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20日下午,《中國企業家》雜志社未來之星俱樂部舉辦首次移動課堂——《從0到1》讀書分享會。
前萬科集團副總裁毛大慶分享了他對這本書的思考,并在辭職后首次公開談及辭職原因。
毛大慶說,辭職“就是想出來呼吸呼吸新鮮空氣”。
因為自己已經干了22年的房地產,實在想出來看看房地產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
沒想到自己的行動點燃了關于創新的話題,他說“實際上不是我在創業,是這個時代在創業、在創新,只不過我可能踩在電門上就變成這樣了。
”之后的分享中,毛大慶講述了對未來創新的思考:到2030年前后,我國會進入7億人對7億人撫養的比例,讓人擔憂的是那時整個國家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否會遇到嚴重的瓶頸。
而在1994年到2011年,15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年輕人口和創造力人口最高峰的時代,大家都放過了一個非常寶貴的歷史機遇。
“從0到1”對于拯救中國未來得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中國再不打破1到N的思想觀念,只是簡單的復制,跟在別人后面跑,我們不在一切發生之前就研究結局的心態,就判斷我們今天的現狀,實際上未來是非常危險的。
以下是毛大慶分享實錄: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完,但是這個序看完了,這個序寫得非常好。
我附和余晨的一個觀點,我兩次到硅谷去學習和走訪,有一次住了一個月,這里面有很多很刺激的故事,其中一個讓我感覺很深的就是做第一還是做唯一的問題。
這個話題我在硅谷數次聽到那邊的企業老師跟我談到,競爭的時候,你是要保持第一,保持領跑,當第一的心態還是當唯一的心態。
因為萬科當了好多年的第一,所以我真的感覺到了領跑的壓力,領跑的人老有一種回頭要看后面的人離我有多遠,老是想第二個人在什么位置。
其實我是想這種競爭里面,當第二的人最舒服,第二的人最有希望。
所以,怎么樣能夠創造一個“從0到1”的基因,我想可能是今天中國社會非常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對這本書里面另外一句話也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當科技強烈改變這個世界的時候,你要成功,首先要干的一件事情是在一切發生之前截至,然后你去創造獨特的方式,讓技術,讓未來不僅僅是與眾不同。
這幾句話,我在看這書的時候,恰恰是我做出選擇的時候。
我想今天大家也是在我這個事件之后,第一次跟這么多素不相識的朋友出來公開的談我為什么會做這樣的選擇。
大家說我這個事鬧得很大,其實我就是想出來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因為我干了22年的房地產,我實在想出來看看房地產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就是這么簡單。
但是事情搞得好大,點燃了好多關于創新的話題。
實際上不是我在創業,是這個時代在創業、在創新,只不過我可能踩在電門上就變成這樣了。
這個問題的背后,我今天談三個事情,第一個談我從2012年到2014年初做的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這個研究受種種要求的原因,現在還不能發布這個研究報告,200多頁的研究報告。
這個報告做完之后,我基本上就是在一切沒有發生之前研究了結局。
我當時在想,我可能必須得革命我自己,但是我覺得中國這個社會,已經到了不改變就沒有出路的地步。
為什么這么講呢?透露幾個數字,當時我們7個博士組成了一個小組,受某機關的委托,我們去研究中國未來20年到50年間,中國的人口結構的變化。
這話題也都知道,國家老齡化,年輕人越來越少等等,但是當我們來自于7個領域的博士,在一個非政府要求狀況下,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玩的探討,我們做了大概一共有74個數學模型來模擬,來描摹,我們50年之內,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人口結構會變成什么樣子,把這個東西全部畫在一張圖,這個結果好可怕。
第一個,我是拿我自己當坐標系的,是1966年到1975年中國第一次大型人口高峰的產物,我們這幾年中國一共出生了3.2億人口。
1966年到1974年,大概可以延續到1975年計劃生育開始,一共出生了3.2億人口。
這個數字標志著很多東西的到來,2022年到2033年這段區間內,這3個多億的人將集體的退出工作崗位。
一個國家3個多億的人一下子變成老人,今天看著還在創業創新,再過10年就變成老頭了。
到我變成老頭的時候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呢?15年左右的時間,大概馬路上、社交場所里面、坐飛機、飯館里面,三個人里面有一個60多歲的,四個人里面有一個65歲的。
簡單的勾劃一下,飛機上沒有空姐,很多都是空老頭空老太太。
第二到了2030年的時候,我們是1:1撫養的國家。
這里面除了4.4億的60歲以上的人口,還有2.4億左右的被撫養人口,有7900萬的殘疾人和將近不到2個億的兒童。
按照14億人口基數很難再增長的話,我們撫養7億人,撫養比1:1的國家在地球上大概有46個國家,但是其中45個國家都不足掛齒,因為都是兩千、三千萬的國家,跟我們沒有什么好比。
惟有一個過億的國家和我們相比,就是日本。
日本在1992年撫養比將近1:1,現在這是一個1.2億人口的國家,大概是五千多萬對五千多萬的撫養。
