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蘋果公司鐵定9月9日舉行產品發布大會,選址總部所在地加州庫比蒂諾市佛林特演藝中心。
在“果粉”眼中,此舉饒具深意。
佛林特演藝中心乃蘋果賴以成名的產品Macintosh計算機(Mac機)“出生”之地。
蘋果發布會設在如此隆重之地,到底是決策大員“擺架子”,還是投資者引頸以待的革命性產品終于在Mac機誕生之地橫空出世,一周后自有分曉。
蘋果股價連日走俏,上周五收報102.5美元,相當于一拆七前每股717.5美元,突破2012年9月19日702.1美元收市高位。
老畢相信,在許多人看來,蘋果股價過去兩年大伏大起,跟喬布斯離世后蘋果已失去“點石成金”之能大有關系。
股價上漲,why“教主”與世長辭,蘋果源源不絕的創意彷佛隨風而逝,這些年一直沒有足以跟iPod、iPhone相提并論的革命性產品公諸于世。
喬布斯在生時最后一項得意之作iPad,看來亦成不了許多人寄以厚望的game-changer(游戲改變者)。
從集團業績越來越依賴iPhone可見,市場批評庫克治下的蘋果創意今非昔比,并非先入為主有欠公允的偏見。
問題是,蘋果股價見頂后的急劇跌勢若可歸因于“喬布斯溢價”消失,那么去年4月觸底后反彈近倍,卻又如何解釋?股價見底后的五個季度,蘋果有哪一季不在吃老本,除了圍繞外形規格檔次價錢改頭換面外,推出過什么驚天動地的產品?大家若認同蘋果于產品領域無大建樹,該股從去年4月18日的56美元(經拆細調整),升至上周五收市的102.5美元,回報83%,憑的又是什么?財務圣手喬布斯在世期間,蘋果專注產品開發,既不派息又不回購。
教主2011年去世,蘋果2012年7月宣布17年來首次派發股息,同年9月推出三年內回購100億美元股份的計劃。
翌年,回購規模加碼至600億美元,今年進一步增至900億美元,管理層同時決定把股份一拆七,令散戶更易“入場”。
連同多次調高的季度股息,蘋果“回饋”股東計劃涉及金額已高達1300億美元。
換句話說,喬布斯從1996年“回巢”至2011年辭世,15年來一直不屑為之的財務手段,庫克上場后招招用齊。
在死硬派“果粉”和認定蘋果以財務手段代替創意取悅股東乃“死路一條”的投資者眼中,這種轉變是蘋果盛極而衰的一大征兆。
可是,從股價表現著眼,市場顯然不認同悲觀派的看法。
花旗集團做了一項甚具啟發性的研究,對象為蘋果與“回購天王”IBM,比較基準則為兩家科技巨企的自由現金流(FCF)。
結果顯示,在蘋果股價去年4月跌至谷底時,集團的自由現金流收益率(FCF yield, FCF/市值)高達10%;IBM略低,但亦接近9%。
數字意味著兩巨企由營運產生的現金流,在扣除必須的資本開支后,可供自由調配運用的部分(即自由現金流),相對自身市值半斤八兩。
然而,若以剩余自由現金流收益率(surplus FCF yield,計算方法為FCF-股息與回購開支/市值)作比較基準,兩家公司的情況便大不相同。
去年4月蘋果股價觸底,集團的剩余自由現金流收益率,跟自由現金流收益率無甚分別,同為10%左右;反觀IBM,剩余自由現金流收益率連1%亦不到,遠低于接近9%的自由現金流收益率。
這中間的關鍵,在于IBM的FCF絕大部分已透過股息和回購派發給股東;蘋果其時雖已啟動“回饋股東”計劃,但用于派息和回購的開支,于計劃執行初期僅占集團FCF的一個小部分。
經過股息/回購兩度加碼,蘋果的剩余自由現金流收益率,已從去年4月的10%大幅降至目前僅1%左右,跟IBM所差無幾。
所以如此,全因蘋果遲至2011年仍不派息不回購,2012年踏出第一步后回不了頭,2013年透過股息和回購歸還股東的資金高達330億美元,相當于集團FCF的88%!蘋果股價去年4月觸底至今勁漲83%,IBM同期僅錄得1%升幅,與蘋果管理層在伊坎(Carl Icahn)等“大鱷”軟硬兼施下“善待股東”,迫使集團在這方面與IBM并駕齊驅,足以解釋蘋果何以革命性產品欠奉,股價過去年余仍能翻上一番。
問題是,蘋果這頭超級現金牛,可供企業狙擊手“抽水”的空間已不多,源于surplus FCF的套利機會所剩無幾。
現在才買入蘋果,恐怕只能寄望管理層創意重臨了!
下一篇:中國制造如何避免被洗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解剖華為20%超常態增長 營收追平思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