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說起馬戲團,大多數人腦海中會呈現這樣的畫面:破舊的大帳篷,瘦弱的動物,花里胡哨的雜耍演員,夜晚他們會表演一些節目,來取悅臺上的觀眾。
近年來隨著動物保護意識的增強,馬戲團面臨著「不人道」的質疑。
起源于古羅馬角斗士斗獸場的馬戲團,它的背后從來都是血腥和殘酷。
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藝術領域消費的選擇越來越多,馬戲團仿佛已經度過了那段「黃金期」。
然而,在這種窘境下,有一個馬戲團卻享譽世界,它的 show 總是充滿魔力,令人期待,如果你親臨現場,你就很容易被專業的表演、極致的舞臺、奇幻主題和情節所震撼,看完整場演出就如同享用了一場高級藝術大餐。
這個馬戲團是太陽馬戲團,創始人叫蓋·拉利伯特。
▲如夢似幻的表演比起企業家,他更是夢想家雖然蓋·拉利伯特已是加拿大億萬富翁,但更多的時候他愿意以藝術家自居,而非企業家。
比起制造財富,他更愿意做一些創造性的事情。
2009 年,50 歲的他作為世界第七名太空游客造訪國際空間站,以他的話來說,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走進了糖果屋的小孩。
采訪中他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我不是科學家,不是醫生,也不是工程師,我是一名藝術家。
我要利用自己的創造力和生活賦予我的能力去完成一名藝術家的使命。
」這并不是某一個時刻產生的想法,而是貫穿他一生的信念。
1959 年,他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爾一個不太富裕的中產家庭。
母親是護士,父親是加拿大鋁業公司的一名公關經理。
▲藝術賦予馬戲生命他在一個自由、獨立、開明的環境中長大,所以身上有幾分「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氣質。
在他還是個少年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父親壁柜里的一架落著灰塵的手風琴,輕輕一彈,能發出美妙的聲音。
于是,他便向父親要了這架琴。
從此開啟了他的藝術之門。
但他的藝術之路并不是在學院里完成,而是在街頭。
街頭藝人是魁北克市(Quebec)的城市名片。
在每年加拿大大大小小的街頭藝人節,他們都會穿著造型奇特的服裝在馬路上各顯神通。
他膽子很大,常在街頭拉手風琴,以此賺點零花錢。
16 歲那年,他做了一個決定:希望將表演藝術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
在大學的時候,他的表演常會在學校引起轟動,這更刺激了他想要完成夢想的決心。
▲魁北克濃厚的街頭藝術氛圍所以,他做了和比爾蓋茨一樣的選擇:退學。
他用街頭表演賺的小費游歷歐洲。
這次經歷讓他大開眼界,他認識了各種街頭雜耍藝人,變戲法的,踩高蹺的,表演吞火的。
這些「江湖」技藝引發了他的好奇,他渴望去學習,去了解。
游歷結束后,他告訴父母自己想要做一個街頭藝人。
這是個大膽而放肆的決定。
在大多數人眼里,街頭藝人可能只是無業游民,而在他眼里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父親當然更希望他在普通人的軌跡上前進,可再也沒有力量能阻止他心底的那團火。
于是,拉利伯特選擇加入了一個高蹺表演藝術團,他真的在魁北克的街頭上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每天不是在戲院門口踩高蹺,就是在街頭藝人節上秀本領。
每一次嘗試都是賭博當時,街頭的表演者其實大多生活落魄,饔飧不濟。
他卻是個有領導意識且有主動意愿的人。
他會吞火表演,也會踩高蹺,拉手風琴,而他身邊也聚集了一群本領各異的雜耍藝人。
他心底有了更大的計劃:既然大家的表演都能給觀眾帶來快樂,那么為何不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場大規模的表演呢?年輕的拉利伯特以一個青年會所為活動中心,組建了一個團隊進行街頭演藝。
他是幸運的。
成立街頭表演團體不久后,加拿大魁北克北部的濱河城鎮組織了一個夏日展會,他們得到了丹尼爾·高特爾的幫助,從此他有了正式的商業伙伴。
1984 年是一個轉折點,當時加拿大政府為了紀念法國冒險家Jacques Cartier發現加拿大 450 周年,特地給文娛項目撥款。
拉利伯特成功說服魁北克政府贊助其表演團體 150 萬美元為加拿大 450 周年慶典獻藝。
▲太陽馬戲團的LOGO至此,馬戲團正式「出道」,取名太陽馬戲團,意為太陽的馬戲團(Circus of the Sun)。
太陽是年輕、活力的象征。
這一年,太陽馬戲團有 73 名員工。
經營馬戲團就如經營一家公司,創業前期仍是困難重重。
「我們遇到了一個大馬戲團初次演出遇到的很多問題。
先是艱難地和政府談判,然后我們演出的第一天帳篷就倒塌了,更困難的是我們怎么能夠招徠觀眾看我們的演出。
」拉利伯特在采訪中表示。
