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讓自己的“左膀右臂”擔任董事會成員,讓公司不同“工種”的代表性人才成為阿里巴巴合伙人,馬云[微博]通過這兩個“抓手”,成功地控制了阿里巴巴。
“即使見過那么多路演,阿里巴巴的路演仍然讓人震撼”。
美東時間9月8日早上,阿里巴巴在紐約華爾道夫酒店開始了它橫跨三大洲、大約為期一周的路演。
很多親歷路演現場的投資經理和媒體界人士表示,阿里巴巴的平臺模式、輕資產行之有效,中國零售業的現狀給予了其巨大機會。
當路演在波士頓進行到第二場時,就已經完成了超額認購:對那些身處發達國家然而深感經濟動力不足的投資者來說,阿里巴巴動不動就數以千萬計、數以億計的財務數字簡直就是他們所期待的昔日榮光。
榮光的核心自然是馬云。
在面對國際投資者時,英語教師出身的他具有天然優勢:在阿里巴巴的路演宣傳片中,馬云輕車熟路地展示了他出色的演講才能。
“這位瘦小的創始人非常具有個人魅力”。
當然,阿里巴巴的今天并不完全歸功于馬云的個人魅力,也不完全歸功于馬云。
如今,當我們刨除時代背景,以審視企業組織的眼光來思考阿里巴巴時,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最為關心的是:馬云是如何控制阿里巴巴的,是如何在資本進入、公司擴張時保持控制力的?——比之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控制力話題對于中國企業更有價值。
“左膀右臂”在董事會 對上市公司來說,董事會構成無疑是顯示企業控制權的核心。
阿里巴巴招股書中顯示,目前,阿里巴巴董事會由9人構成:其中,馬云、蔡崇信、陸兆禧、張勇為阿里人,擔任執行董事;孫正義為軟銀提名的代表,擔任非執行董事;Jacqueline D. Reses為雅虎代表并將在阿里IPO之后退出,董建華、楊致遠、郭德明、Michael Evans則為獨立非執行董事。
從這份合伙人名單中可以看出,作為占據董事會主導席位的“阿里人”,馬云的“左膀右臂”都在里頭了。
從這四個人的履歷和現在的職務來看,四個人各占一方,對阿里的正常運轉都至為關鍵。
目前擔任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的蔡崇信曾經長期擔任阿里巴巴的首席財務官。
從阿里巴巴歷史來看,蔡崇信是馬云最為堅實和長久的合伙人。
蔡崇信出身臺灣地區的法律世家,耶魯大學法學博士畢業之后,在服務于Investors AB的過程中與馬云結識并加入阿里巴巴,成為阿里巴巴創業的“十八羅漢”之一。
從1999年阿里創立以來,蔡崇信實際上主導了軟銀、雅虎注資以及后來分拆支付寶[微博]、回購雅虎股權等一系列事件。
在阿里巴巴資金無虞之后,蔡崇信轉而為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負責阿里的并購、擴展等事務。
在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名單當中,馬云與蔡崇信為“永久合伙人”,也與其他合伙人身份不同。
在外界看來,馬蔡二人就像Google的兩位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一樣,性格和特長互補,互有助益。
和蔡崇信的角色不同,在董事會成員中,阿里巴巴現任CEO陸兆禧與馬云的關系,則頗類似喬布斯與他的繼任者蒂姆·庫克——盡管與喬布斯風格迥異,但基本完整的傳承了蘋果的精神內核。
在阿里巴巴的諸位管理人員中,酒店管理專業出身的陸兆禧其實代表了阿里巴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運營能力。
2005年,陸兆禧出任支付寶首任CEO,帶領支付寶走過了最初的五年。
與蔡崇信、陸兆禧相比,阿里巴巴COO張勇則堪稱阿里的“悍將”。
在阿里的招股書中,中國零售市場,即淘寶、天貓[微博]、聚劃算作為一個整體,成為阿里收入和利潤的核心,也是阿里有底氣做收購和戰略擴展的“底氣”。
而這幾項核心業務,都在張勇2007年加入阿里之后親自經手并獲得快速發展。
董事會成員之外,在招股書中的主要股東一列,阿里巴巴還披露了幾位重要高管,作為董事會成員之外的“左膀右臂”,實際上他們對于馬云得以控制阿里巴巴也十分重要:CPO(首席人力官)彭蕾兼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CEO,主抓阿里的人事工作并擔負小微金服的重任;高級副總裁曾鳴,負責阿里巴巴戰略;CRO(首席風險官)邵曉峰曾是全國優秀刑警,現在主抓阿里巴巴風險問題;CTO王堅等等。
合伙人是“觸角” 美東時間9月5日下午,阿里巴巴提交了路演之前的最后一版招股書。
在這版招股書中,阿里巴巴新增了三位合伙人:來自阿里云事業部的技術專家蔡景現、來自人力資源部的方永新以及來自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國內事業群的倪行軍。
兩位“技術男”和HR人員的加入讓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單看起來不再那么具有高高在上的疏離感,但卻是馬云控制阿里巴巴的“觸角”——這些來自各業務的代表人才有助于讓這家公司的掌舵者了解細節和實際情況,防止企業組織的失控。
2013年10月,當馬云對外宣布阿里巴巴將正式運行合伙人制度時,外界還將這個制度作為阿里與港交所博弈的工具:與港交所堅持的同股同權不同,阿里巴巴合伙人有權提名董事會中的多數席位,被認為是超越了董事會的“最高決策機構”。
時間過去近一年,現在看來,阿里巴巴合伙人更像是通過IPO被更加確認了的公司治理制度。
馬云表示,實際上從2010年起,阿里巴巴就開始運行合伙人制度了。
那么,對于一個員工人數超過2.2萬的大型互聯網公司來說,合伙人制度為什么能幫助馬云實現對公司的控制? 首先,合伙人的“工種”分布跟員工的工種分布相同。
如果以管理、技術、銷售、行政等工種劃分的話,從阿里員工比例來看,超過8050名技術和工程人員,占到阿里總員工數(不含UCWeb、高德等全資子公司,阿里員工數為22072人)的三分之一。
在阿里目前的30名合伙人中,出身“程序員”的技術男占到了8位,其比例也與阿里員工的分布相符。
其次,合伙人的工種代表了阿里的核心業務。
以技術人員為例。
從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單中不難看出,其對技術人員的重視逐漸加強。
這與很多明星的科技公司相似:在微軟,很多待遇薪水都非常高的人,可能一直只是技術職位,而并未轉向管理崗位。
對于一直對外表示自己已經轉型為一家技術公司的阿里巴巴來說,增加技術人員的比例實際上有助于加強決策者對公司的控制力。
通過董事會成員的設置、合伙人作為觸角,馬云成功地實現了對公司的控制,也以制度形式,最大程度保障了龐大互聯網公司的活力。
下一篇:打造杰出管理者的7個特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雷軍預感蘋果遲早會對小米下黑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