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11月底,劉宣早從北京回漢,除了看望讀高三的兒子,還要到萬達時尚廣場的足間舞家居拖鞋加盟店內做回訪。
店里已經擺上了今冬的新產品,毛茸茸的拖鞋和長靴,粉紅、粉黃、花紋不一,不少時尚女孩在店里進進出出。
如今,劉宣早已擁有380多家拖鞋加盟店,遍布全國,一年的銷售額高達2000萬。
劉宣早說,按慣例,公司每年都要對加盟店回訪一次。
盡管離鄉多年,劉宣早的普通話里依然夾雜著仙桃鄉音。
在家鄉,劉宣早一直是個很能折騰的人,1979年高中畢業后,在家種過地、做過鑄造工,后來在河南當了4年偵察兵。
復員后他當過磨床工、賣過武昌魚、種過蘑菇,諸般嘗試,皆因經營不善草草收場。
1993年的廣交會改變了劉宣早的命運。
他和時尚家居拖鞋一見鐘情,隨后開起拖鞋專賣店。
如今,他的時尚家居拖鞋店已遍布全國。
因為其新穎的經營模式、高檔的產品,連央視都對他做過專訪。
劉宣早不甘心留在農村過一輩子窮日子。
1992年初,他到武漢辦事,電線桿上發現的一條小豆腐塊的消息,讓他眼前一亮。
紙塊上寫著種植食用菌,短短幾個月就能變成萬元戶,他趕緊與對方取得了聯系。
當時學習食用菌技術加上創業投資,需要5000多塊錢,劉宣早沒有,只得四處找親戚朋友借。
起初規模小,租了七八間房,約300平米,不到半年,就小賺了一筆錢。
于是,一激動之下,劉宣早將生產規模擴大一倍,可技術和管理卻跟不上,最后,食用菌全部被污染,算下來,還虧了一萬多塊。
“生意虧了,再借錢就很難。
”劉宣早說,他只得帶著妻子和兒子到廣州打工,不過,他內心一直相信,只要繼續尋找,總會找到致富的門道,一定能成功。
1993年春,生意失敗的劉宣早成了廣州一家小鞋廠的員工,每天在流水線上站10多個小時,月工資僅300元,全家糊口都成問題。
4月,第73屆廣交會在廣州召開,劉宣早抽空就到展會上溜達。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家賣居家拖鞋的展位吸引了他的目光,拖鞋五顏六色、款式各異,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鞋架上,煞是好看,穿上腳更是柔軟舒適。
“那樣的拖鞋在市場上根本看不到。
”劉宣早回憶道。
一打聽,原來那家拖鞋廠家只做外貿出口,不做內銷。
劉宣早想,國內這么多消費者,如果能開一家居家拖鞋專賣店,肯定能賺錢。
沒有錢、沒有設備、沒有廠房、沒有技術,只有一個初步的想法,這對當時一窮二白的劉宣早來說,有點癡人說夢。
果然,劉宣早去找了好幾家拖鞋外貿廠家,均被拒絕。
對方稱,國內消費水平不高,不看好。
“新品拿不到,幫你們銷售庫存的產品總行吧。
”于是,他又跟這幾家工廠談購買庫存拖鞋。
幾番協商后,劉宣早終于拿到600雙家居拖鞋。
劉宣早舉家借債,終于在廣州市區租了一間鋪面,取名愛家拖鞋店。
五顏六色的拖鞋擺在店內,十分吸引人,35元一雙,賣得很火爆,一個月下來,除去門面租金,凈賺1.1萬元。
廠家看到確實有銷路,終于不再拒絕劉宣早,不過,所提供的產品仍以庫存為主。
自創拖地拖鞋打開市場 做拖鞋不容易,賣拖鞋更難。
劉宣早認為價格高不是問題,最怕款式和顏色陳舊,難以調動顧客的購買欲望。
于是,這個只有高中文化的農村漢子,開始追起潮流。
他還買了不少時尚雜志,照葫蘆畫瓢開始自己設計起拖鞋來。
有一天,劉宣早還真發明了一雙新式拖鞋。
那時,劉宣早晚上回家還要帶兩歲的兒子。
可兒子隨處撒尿,讓累了一天的劉宣早實在不想再彎著腰拖地。
于是,他想了個懶辦法,直接將布條扔到地板上,用腳踩著擦地。
“就這樣擦啊擦,突然有一天就想到一個點子:如果拖鞋能直接擦地,應該是個不錯的創意。
”
下一篇:兩年風雨創業 我把18000元改寫為90萬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窮書生的發家路:從5000元到200萬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