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前幾日筆者關注到多上有載登過一篇中國企業家的文章《施振榮蹈火200天 宏碁“諾基亞”式困境待解》,文中提到“施振榮在宏碁已三進三退,大部分臺灣IT企業都面臨類似的尷尬。
”并稱,“遺憾的是,宏碁還未來得及登頂,PC行業便淪落為沒落的貴族。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覺,這反映的一個事實就是,臺灣的制造業似乎不行了。
為何宏碁并沒有實現華麗的轉身,還錯過了移動智能終端產品的主要戰場?這個問題可能不僅僅是宏碁一家在思考。
很多大陸企業,日韓企業估計也在思考。
一邊是高端制造業領域的代表企業HTC(宏達電)、宏碁等陷入窘境,大陸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超越,內地業務不斷下滑;一邊是康師傅、富士康等企業商業信譽、管理方式正面臨被質疑與否定的危機。
這些,都讓臺灣企業逐漸的在喪失在大陸的發展機會。
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所以你不得不承認,現如今臺灣企業在大陸已不似往日傲嬌,被消費者追捧,被招商引資的政府部門“寵上天”,他們的日子越來越難了。
人們不禁問:同文同種的臺灣人創辦的企業,在如今的大陸是遭遇“水土不服”了,還是因其在大陸的一貫管理方式與策略而作繭自縛了?筆者認為,二者皆有,如果不立即調整策略適應“水土”,改變管理思路與方式,他們將會繼續錯失在大陸發展機會。
自20世紀80年代大陸向世界敞開大門以來,臺灣企業利用政策優惠、勞動力成本低廉、內需市場廣闊等因素,以代工業起家的制造企業臺達電、鴻海、宏碁等發展壯大。
在此之外,康師傅和統一方便面這種沒技術含量的產業,也一度在大陸一鳴驚人地打開市場,讓大陸民眾見識到碗裝方便面的便利。
彼時的大陸,在產業、技術方面落后于臺灣地區,對來大陸闖蕩的臺灣商人而言,大陸無疑遍地是機會。
時過境遷,現如今大陸社會環境已然變化,產業日漸發展完善,公眾消費觀念與意識也不再似從前,這些都需要臺灣企業更好適應。
此外,地價與勞動力成本的高企,科技領域創新等已迫使他們不得不進行調整和轉型,否則等待他們的只有再次錯失大陸發展機會,而這對于代工企業而言,形勢尤為嚴峻。
先來看HTC(宏達電)手機、宏碁筆記本為代表的如今的臺灣科技企業,這兩個曾經在大陸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的企業如今正在面臨被消費者拋棄的尷尬。
有網友評論HTC產品,“樣式、做工、材料都很差勁,代工廠裝什么高貴冷艷!”簡單一句話,道出了代工企業出身的企業轉型做自有品牌科技產品的弊端:一是相較于蘋果、小米等產品,產品缺乏創新;二是相較于“中華酷聯”等國產機品牌,定位自視頗高,甚至于顯露出對大陸市場的輕視,而這一失敗的品牌思路無疑讓其正在喪失一定市場占有率和消費者。
代工企業是臺灣制造業發達的象征在此之外,宏碁身上還透露出臺灣科技企業的另一個問題——反應遲緩。
在移動產品大行其道之時,宏碁依然一門心思死磕PC市場,錯過了移動智能終端產品的主要戰場,這無疑是其逐漸喪失大陸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看以鴻海的富士康為代表的臺灣代工企業,或許它更好的詮釋了臺灣代工企業為什么做不好自有品牌這一問題,因為恰恰是代工業做的太好了,以至于對其過度依賴,便不愿意冒險砸錢做品牌了。
可是,勞動力成本上漲、員工觀念變化與政策優惠漸失等,無疑都讓代工企業步履顯得蹣跚,也催促著他們進行轉型調整。
對于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代工企業而言,圍繞在富士康身上的勞資關系、管理問題等都在揭示著這樣的事實:代工企業日薄西山,臺灣企業在大陸管理方式滯后。
代工業繁榮發展的80、90年代,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如果想要贏得利潤必然要對成本進行滴水不漏管控,而這無疑是細膩的臺灣管理者所擅長的事情。
只是,現如今,面對更渴望歸屬感、認同感的員工,面對日漸壯大的80、90后群體,那種滴水不漏、等級森嚴的流水生產與嚴苛管理弊端已昭然若揭。
悲催的是,“富士康們”似乎改進不大,而這成為了外界批評其無良、滯后的強有力證據,也正直接或者間接的導致臺灣企業喪失更多機會。
代工業、科技企業之外,對于康師傅等這些比較早進入大陸市場的企業而言,長年積累的商業信譽最不能被忽視,因為在傳統行業領域,若想發展長久,最忌諱因一時毛頭小利而忽視了產品質量管控,地溝油事件便是對其最好的警示與打擊。
筆者認為,臺灣企業在大陸若想避免喪失更多的機會,一方面要克服傲嬌感,對大陸市場更為重視,避免HTC(宏達電)式輕視;一方面要緊跟移動互聯網等新科技趨勢,重視創新與品牌策略調整,更好的適應大陸市場變化。
管理方面,則要加強對產品質量管控,更要注重對員工的關懷,注重員工的歸屬感,可采取員工住房獎勵、員工素質培養等制度設計,給予其尊重與希望,切勿再重蹈富士康覆轍,否則大陸留給臺灣企業的機會恐怕會越來越少。
下一篇:美的小米攪亂了董明珠的好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馬云與趙薇的江湖情:趙薇成阿里影業二號大股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