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大概在五年前,我接觸了“社交圖譜”的概念,通過互聯網我盡可能的打理我所有的社交關系,有條不紊,看上去非常誘人,期間N多的社交產品依托這個概念迅速崛起,讓我們的社交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而“社交圖譜”也主要是由一些主流的社交網絡產生,例如Facebook或者LinkedIn,用戶們互相向自己認識的人們發送邀請來構建和維持他們的社會關系。
一堆毫無組織的網頁鏈接組成了互聯網的開端,“社交圖譜”則把所有人都“捆綁”在了網絡的中心。
如今五年過去了,社交圖譜依然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傳誦和研究,毫無疑問,這極大地影響了互聯網產品的設計,當我購物的時候我買了商品A,系統會提示我購買商品A的人都在關注商品F,我使用社交產品的時候系統會提示我“因為你的好友C的關系,你可能對H感興趣”…在社交反復強調的強關系、弱關系和臨時關系中,人們更關注強關系和弱關系(強關系指你關注或加入的好友都是認識的人,基本上你只與熟悉的人在網絡中產生互動;弱關系則指通過一些共同愛好建立關系的陌生人)。
在我們日常的社交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強弱關系交替作用的“社交圖譜”,比如說起強關系的典型代表,國外有Facebook,國內有百度說吧、人人,而弱關系的典型“代言人”當屬新浪微博和豆瓣了。
這是一張龐大的關系網,我們作為這張關系網上的一個點,不管你愿不愿意,“網”都會將你和各種各樣的人關聯在一起。
這一切都非常符合國人的“人脈”觀念,不過我們在享受這些的同時,肯定還間歇性地冒出另一個念頭,套用老電影《Matrix》中Neo的一句臺詞就是:“我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是的,很多社交推薦看起來很是美好,可與此同時內心卻總覺得那么冷冰冰,也許程序認為你感興趣,可這個“感興趣”不僅取決于你,還取決于對方。
所謂的感興趣只是程序、算法甚至數據挖掘下的單項定論,并沒有根據用戶的品性進行個性化的專向或雙向的篩選。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各種復雜的感受:同學畢業各奔東西,朋友成家各忙生活,相親戀愛也紛紛來襲。
圈子大小與時間的流失也“蛻變”成了反比狀態,與陌生人交友聊天反而成了當下最熱門的社交方式,而“越長大越孤單”則變身成為陌生人之間的交友宣言。
在如此糾結的社交趨勢之下,我們做出了開發Cihi的決定,希望將眾多用戶的社交訴求通過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并幫助用戶找到和自己具有共同訴求的人,實現通過訴求實現社交。
或許這種訴求匹配理念已經不再新穎,因為我們在現在的SNS產品甚至是早期的聊天室中都能看到這種理念的影子,可是一旦賦予其即時性和自主性,所謂的“老一套”就會變得非常有趣。
試想一下通過我們的幫助,你可以迅速的找到一個和你具有共同訴求的人,總好過你在其他社交平臺上去苦苦搜尋,這也就是Cihi的價值觀。
只要將這一產品理念很好的傳播開來,甚至有可能比很多基于“興趣關系”的社交產品還有趣。
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也曾強調在信息傳播中臨時關系比強關系更具優勢,相比強關系這種信息同質化的情感連結,臨時關系的社會關系網絡更為廣泛,能夠跨越不同社會群體,因此有可能接觸到更為異質性、關鍵性的信息。
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些相關因素,所以在我個人看來,從臨時關系入手逐漸進化為強關系更為重要,因為用戶的社交訴求可以劃分為長期性的和階段性的,對于長期性的社交訴求在社交產品上可選擇的很多,但在階段性的、甚至是即興的社交訴求上,也就是被大多數社交產品忽視的臨時關系上,Cihi無疑是最出色的一個社交產品。
在“約炮神器”陌陌、“交友紅人”微信等社交產品此起彼伏的今天,我選擇了PC端的IM發展路線,這貌似看上去可能有些“生不逢時”的感慨,但我覺得并非如此,甚至覺得是恰到好處。
360安全衛士周鴻祎表示過360不會出IM產品,但雷軍卻很樂意。
我們走PC端的IM發展路線,是因為我們專注的方向不同,Cihi更注重于從陌生人領域發掘用戶的朋友,當用戶使用QQ和MSN等軟件時習慣性的隱身和拒絕陌生人的聊天請求時,我們則通過訴求匹配等諸多模式來幫助用戶積極的擴大自己在未知陌生領域的社交圈,讓用戶在線即可找到與之共享暢快聊天的陌生人。
或者可以換句話說,IM社交產品又有好戲要上演了,至于能否成為這個行業的主角,那就要看誰在創新中站得更穩了!
下一篇:移動互聯網的危與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國通信業10年紀事:最善變的市場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