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2018年最后的半個月里,百度公布了新一輪的技術體系架構調整,其中ABC智能云事業部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ACG),同時承載人工智能To B業務和云業務。
就在一個多月前,騰訊宣布了架構大調整,新成立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一度成為熱議的焦點,同樣將云計算業務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8年雙11后,阿里也迎來重大架構調整,阿里云升級為阿里云智能,阿里首席技術官張建鋒兼任事業群總裁,云和AI的權重進一步提升。
至此,中國互聯網世界里的三巨頭悉數完成架構調整,云計算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并相繼將企業級AI和云業務劃歸同一事業群。
在云計算的賽道上,BAT或將再次開始面對面的直接較量。
被分食的藍海市場從亞馬遜2006年推出AWS開始算起,云計算的誕生已經有了12個年頭,大大小小的玩家蜂擁而至,卻依舊被定義為藍海市場。
根據貝恩咨詢的預測,2020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3900億美元。
與之對應的兩個數字是:在亞馬遜2018年三季度財報中,歸屬AWS的營收為66.8億美元;2017年中國云服務市場規模為698億元,距離2020年的全球規模仍差著兩個數量級。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前云計算廠商競爭的重點是IaaS市場,同時PaaS和SaaS市場表現出了更為兇猛的增長態勢。
據IDC的數據顯示,2017年PaaS市場規模約為100億美元,在整個云計算產業鏈中的占比為13.6%,卻取得了50.2%的同比增長。
而在SaaS層面上,美國的企業級SaaS已經迎來收獲期,中國市場在混戰后勢必會出現新的機遇。
回到BAT的布局來看,這些C端市場的巨無霸們,儼然想要成為B端市場的領頭羊。
尤其是進入2018年后,自動駕駛、智能城市、工業互聯網的呼聲愈發高漲,BAT的反應罕見地迅速。
僅以智能交通領域為例,百度率先布局,提出“車路協同”的新思路,阿里、騰訊、華為等也緊隨其后,不約而同的在自動駕駛、車聯網等領域打造智能的車,同時在無線通信、傳感探測等方面鋪設智能的路,而所有的數據采集、分析處理、機器學習等都是基于云計算完成的,不斷夯實云計算在產業互聯網里的基礎設施屬性。
就目前來看,BAT無不在云計算業務上投入了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當然不愿意看到云業務僅僅貢獻千分之幾的營收,一方面提升云計算在內部的高度,賦予更多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在產業互聯網頻頻亮劍,爭奪即將爆發的藍海市場,可以說是百度、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們的共同選擇。
AI仍是百度的機會百度架構調整的消息公布時,百度云正在舉辦一場生態合作伙伴大會,有合作伙伴聽到這個消息后直言“百度要成為企業智能化變革的領頭羊”。
這個評價似乎并不讓人意外,巨頭林立的云計算行業里,人工智能正是百度云差異化開辟市場的核心優勢。
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融合是必然的,深度學習要耗費大量的計算資源,例如英偉達為企業開發的人工智能芯片,動輒幾千美元的定價,即便只是幾十人的團隊,每年在購買算力上的花費都不少于幾十萬美元,加上缺少好的算法模型和數據,以及人才儲備上的制約,人工智能長期處于小跑慢行的階段。
云服務的出現讓普惠AI成為可能,諸如百度云等已經開放了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通用文字識別、人臉檢測、語音合成等API接口,開發者只需要申請調用這些接口,就可以在產品中實現人工智能相關的應用,不需要龐大的算力基礎,不需要自主研發算法模型,也不需要龐大的數據儲備來提升識別準確率。
云計算作為推動人工智能的基礎,很容易給外界帶來“AI強即云強”的認知。
而在眾多的云計算巨頭中,百度是為數不多將AI放在C位的玩家,原因似乎也不難理解為何百度一直在強調“ABC戰略”:百度是國內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巨頭,在視覺、語音、語義理解、深度學習等綜合能力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百度云將這些領先的AI能力帶向企業級市場,打造ABC三位一體的服務模式,然后賦能各行各業實現企業智能,不失為一條行得通的路徑。
站在百度云的角度上,云計算進入到AI綜合實力的較量,恰恰是以己所長攻彼之短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想要加速AI和云計算融合的不只有百度一家,阿里云在云棲大會上確定了云計算+IoT+人工智能的新方向,開始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和物聯網來拓展業務邊界;華為云提出了“普惠AI”的概念,并以云服務的形式對外輸出圖像識別、視頻分析、圖像搜索等服務;即便是布局習慣慢半拍的騰訊云,也早在去年就推出了AI即服務的產品……云計算正站在新的拐點上,過去是規模和價格取勝,以計算為中心的云,以后將是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云,百度顯然看到了這個不可或缺的機會。
而本就在AI布局上領先其他玩家一個身位的百度,自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這個機會。
BAT如何分庭抗禮?一個既定的事實,率先搶跑的阿里云在市場份額上處于領先態勢,但如今三大巨頭先后完成架構調整,并不約而同地將云計算提升一個高度,BAT再次同臺競技已成定局。
而對于騰訊和百度而言,仍然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在市場份額不占優的背景下,如何和阿里云分庭抗禮。
在大的產業層面上,BAT仍在持續角力,比如在上海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后,阿里、騰訊、百度相繼扎根上海,簽署了一系列和AI相關的戰略合作,涵蓋交通出行、城市治理、工業智能、智慧生活等環節。
至少在產業互聯網的對抗中,BAT有著各自的優勢,也都搶先拿到了入場券,接下來唱戲的主角恰恰是云計算。
目前來看,百度云和騰訊云都找到了差異化的切入點。
正如前文所說,AI是百度的先天優勢,事實上早在2016年百度云就提出了ABC戰略,并持續在一二三產業落地。
比如百度云與中化農業合作,實現了生產設備的智能調度、預測產品產量與質量,提升種植效率;百度云和寶武集團的合作,在降低誤報率的同時,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實現生產的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三位一體帶來的化學反應正在不斷爆發。
騰訊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整合了騰訊云、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也在積極打造自身的差異化優勢。
比如在騰訊云的智慧零售方案中,除了云計算提供基礎設施,還包括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支付、小程序、騰訊社交廣告、泛娛樂IP和企業微信等等,用ToC市場的優勢反哺To B業務的布局,也并非行不通。
當然,這場比賽的裁判還是大大小小的企業級客戶們。
在RightScale發布的“RightScale 2018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報告中,共有81%的受訪企業采用多云,其中21%采用多個公有云,10%采用多個私有云,而混合云的比例高達51%。
不同于消費級市場,企業級客戶在服務的選擇上更為謹慎,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是一種常態。
就這個角度而言,百度和騰訊不乏和阿里三分天下的可能。
巨頭們的每一次架構調整,都是互聯網進化的積極信號,被“藍海”定義多年的云計算,或許已經走到了爆發的關鍵時間點,接下來的競爭也將愈發不平靜。
下一篇:董明珠攤上事了:證監局出手全因口無遮攔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央授予100人改革先鋒稱號:馬云馬化騰李彥宏等上榜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