為了保證演出成功,他親力親為,除了要給馬戲團支帳篷、做市場調研、做藝術指導,還要親自上陣與小丑、空中飛人并肩作戰,表演噴火。
▲《邁克爾杰克遜:不朽的傳奇》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當時,他們的馬戲團走的是「新馬戲」路線:焦點都是聚集在人身上。
他們將馬戲藝術和街頭娛樂結合在一起,以超現實的舞臺布置,震撼心靈的音樂,夢幻的燈光,華麗的服飾創造了一場非比尋常的表演。
這種嘗試,其實是一種賭博,若是沒有人買單,那么之后馬戲團的路會異常艱難。
但幸運之神總是眷顧少數能堅守夢想的人,他的大膽嘗試獲得了成功,臺下觀眾的反響熱烈。
太陽馬戲團成為慶典演出中一顆耀眼的新星,被加拿大國民所認識。
此后,太陽馬戲團應邀在加拿大魁北克等十個城市巡回演出,在擁有 800 個座位的帳篷中表演,很快這陣風又吹到了北美。
從此太陽馬戲團也成了代表加拿大的馬戲團。
這僅是一個開始。
1987 年,剛剛成立才三年的太陽馬戲團,爭取到進入洛杉磯藝術節表演的資格。
但藝術節負責人舒馬赫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們,理由是「我們是藝術節,我們不需要馬戲」。
▲馬戲也是造夢藝術拉利伯特并不輕言放棄,他知道這次機會對太陽馬戲團而言有多重要,它能讓馬戲團走向世界,同時也讓觀眾改變對馬戲的偏見,了解馬戲也是一種藝術。
于是,他費盡周折把太陽馬戲團表演的錄像遞到了舒馬赫手中。
終于,錄像引起了舒馬赫的注意。
他特意去現場看太陽馬戲團的演出,他們的劇目《我們再創了馬戲》打動了這位負責人。
他們的作品如他們要展現的:既非馬戲,亦非戲劇,更非舞蹈,而是融合了藝術元素,對馬戲的再創造。
他們能在洛杉磯藝術節表演了!為了確保表演的成功,拉利伯特又一次傾盡所有資產(演出籌備會花光太陽馬戲團之前經營所得的所有利潤)。
▲水中舞者:技藝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那天晚上是一場巨大的賭博,我押在這個賭注上的就是我的一切,如果我們演出失敗了,那么我們會狼狽到連回魁北克的路費都沒有。
」拉利伯特回憶到。
最終,他又成功了,這次演出為太陽馬戲團贏得了超過 150 萬美元的純利潤收入,也讓更多人認可馬戲也是藝術。
這場演出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太陽馬戲團的發展清除了布滿荊棘的障礙,讓他們的表演走向世界。
他是經營者,更是變革者走出國門的太陽馬戲團先后來到歐洲、亞洲、巴黎、日本等地開秀。
12 萬張均價 23 美金的門票一搶而空,1992 年太陽馬戲團更是進駐拉斯維加斯。
自 1984 年初創到 2014 年,已有超過 1.5 億人次觀看過太陽馬戲團的演出,這也讓馬戲團的年收入超過 8 億美元,被稱為歷史上最賺錢的馬戲團。
2004 年,拉利伯特還被《時代》雜志評選為世界 100 位影響力人物之一。
或許當我們談論起馬戲團的成功寥寥幾筆就能說完,但真的當你置身現場時,你就會明白它的成就從何而來。
▲置身現場時你就會體會到魅力從何而來比如太陽馬戲團的表演者在巨大的水碗里表演,表演者在水碗中盡情釋放自己,她表演的這套高難度水中倒立動作,不僅完美展現了她曼妙的身姿,同時又婉轉表達了她內心的情欲。
這種表演既令人吃驚又讓人感動。
而細細回味,太陽馬戲團成功背后有三條重要的原因:❶ 創新:太陽馬戲團從一開始,就扮演一個變革者的角色。
即使成功以后,他依然保持創新的熱情。
對于馬戲行業而言,平均一臺馬戲劇目的生命力只能維持 3-5 年,之后,觀眾就會對這臺劇目失去吸引力。
所以拉利伯特曾宣布,每年將利潤的百分之七十用于第二年的創新產品,為了保證太陽馬戲團每年都能推出至少一部新劇目。
❷ 匠心:如文章開始寫到的,拉利伯特身上始終貫穿著一種藝術家的使命感。
很多時候觀眾可能完全沒意識到有個價值 300 萬元的裝置吊在你的頭頂上,而且是花了兩年才制作出來的,但他卻愿意為創新和細節買單。
❸ 人才:從世界各地拉攏有才華的人,建立人才庫。
他們不僅僅關注舞者、體操運動員,還會注意各種各樣特點鮮明的人,比如說,人才庫中還有「24 個巨人,23 個吹口哨的人,466 個軟體雜技演員,35 個會玩滑板的,1278 個小丑,73 個小個子」等。
▲創新體現在每一個細微之處當然還有更多說不完的,如對細節極致的要求、對觀眾體驗的把握、對表演者潛力的開發、對文化和藝術的深入深究……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
每一份收獲背后都是各種因素綜合而成。
比如,時代、堅持、運氣、智商、機遇……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2015 年,價值十五億美元的太陽馬戲團被收購了。
這并不是輝煌的落幕,而是為了讓它扎根世界,影響世界,讓馬戲永遠成為我們心底觸手可及的夢。
下一篇:從80萬人民幣到市值3300億人民幣,程維是如何改造滴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從小吃野菜吞觀音土,后來方便面上一年就賺500萬,20年后更是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