫手機,但是它又不是手機,因為什么?之前之后都不是,我們拆分開來,我們知道它完全不是的。
所以別想永遠怎么樣,我們這世間所有的事都像流星一樣度過,您能怎么樣?您順應自然之道就可以了,所以道家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什么?順應自然之道,順應大自然的變化,這就是我們要理解的,否則您執著了,您就會痛苦,會犯錯誤。
舉個例子,有一位患重癥肌無力的一位女士跟我說:為什么我們病房里這些女士都是女強人呢?為什么重癥肌無力的病房里的女強人居多?為什么?較勁啊,執著啊,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樣,她的心靈受沖撞的機會比別人要多好多,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樣。
家長這個性格了,讓孩子一定給我考第一,必須給我考第一。
小孩在這種壓力下就會生病,我見過多少孩子,這種孩子被家長這種情緒給搞的,最后生病了,別太執著。
你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才行,你非逼他一定要考第一,一定要怎么怎么樣。
這是我們家長現在的心態啊,我們一定要考第一,一定賺最多的錢,買最大的房子,憑什么一定呢?不要太執著了,我們放下從容一些,你找到這個事情的根本的意義所在,有可能會做的更好,成績會更大,但是你一定要執著的想把住什么東西,往往會失去它。
所以執著是我們錯誤,手里拿一捧沙子,我一定要永遠擁有它,使勁握著它,沙子流下的更多,出的更多,你輕輕的捧一把在手里可能會捧的更多呢。
所以執著是人生一大毛病,“道”的第一個原則告訴我們,放下,放下是人生重要的一課,我們學會放下以后人生會從容很多,這是“道”的第一個內涵。
第二個內涵:我們跟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發出什么,世界回饋給您什么,而且倍數可能更多。
我們與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這叫“天人合一”,我們與這個世界聯系的非常緊密,我們從心里或者以行為向外發出的信息,會影響這個世界的進程,而且因為你們是一個整體,這個世界又會把它回饋給您,以各種倍數、以各種形式、以各個時間段來回饋給您,誰都逃不掉,您所發出的一切都會在外面醞釀,這世界最后會回饋給您,這個就是“道”的第二個原則。
我曾經在一個圓桌吃飯,在吃飯的時候我就跟大家講,我用這個圓桌做例子來說明這個原則,這一個圓桌坐了10個人,我不向我左邊人主動跟他說話,我怎么能讓他主動地還微笑著向我說話呢?各位想想怎么辦?我主動微笑地向我右邊人說話,不斷的用我的情緒去影響他。
心理學研究顯示,一個人僅僅通過兩分鐘,就能把情緒傳遞給另外一個人,結果兩分鐘以后我右邊的人開心了,他開心了他只跟我說話嗎?他轉頭跟他右邊的人也說話,結果又過了兩分鐘,他右邊的人也開心了,然后一個一個,僅僅過了二十分鐘,我左邊的人怎么樣?開心了,開心以后怎么樣呢?他只跟他左邊的人說話嗎?他跟他右邊的人也說話,所以,他開始微笑著跟我說話,主動問我,告你一件好玩的事啊,這個事怎么怎么樣。
您看,我向右發出的一份微笑,轉了一圈從我左邊回饋給我了,人世間的事就這樣,您覺得您發出這一個善念,跟其他人沒關系,您放心吧,傳來傳去跟其他人有關系了,傳來傳去又回到您身上來了,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的。
我向右邊發出一份微笑,我收獲的僅僅是我左邊的一份微笑嗎?這說話,不是左右說的,是跟對面的人都說話的,所以我收獲了這桌10個人另外9個人的微笑,這桌每一個人收獲了幾份微笑呢?9份微笑。
所以,這真是幾何級數的增長,所以您發出一份微笑,整個一桌人都受益。
這就是“道”的原則,不要小瞧它,我們人世間的事,就是這一圓桌人的事。
我舉個例子,您在您任何一個人生階段里邊,您所擁有的最親密的朋友數量不超過10個人,心理學研究顯示是7個人,您再大的企業家,您打交道的人不過幾千人,就這么大一個圈子,人生沒有更多的圈子了,您在這圈子里發出什么信息,各位都在里邊傳遞了,您以為消失了,其實都沒消失,任何一個念頭,你說的任何一句話等等都在傳遞,那么互相累積、抵消或者增加,最后,都沒跑掉回到您身上來了。
所以這個原則告訴我們,不要輕易的破壞圈子,我們人世間沒有幾個圈子好被破壞的,現在的朋友圈,就跟我們微信的朋友圈差不多,一個圈子套一個圈子,您把這個圈子毀了,您覺得能跳到另外一個圈子去嗎?不大可能的,為什么?因為一個人搭上界了,這個圈子全知道了。
所以我們很多人會發現,在我們生活中仔細觀察,這種奸詐的算計的人,總是朋友很少,大家總是遠離他,而最后能做得好的人,全是厚道的,守誠信的,守規矩的,樂于助人的人,結果你發現,這樣的人做的非常好,這是人世間的大規律,這就是我們人世間“道”的第二個原則,這個原則對我們人生其實意義非常重大,我們很多人不了解這個,以為我隨意發出的什么信息,沒關系。
您千萬別認為沒關系,您發出的善或者惡的信息都在累計,都在傳遞,最后您自己逃不過去,都會回到您身上來。
