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共享單車領域最近特別火熱。
就在10月10日,ofo 共享單車宣布獲1.3億美元融資。
此輪融資由Coatue、小米、順為、中信產業基金領投,經緯、元璟資本、滴滴、金沙江等跟投。
僅僅兩周前,ofo 共享單車剛獲滴滴出行數千萬美元戰略投資。
同一領域的摩拜單車前不久也被曝出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
大量資本涌入這一市場的現象,映襯出資本寒冬下,投資方對尋找到“下一個滴滴”的渴求。
ofo 共享單車宣布1.3億美元融資后,雷帝網當天在中關村拜訪了ofo共享單車CEO戴威。
戴威是個90后,今年只有25歲,在創業初期的1年多時間內,ofo共享單車并不被看好。
戴威表示,團隊最初做騎行旅游,拿了100萬天使投資,但到2015年5月錢就花完。
后來團隊又找投資人借100萬,投資人覺得事情不靠譜,但仍然借給團隊100萬。
投資人的理由是,ofo 共享單車第一個100萬失敗了,也許第二個100萬能成功,應該給年輕人一些鍛煉機會。
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所有人都反對戴威團隊做ofo 共享單車項目。
戴威說,當時和周圍的朋友、老師,還有一些看起來比較資深、融過天使輪、A輪的師兄或朋友咨詢,沒有人看好這些事,但ofo 共享單車還是堅持去做。
2015年10月,ofo 共享單車項目想擴展時,還是融不到錢,又從老天使股東那邊借了500萬,團隊背了600萬債務,直到金沙江年初入股后,老的投資人將600萬進行了轉股才消除。
金沙江入股 改變ofo資金緊張命運 對于ofo 共享單車來說,命運的轉折點是金沙江創投的入股,拍板的投資人就是投資了滴滴打車、餓了么等明星項目的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
金沙江創投找到ofo 共享單車也是一次機緣巧合。
2016年1月30日,戴威和團隊已經在準備回家過年,卻接到客服轉過來的一個電話,說是有投資人找過來。
那個時候,戴威甚至都不太敢相信,因為都說資本寒冬,再加上的確已經是冬天,要過年了。
ofo 共享單車團隊甚至一開始都沒有把這當是一回事。
但戴威還是嘗試發了一條短信,第二天就到了金沙江辦公室拜訪,并由朱嘯虎的同事引薦給了朱嘯虎認識,朱嘯虎咨詢了共享單車的市場有多大,很快簽署了投資協議。
這比ofo 共享單車預想的要快,團隊原計劃2016年3月進行融資,沒想到年前就簽署了協議。
那個時候,ofo 共享單車一天已經有1萬多單,覆蓋了5個學校,也已到了融資的時候。
此后,ofo 共享單車發展進入到快車道,又獲真格基金、天使投資人王剛等A輪及A+輪共計融資2500 萬人民幣,不久獲經緯中國領投、金沙江、唯獵資本跟投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
這一次C輪投資中,ofo 共享單車再次獲得滴滴、小米、順為等資本的進一步投資。
順為資本合伙人程天在2016年5月就已經和戴威在接觸,一直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
戴威在順為資本辦公室還與小米科技CEO、順為資本董事長雷軍兩次交流。
作為一位資深自行車愛好者的雷軍也問了一個外界關心的問題,即共享單車項目市場到底能做得有多大。
這幾乎是每一個見ofo 共享單車的投資人都會問到的問題,戴威的回答卻沒有變化:市場前景很廣闊,中國有潛在3億次短途出行的需求。
此前,雷軍辦公室添置了山地硬尾利器—Trek Pro Caliber SL 9.9。
外界還傳聞小米也涉足自行車領域。
對自行車項目感興趣的雷軍并沒猶豫太多,接著小米和順為資本一起進行了投資。
在ofo 共享單車的股東中,金沙江、經緯創投、天使投資人王剛都與滴滴出行關系很密切,這就使得ofo 共享單車很容易在資本層面與滴滴出行產生關聯。
經緯創投合伙人徐傳陞透露,大概是三周前,戴威開始跟滴滴出行CEO程維和總裁柳青深度交流。
此前滴滴也一直在思考,“最后三公里“的交通解決方案,因為專車和出租車實際上是在三公里這個距離以外的出行解決方案。
“滴滴團隊非常認真地思考過,是自己投入呢?還是說去尋找一個新的團隊?滴滴和 ofo 的戴威交流下來,談得非常好,所以兩周內就敲定了投資。
