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1前陣子被美團王慧文的一句話刷屏了。
他說:“有擔當的管理者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把下屬從愚昧之巔,推下絕望之谷。
至于能否爬上開悟之坡,就看各人造化了。
”王慧文的話是講達克效應的。
達克效應是說:人總是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以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優秀。
把人推下絕望之谷,就是讓別人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
我看到王慧文的話,第一反應就是他在騙人。
把在山巔的人往下推,難度極高,不是想推就能推動的。
2一個人之所以能站上愚昧之巔,一定是有原因的。
一個常見原因,就是成功之后的自我感覺良好。
2015年~2016年,我自己就經歷了這個階段。
因為做了一個爆款游戲,我就真心覺得自己干什么都能成。
所以那兩年我投資了十幾個中小游戲開發商,還投了動畫片、舞臺劇和社交APP。
除了個別案例運氣好,大部分都失敗了。
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和面對失敗時的無能為力,讓我對自己的有了更客觀認識。
在做那些我并不怎么有把握的投資之前,有人勸過我嗎?當然有了。
就有朋友反復告誡我,“不懂的領域不要投”。
我也讀過并且經常引用巴菲特的“能力圈”理論,知道在能力圈范圍內行事的重要性。
然而,“知道”和“明白”之間,其實隔了巨大的鴻溝。
甚至有時候從自己嘴巴里說出來的話,都不一定真正明白。
3得到APP的CEO脫不花是我的好朋友。
有一次她對我說:“我常常能夠感受到語言的極限。
就是天天在一起的人,有些事情也說不清楚。
”我深表認同。
語言的能力確實是有極限的。
一個人表達能力再強,也沒法教會另一個人游泳。
比如我們常說這么一句話:“創業公司,團隊很重要。
”相信幾乎沒有人會反對。
2014年,我也會常說這句話,但是今天的理解,與4年前已大有不同。
舉個例子。
2014年,每個進公司的人,我都要負責最終面試。
這個工作花費我大量時間,但我覺得這個動作體現了我對團隊的重視。
現在想來,很多初級崗位的面試,其實沒有太大必要,大量花時間面試只是為了感動自己。
今天我相信,打造一流團隊的關鍵,是團隊能力邊界的拓展,以及團隊核心成員的磨合。
而面試初級崗位的工作,是可以授權給團隊里的其他人的。
4有一次我去美國參觀皮克斯動畫公司。
皮克斯的朋友告訴我:公司里的任何一個員工,都有機會向董事會提案。
只要故事夠精彩,就可能正式立項,最終做成完整的動畫片。
這個鼓勵人人都發揮創意的機制好棒啊!回國以后,我也在公司內部鼓勵每個同事都提出自己的游戲創意,只要通過評審就可以組團隊、做demo、立項。
我把這個鼓勵創意的機制,取名為“愛迪生計劃”。
愛迪生計劃轟轟烈烈地進行了兩三年。
一共有二十多個游戲創意通過了評審。
只可惜,大部分團隊都沒能做出足夠好的demo。
而迄今為止,最終能做到能符合上線標準的完整項目,只有1個。
意氣風發的年輕策劃,以為自己有了改變世界的想法。
可等到真正開始動手實現的時候,才發現困難重重。
他們的自信心備受打擊,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最初的想法,以及思考自己失敗的原因。
這件事情反復發生。
但是,我并沒有叫停愛迪生計劃。
相反,我調整了這個計劃的目標:不是為了做出成功的項目,而是為了培養有發展潛力的年輕人。
如何培養呢?把他們從愚昧之巔,推下絕望之谷。
語言是沒有能力把他們推下山谷去的,但是失敗可以。
掉到谷底之時,正是成長開始之時。
5自從真正開始理解團隊的重要性之后,我的工作重心,從“產品”轉向了“團隊”。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非常實質性的變化。
管產品是“管事”,而管團隊是“管人”。
把時間花在事情身上,還是人身上,這是截然不同的選擇。
北大的陳春花教授就在她的《管理的常識》中說:管企業管的是事,而不是管人。
而在我看來,陳教授說的管人,其實是對人行為的微觀管理。
這當然是不可取的。
而我理解的“管人”,就是在人身上花時間:幫助他們拓展認知邊界,提供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創造成長所需要的環境,以及提升團隊內部的契合度。
如果我們關注產品,那產品失敗時,我們會非常緊張。
如果我們關注團隊,那產品失敗就沒什么大不了的——那只是團隊在穿越山谷罷了。
下一篇:你的領導力值多少錢,你就值多少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梅西”式員工正在摧毀你的團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