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大約在150年前,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提出了所有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環境的自然選擇,一步步進化和發展過來的。
“環境選擇”可以應用在任何發展的事物中去解讀而從中找到答案,即便是關系復雜的中國社會,即便是在這個社會中的互聯網世界。
你肯定聽過馬云年輕時候的故事,那個其貌不揚卻意氣風發的英語老師,最后帶領中國網民進入了今天的電子商務時代;你也肯定聽過李彥宏的故事,年少成名留學海外的技術達人,最后成就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當然也少不了馬化騰的故事,專注的天文愛好者,一個差點賣掉的公司最后變成了如今國內影響網民生活最深的企業之一;一個英語教師出身,一個是技術達人,一個是差點在早期賣掉了自己的公司,最終演變成了現在主導中國互聯網方向的三大企業:阿里巴巴,百度,騰訊。
但在感嘆他們創業經商的魄力和能力之余,你是否會想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是他們?為什么不是別人。
疑惑之余,我們先看一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并于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
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
此事被中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6年1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干網建成并正式開通,全國范圍的公用計算機互聯網絡開始提供服務。
至此,中國進入了初級觸網時代。
97年,網易創立。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主辦的人民網進入國際互聯網絡,這是中國開通的第一家中央重點新聞宣傳網站.2月,瀛海威全國大網開通,3個月內在北京、上海、廣州、福州、深圳、西安、沈陽、哈爾濱8個城市開通,成為中國最早、也是最大的民營ISP、ICP。
1998年3月6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并自頒布之日起施行。
同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成立信息產業部,主管全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通信業和軟件業,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服務信息化。
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干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
二期工程將使八個大區間的主干帶寬擴充至155M,并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至此,中國互聯網的政府政策和硬件規劃,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98年,騰訊成立,新浪成立,搜狐成立。
中國互聯網門戶網站四大金剛全部成立,中國的互聯網門戶網站進入高速發展的繁榮時期。
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中國共有上網計算機74.7萬臺,上網用戶數210萬,CN下注冊的域名18396個,WWW站點約5300個,國際出口帶寬143M256K。
1999年1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衛星主干網全線開通,并用高速衛星信道連到了全國40多個城市。
1999年7月12日,第一個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概念網絡公司股——中華網在納斯達克首發上市。
1999年9月6日,中國國際電子商務應用博覽會在北京舉行隨著網絡市場的擴張、政策的引導、和中華網上市的刺激,中國的互聯網迎來了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春天。
99年9月,馬云創立阿里,同年年底,李彥宏回國創建百度。
至此,現存的國內幾大主要互聯網企業創建完畢。
從上述的敘述中你可以看出,97~99是中國互聯網生長蓬勃的三年,而98年最甚。
那么,我們來看看,98年時這些大佬都是多大年紀:馬云,34歲;李彥宏,32歲;馬化騰,27歲,王志東,31歲;丁磊,27歲;張朝陽,34歲。
其中門戶網站的創業門檻相對較低,這只要體現在技術,用戶接受度,產品模式成熟度上,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四大門戶成為上述中的首批成立者。
其創始的人年紀也相對年輕,而其中年紀較大的張朝陽(創立搜狐時34歲),是因為搜狐并不是其創立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而是其成功創立的“愛特信公司”旗下的產品,而后更名為搜狐公司。
而另外兩個年紀較大的馬云(創建阿里時35),李彥宏(創建百度時31)。
首先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在當時是相對“新”的領域,所以要等達到一定的“網絡環境”之后才能進行,而馬云又是個“技術盲”,所以也就需要更多一點時間來消化他對于互聯網的理解和執行。
上述的企業中,對比當年互聯網界發生的事記你可以看出,上述企業的成立都是緊跟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和政策制度的,一旦OK,立馬跟進,沒有留太多的等待和觀望時間給自己。
27~34歲是創業和拓展一個新領域的最佳時期嗎?如果年紀再小一點,二十出頭,能力還不及,涉世未深,難以駕馭創業之事。
如果年紀再大一些,已近不惑,多半家室已成,斗志已衰,廉頗老矣。
當然,我說的是大多數,并且是彼時。
為什么是他們?因為除了他們的自己優越能力和好的機遇外,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出在了一個合適的年代,也只有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出生,才會更有機會成為今天的互聯網大佬。
這個道理在其他領域也一樣,國內的主流房產大亨的出生年代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因為一定是在某個階段發生了什么刺激這個領域發展和開拓的事情,而那群人又正值一個合適的年紀,所以成就他們的今天。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為最近讀了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寫的《異類》,讀到一半時有所觸動,研究了一下中國互聯網的幾個大佬,發現這個規律有些意思,便與大家分享了,當然規律是有的,但不能說是絕對。
上述談論的也只是主流或者部分,不能完全契合地解讀整個互聯網界,還望大家能有所知曉。
若是大家有興趣,之后可以再聊聊其他領域的這種“命運選擇”的現象。
下一篇:農夫山泉丹江口騙局:水源實為江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阿里萬億交易額背后的欺騙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