” 徐傳陞透露,滴滴出行認可ofo團隊,ofo 充分在思考如何更好為客戶服務;滴滴也認為不可能把所有事都歸納到自己團隊做,而選擇通過尋找ofo這樣的團隊,形成良好合作和互動。
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則在朋友圈表示,滴滴系、小米系重要股東集體重金加注ofo單車共享平臺!現在的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企業間的單打獨斗,而是整個生態體系的集團軍作戰。
剛北大碩士畢業 就創辦一家準獨角獸企業 對戴威而言,隨著資本的持續進入,他的命運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如今的ofo 共享單車已經是一家準獨角獸企業,戴威也成為這家準獨角獸企業的掌門人。
實際上,戴威2016年7月剛從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畢業。
2016年6月,戴威在一次校園分享活動中表示,當初要做共享單車,跟自己的親身經歷有很大關系。
戴威本科時丟了4輛單車,每次丟完車就很糾結,因為覺得走路很慢,走了一周后又買了一輛車,騎了一段時間就又丟,要不就找不到,反反復復經歷四次。
還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戴威自己自行車在東門的時候,從西門回來了,也騎不了車。
早晨起來下樓,發現昨天沒有騎車回來,也騎不了車。
戴威就想,有沒有可能通過共享的方式解決校園自行車的問題?此后,戴威就做了共享單車的項目,即通過給自行車裝車牌,還有智能鎖,解決隨時隨地有車騎的問題。
戴威創業也跟熱愛自行車運動有關,其加入北大的第一個社團就是自行車協會,進行了自行車的拉鏈,去鳳凰嶺。
此后,戴威進行過若干次長途騎行,超過兩千公里的騎行也有過兩次。
ofo 共享單車火熱,首先發展于校園,慢慢的,隨著大城市的擁堵,開車或打車還沒有走路或騎單車快,單車就變成了“最后三公里”的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徐傳陞認為,全國“最后三公里”的解決方案都是一個非常初級的狀況,沒有系統性的服務商。
而根據 2014 年數據,全中國有 142 個城市人口超過百萬,6 個城市人口超過千萬。
徐傳陞指出,出行需求是高頻、日常需求,ofo 共享單車從融資節奏上應該迅速,這樣能夠快速廣泛布局。
這次融資完成之后,ofo 有非常充裕的資金,可以針對這些大城市去做布局。
戴威表示,拿到1.3億美元融資后,將主要要做3件事: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 ofo 團隊;軟硬件升級,投入更多資金到自行車研發中去;投入更多車輛提供服務,實現高密度投放。
在這家準獨角獸公司的掌門人看來,共享單車之所以能賺錢,是因為自行車使用價值遠大于本身價值。
300塊的自行車,著急時特別急,堵車的時候車不動,走路到不了只能自行車。
這個時候單車一次使用的價值可能就值50塊,ofo 共享單車收的是單車的使用價值,成本是買車的價值,所以ofo 共享單車能賺到錢,毛利比較高。
ofo 共享單車團隊有300人,在中關村一個商住兩用寫字樓里,由于團隊快速擴張,辦公環境顯得有些擁擠,5個聯合創始人依然緊密團結在一起。
這有點像滴滴出行早期的時候。
2014年1月,雷帝網曾經在中關村e世界采訪過滴滴出行CEO程維,當初程維還只有很小的辦公室,整個團隊只有80人,只有一層樓辦公。
但就是那個時候,滴滴出行獲得總金額高達1億美元的融資,其中,中信產業基金領投6000萬美元,騰訊跟投3000萬美元,其他部分機構也參與投資。
滴滴出行的命運從此改變。
如今,ofo 共享單車也擁有了滴滴出行當初的一副好牌,關鍵是看能走多遠。
對此,戴威說,未來最怕犯的錯是在人的層面,團隊驕傲,不為用戶考慮,失去了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初心。
下一篇:陜西新首富創業史:16歲做過小商販35年積累75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他24歲就賺100萬,創辦產品令馬化騰高度緊張,如今涉足投資悶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