所以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在《道德經》里一直在講這樣的原則,就是你發出什么,然后世界回饋給你什么,你發出善念,放下自己,為大家做事,結果大家反而成就您,追隨您,來成就您。
所以這是一個“道”的重要原則,也是我們人生的最重要的法則,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這個法則去做事,那你人生無往不利,會越來越豐盛的。
第三個內涵:無我,利他如果我們不講宗教的話,就講這一輩子的事,您可以發出善或者惡的信息都可以,比如說,您堅持發出惡的信息,原則上講也應該沒有問題,最后也歸零,我們不講來世,也可能歸零了,但是您天天罵人,罵人一輩子,那么別人不罵您嗎?那別人也回饋您一輩子,所以您80歲可能天天挨罵,誰想這么度過一生呢?除非這個人是特別虛偽的人,一個大騙子,或者一個大惡人,他可能有這種想法,一般人不想這樣度過一生。
我們該怎么幸福度過這一生呢?圣人想的是這樣的,只有我們不計回報,不計功利的發出善的信息,您周圍的世界才能越來越美好,您才能幸福度過此生。
這里的核心是,“不計回報”的發出善的信息,為什么不計回報呢?因為“道”的第一個原則告訴我們,這些回報都不要在意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都是變化中的片斷,沒有什么是可以真的存在、你真的能夠帶走的,放下這種回報之念,您去坦然地為大家做好事,發出善的信息,世界向您回饋越來越多,您越來越幸福,您這樣就能在從容、圓融中度過此生,這個是我們幸福的一個方法,這樣您的人生會越來越豐盛。
所以這是“道”的第三個原則,第三個原則里邊最核心的大家記住是不計回報,一旦計較回報了,您心里就糾結了,就有問題了,就不幸福了,不圓融無礙了,我們不計代價一直向外發出善的信息,你會發現周圍人越來越美好,然后他們回饋給您的,我們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家回饋都是余香的話,那你就幸福了,所以說這種狀態我們要去追求,可能很難達到,真的完全不計回報,但是越向這個方向努力,您生活越幸福,您越接近“道”,這就是“道”的第三個原則。
“道”的第三個原則總結起來四個字我們可以叫它“無我、利他”,“無我”什么意思呢?并不是真的沒有自己了,而是盡量放下自己的欲念,放下自己的名利之心,《道德經》里用大量的篇幅來講為什么做領導者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欲望,一定要盡量放下,這是“無我”。
“利他”,就是盡量利益眾生,為大家做好事,作為一個公司的領導者,盡量首先要利員工,對員工好,讓你管理的員工能夠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任何一個組織的領導都要照顧好你管理的百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進而利眾生,在管理好自己員工的前提下,再去“利”眾生,這就是“利他”,“無我、利他”是一個很高的境界,這個“境界”,你真的向它靠近,你就在向“道”靠近。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這么堅持做,最后人生改變了,比如說日本的稻盛和夫,他27歲的時候他說創業的目的就是為了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去努力,所以他對員工非常好。
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時候,6個月下降了90%的訂單,但是他要求所有用工可以正常上班,然后工資都照發,別的公司都辭退員工,他說所有員工正常上班沒問題,然后工資照發,這么照顧員工,而員工也竭力回報他,拼命為公司做事,所以在這個危機中,稻盛和夫的公司的股價飆升成為全日本第一。
為什么呢?就是別的公司此時萎靡不振,但是稻盛和夫的企業卻斗志昂揚,這個是稻盛和夫度過經濟危機的秘密。
他說眾志成城,建立陽光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非常關鍵,他為員工好,“無我、利他”,他說放下自己的私利,完全為員工去考慮,結果大家就更愿意加入他的企業來成就他,所以他的公司的股價飆升,成為全日本第一,超過索尼公司。
這就是老子《道德經》一直給我們講的原理,也就是說你放下自己的利益,為大家做事,尤其是公司領導者,放下自己的私利,如果能為大家去做事,努力為大家著想,這個時候大家會來成就您的,那么您的事業會越來越好,您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下一篇:一個小老板要成長為一個企業家,最為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四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Google的成功都來自這十大用人法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