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近幾年來,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
國內已經大致出現支付(例如支付寶)、融資(例如人人貸)和理財(例如余額寶)三種互聯網金融模式。
近期,百度與華夏基金合作的百發基金更是令市場高度矚目。
一是預期收益率高(年化8%),二是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三是作為產品發行者的百度具有很高的市場號召力,以至于首期10億人民幣產品,在發行當天很快就銷售告罄,甚至還引發了網絡癱瘓。
誠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全球大勢所趨,也必將在中國獲得蓬勃的發展。
然而,正如當年的IT革命引發了.COM泡沫,當年的證券化革命引發了次貸危機一樣,如果在一個新生的金融創新發展初期,不充分重視該行業發展蘊藏的潛在風險,并采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治理,造成市場主體一窩蜂而上,以至于形成了互聯網金融泡沫,那么這最終將阻礙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將主要從互聯網理財與互聯網融資的角度出發,分析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的潛在風險。
首先,筆者將剖析互聯網金融產品所面臨的與傳統金融產品類似的風險;其次,筆者將梳理互聯網金融產品獨有的風險。
與傳統的金融產品相比,互聯網金融產品也面臨如下幾個重要風險:第一是信用違約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率。
例如,阿里巴巴的余額寶當前的收益率低于5%,且余額寶的性質是貨幣市場基金。
但百度百發的預期收益率高達8%,這就不由得讓我們想問,百發最終投資的基礎資產是什么?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國內制造業存在普遍產能過剩、國內服務業開放不足、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逐漸顯現的背景下,如何實現8%的高收益?除了給企業做過橋貸款、以及給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融資平臺融資外,還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資渠道?第二是期限錯配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資產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滾動,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
當然,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因此金融機構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而其中的關鍵是錯配的程度。
聯想到百度百發給出的承諾是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這無疑最大程度地加劇了流動性風險。
既要允許隨時贖回,還能給出8%的預期收益率,這當然令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歡欣鼓舞,但也會令富有經驗的投資者疑慮重重。
第三是最后貸款人風險。
如前所述,盡管商業銀行也面臨期限錯配風險、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貸款人支持。
當然,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價的,例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20%的法定存款準備金、自有資本充足率必須高于8%、必須滿足監管機構關于風險撥備與流動性比率的要求等。
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因此運營成本較低,但如果缺乏最后貸款人保護,那么一旦互聯網金融產品違約,最終誰來買單?互聯網金融企業有能力構筑強大的自主性風險防御體系嗎?除上述傳統風險外,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面臨一系列獨特風險,以下筆者將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來依次梳理這些風險:其一是法律風險。
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處于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狀態。
這導致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游走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區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碰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
例如,前段時間湖北省的天力貸在運行半年后被擠兌、停止運轉后,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而立案的。
由于缺乏門檻與標準,導致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魚龍混雜,從業者心態浮躁、一擁而上,一旦形成互聯網金融泡沫,并出現較大幅度違約的格局,就很容易導致中國政府過早收緊對互聯網金融的控制,從而抑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業應避免重蹈當年信托業、證券業發展初期的亂象。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進行貨幣信貸調控的難度。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面臨一系列挑戰。
例如,虛擬貨幣(例如Q幣)是否應該計入M1?再如,由于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受法定存款準備金體系的約束,這實際上導致了貨幣乘數的放大。
又如,如何來看待傳統貨幣與虛擬貨幣之間的互動與轉化?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信貸政策的效果。
例如,如果房地產開發商傳統融資渠道被收緊,那么很可能會考慮到通過互聯網金融來融資。
事實上,最近一年來中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大發展,其宏觀背景就與中國政府收緊了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控,導致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開發商等市場主體不得不尋找新的融資來源有關。
其三是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的風險。
首先,由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并將之用于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此舉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準確地衡量被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這里面是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與系統性偏差?其四是信息不對稱與信息透明度問題。
如前所述,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處于監管缺失的狀態。
那么,誰來驗證最終借款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有無獨立第三方能夠對此進行風險管控?如何防范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監守自盜行為?畢竟,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互聯網P2P類公司中,有專業的風險控制團隊的僅占兩成左右。
其五是技術風險。
與傳統商業銀行有著獨立性很強的通信網絡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處于開放式的網絡通信系統中,TCP/IP協議自身的安全性面臨較大非議,而當前的密鑰管理與加密技術也不完善,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體系很容易遭受計算機病毒以及網絡黑客的攻擊。
目前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賬戶被盜風險較大,阻礙了不少人參與互聯網金融,這其中絕非沒有專業的金融或IT人士。
因此,互聯網企業必須對自身的交易系統、數據系統等進行持續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這無疑會加大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行成本,削弱其相對于傳統金融行業的成本優勢。
綜上所述,既然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起步階段就面臨如此之多的風險,那么是否就應該以此為由放慢甚至扼殺這一寶貴的金融創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有關各方應該在充分考慮潛在風險的基礎上,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穩步、可持續發展。
筆者提出的相關建議包括:第一,應充分加強行業自律。
用行業準入來替代政府審批,通過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助于規范行業的發展,并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
目前的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以及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等,都是有益的嘗試;第二,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向投資者提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且這一風險顯著高于投資類似的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第三,應該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從更高層次上來防范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第四,監管機構應該構建靈活的、富有針對性與彈性的監管體系,既要彌補監管缺位,又要避免過度監管。
下一篇:2014年中國網站運營發展趨勢報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阿里雙11交易額5小時49分突破100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