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土匪做了個創業者社群,現在有一百多位創業者了,還蠻有意思。
回復「成長群」申請加入土匪個人微信 tufei2049,歡迎各種交流 PR大家都在說,可大家理解的PR估計都不一樣 最近有創業的朋友來和土匪聊天,很認真的問,有沒有熟悉的記者,能不能寫篇軟文?表示想做PR。
我很好奇,這哥們原來對PR漠不關心,為什么突然對PR感興趣了呢?他解釋說,因為隔壁老王PR做得好,在*氪、*嗅上發了一篇報道自家公司的文章,引得各路創投蜂擁而來,Termsheet(投資意向協議)都簽了好兩個了。
老趙也是,公共號上發了篇CEO自白啥的,業務就好起來了。
原來他們把寫軟文等同于做PR,然后也把做PR當做業務的靈丹妙藥了,希望PR一次解千愁。
我心想。
PR這個詞,創業者聽得多,也模模糊糊有點印象,但到底啥是PR呢? 查閱中外百科網站對PR的定義,可以看到,PR是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的英文縮寫,主要有以下功能:塑造形象,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搜集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保證;糾紛調解,化解企業信任危機。
PR是一門內求團結,外求發展的經營管理科學和藝術,通過有計劃的、積極實施來發揮作用。
大家估計看得有點暈, 說人話呢, PR就是讓外界了解你們公司, 這個外界可以是業界,也可以是用戶,也可以是投資方。
所以PR很重要,可以讓業務相關方、用戶、投資方通過產品以外另一種方式接觸到,并且了解到。
確實有很多小公司因為PR做得好,一夜之間刷遍朋友圈,得到一些投資方的關注,獲得很多用戶等等。
例如彪悍得不需要解釋的羅永浩;特別能搞事兒的UBER;草根的有“不過1%生活的偉大的安妮”,舉不勝舉。
適合初創公司的PR玩法肯定的說,不管大公司小公司還是國內外公司都開始越來越重視PR,不止PR的內容,更包括PR的形式。
所以那些寄希望于找個記者,找個路子,光發篇軟文就把PR做起來,是比較異想天開的。
創業朋友可能還要問了,公司還在入不敷出的初創階段,PR又這么復雜,我也想做PR但是沒有預算怎么辦? 土匪也不是PR專業的, 根據經驗總結了適合初創公司的以下幾種玩法,僅供參考(如果因此產生各種問題,概不負責:): 社會化媒體上發聲創業者即便不如馬云那樣,財大氣粗地買得起第一財經、21世紀傳媒,但是完全可以擁有比肩第一財經或21世紀傳媒的微博粉絲數,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會化媒體對外傳播訊息。
具體可參考張向東在離職久邦數碼創辦700Bike之際發布的公開信——《我不想白白愛過自行車》。
相對應個人的微信、公眾號或者Facebook,公司有微信訂閱號、微博認證號以及頭條號,如果使用得當就像辦報一樣,辦著一家只發布自己公司新聞的自媒體。
餓了么公關副總裁郭光東對此感慨過,“特別是有了微信訂閱號后,公司聲明可以自我發布,而不用再仰仗其他媒體”。
接受科技媒體的采訪這些連接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科技媒體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包括“新經濟100人”、“鉛筆道”以視頻加內容的形式,專注報道初創公司的平臺;以及“極客公園”、“鈦媒體”、“虎嗅”、“PingWest”、“億歐網”等集內容+創新活動于一體的媒體機構。
當然,在接觸這些科技媒體之前,初創公司要清楚自己想表達一個什么故事?“我是不是行業中的表述第一人?我的表述與他人差別之處是否有顛覆性?更重要的,我將如何去實現它?”著重強調技術優勢或者創始團隊背景,找到科技媒體的行業對口記者, 誠懇的介紹一定會收獲免費的傳播。
不要忽視同輩資源初創公司大多是包容開放的,與其單槍匹馬,不如抱團PR。
反正大家都沒錢,資源置換做聯合推廣總是可以的。
據我所知,如今不少初創公司會舉行發布會時,會拉攏1-3家其他公司作為合作機構,各有所長各取所需,比如合作機構之一的A企業提供微信互動支持,合作機構之一的B企業提供直播技術支持,一場活動達成三家曝光的目的。
借“項目路演”進行PR從長遠看,企業過多強調自己“初創”有弊無利,更多還是要樹立一個“專家”的角色形象,所以選擇在規模人數較少的行業討論會,通過分享公司的商業模式,來闡述自己對行業的看法,也不失以攻為守的有效PR策略。
各種有趣的活動活動包含且不限于新產品發布會、公眾開放日、線上溝通會、線下體驗日等。
每一次活動都找準一個傳播訴求點,策劃周全、操作嚴密地進行。
最要緊的是周全,類似國外常說的要有Plan B, 因為PR活動不是拍電影,無法推倒重來,每一次都是現場直播,面對大眾的不謹慎都會造成不可逆的傳播。
最重要的PR規劃上面這些可以說是PR的玩法和方式,創業公司除了要知道去哪里PR之外,還得認真做下PR的計劃和規劃,如果沒有專門的PR人員或者專業的人來指導,那CEO或者COO就得自己上了。
主要有以下幾點需要考慮: PR的時間點比如產品上線、獲得新一輪融資、組織了個大活動、招募了業界大牛、收購并購案完成等有紀念意義的業績里程碑,或者對業績有深遠影響的運營動作。
PR的內容主要針對時間點,“產品上線”肯定是產品的內容、創新點介紹、解決了什么問題、如何使用等。
“獲得新一輪融資”一般都會提及領投方、跟投方、融資金額,以及融資資金的用途等。
“組織了大活動”適合談談活動表達的主題、活動參與方、活動過程中的亮點、活動達成的意義等。
“招募了業界大牛”需要談談大牛的背景;他/她先前做過的大項目;加入公司后將負責哪一塊;給公司注入的活力等。
“收購并購案完成”需要提及收購并購完成的時間點;發起及至完成的過程;對收購對象或者被收購對象產生的意義;其他關聯方受到的影響;新公司未來的打算等。
PR的對象主要還是分對同行業、對用戶、對媒體、對投資人、對政府等。
PR的結果追蹤PR還是需要追蹤一下效果的,尤其在初創階段對PR的經費并不是非常充足的情況下,需要更仔細去復盤,推敲PR形式、內容、時間點、渠道是否合適,能否做得更好。
例如接受了一次核心媒體采訪后,通過輿論監測工具收集有其他多少家媒體也轉發了這篇稿子。
如果數據不高則需要反思是否是找的媒體不對口,還是文章題目、表達的意思不夠吸引人;做了一次線下活動后,對接來自市場部的銷售數據,如果轉化率不高則可以反思活動形式和主題是否有偏差。
PR過程中don’t do最后和大家說下PR過程中哪些不應該做的。
這塊36氪合伙人王壯總結得不錯,借用一下:1.不要一上來就問要給多少錢。
不要提軟文。
以為媒體就是花錢辦事的。
2.不要弄錯對方媒體名字,不要弄錯人家記者名字。
3.不要拿對方老板壓對方。
說跟你們領導什么的都說過了。
4.和媒體溝通具體事的時間不要太長,提前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差不多了。
4.盡量不要給媒體特別虛的公關稿。
可以給全面詳細的資料。
5.不要請PR和媒體打交道,如果你不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 6.不要反復的糾纏,特別糾結發不發稿這個事。
一個好的溝通才有用。
7.不要指責媒體。
經驗不足的創業者最傾向做出攻擊媒體的反應。
說某人不喜歡你,說的不是事實,有所誤會或者存在偏見是很簡單的處理方式,當然在一些情況下也是了事實。
但我們的任務是扭轉形勢,而不是朝著媒體開槍。
好的危機公關應該努力和媒體去建立更深的關系,進行一些私下的交談讓他們改變看法,尋找其他的媒體口徑來敘述你的版本的故事。
要知道你的正面輿論要點在哪里,而不是去和媒體吵架。
那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
創業不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PR是把雙刃劍,也希望大家認真對待PR這件事情。
下一篇:新零售時代, 傳統企業能走出轉型困局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們調查了20多家倒閉企業,發現假裝高逼格的公司都死掉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