說到這我們在研究,日本有20多年的放緩,但是不要忘記一件事情,1991年、1992年的時候,日本GDP的拉動力,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占比在62%。
大家聽明白了嗎?老齡化的時候,日本經濟拉動增速62%來自科技轉化。
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我們90年代初所有人家買電器,沒有人跟日本電氣沒有關系。
我們在80年代中期的時候,我記得那時候我母親是最早的一批1978年國家排出去的訪問學者。
她們那時候回國以后北京有一個出國人員服務中心,這幫人很受人羨慕,因為出國一年以上可以發三張票,買三個大件,買個冰箱、洗衣機和買一個電視,我經常給他們去,那基本上還都是日本的東西。
這是我們研究的第一個結果,就是在人口衰退的時候,創造能力、創新能力,一個國家在1:1撫養比到來的時候,國家的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業能力大幅度衰減。
我們再看中國,也就是2030年前后,這個國家進入一個嚴重的7億人對7億人撫養的時候,我們非常擔憂的是這個國家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會遇到嚴重的瓶頸。
因為在這樣一個時代下,就業團隊會進一步衰減,年輕人會更加害怕去從事有風險的東西。
所以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二,日本在90年代初進入衰退的時候,62%的拉動力來自于1975年到1990年,這15年里面,日本的年輕人,25歲到40歲人口處在峰值的時候,我現在回憶我們這一代人,我們這一代人1994年,我們當時是25歲,1994年到2010年,到2011年,這15年,我們是25歲到40歲的這15年。
這15年是中國歷史上年輕人口、創造人口最多的時代。
按照國際的人口學研究標準,人的創新和發明能力,基本上所有的發明,80%都在25歲到40歲人口里面。
我們換句話說,如果在1994年到2011年間,啟動國家創新計劃,也就是說今天的李克強的講話,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如果都啟動的話,可能今天的中國沒有問題。
但是問題是我們在這15年里面恰恰處在對GDP的訴求無與倫比的時代。
所以我們這些人大量都跑到房地產里面去了。
但是這15年里面,實際上我們對創業和創新,我們對“從0到1”其實是一個消費的時代,因為我們太過追求GDP的增長,太過追求消耗和壟斷這樣的狀態和行業和企業。
這就是剛才余晨講的,第一階段的那些企業的產生,永遠只會研究我產業的競爭,我要弄死你,我在1到N的過程中成長。
我們放過了一個非常寶貴的歷史機遇,就是1994年到2011年,這15年里面,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年輕人口和創造力人口最高峰的時代,結果很多人用來干了一些消耗資源和不產生未來的事業。
后來我們又研究,領導問我說7:7,我們現在很關注養人的那個7,到時候我已經屬于被養的了,好多你們在座的都是養我們的那個7里面的人,大概60%是要養我們的哪些人。
我們在分析哪些人很重要,因為我們老了以后哪些人很重要,中國的未來要靠哪些人。
那些是什么人呢?我們分析了以后更可怕,我們7個人背對背的每個人說一個,我們這7個博士有搞醫學的、有搞產業的、有搞能源的、有搞法律的有搞教育的,每個人觀點不一樣,每個人拿一張紙寫一個數,說你認為那7億人的有效率是多少?把這個牌放在桌上,我們每個人拿了一張紙出來,可悲的狀態是其中有一個人拿的那個有效率寫的只有30%,最低的那個。
我還比較高是屬于60%的,最高的人是65%。
寫30%的這個人特別有意思,你們猜猜這個人是什么領域?這個博士說我認為這7億人只有30%是有用的。
這就沒有希望了?因為如果只有30%是有用的,代表著2個多億人要養活12億人,這個國家還怎么可能存在?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問題我是非常恐慌的。
我就問這個人,我說為什么只有30%?他說你看這7億人里面,這7億人現在已經存在了,好多已經生出來了,在哪呢?大山里面,老少邊窮,留守兒童,他受的那個教育可能撫養你毛大慶嗎?你再多干幾年吧,把他一塊撫養。
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全部的現實。
我言歸正傳,“從0到1”對于拯救中國未來得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書實際上闡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中國再不打破1到N的思想觀念,我只是簡單的復制,跟在別人后面跑,我們再不在一切發生之前就研究結局的心態,就判斷我們今天的現狀,實際上未來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我今天做這個選擇非常簡單,在沒有發生之前研究結局的態度,不是房地產就沒有未來,你們說可能毛大慶已經說完結局了,這個行業還是遠大的,不是這個結局,是玩法。
我這兩天離開我的崗位出來一個禮拜,我覺得比我過去五年吸收的知識還要多。
我突然間發現社會上有這么多存量資產沒有人用,有這么多房子沒人干事,這么多房子蓋了不產生價值,那么多人想創業找不到地,還有這么多錢想投到有未來得企業和人身上,找不到方向。
我研究了半天就想干一件事,做一個平臺,把閑置資產、把錢,把想創業的人全部擱在一起,上資源最大化的發揮作用。
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中國如果再不能夠在未來十年發現能夠持續推動社會進步跟推動經濟增長的,以科技因素為主的新興產業,其實要房地產救這個社會是救不下去的。
所以今天你們大家來探討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說這本書的內容,說的恰恰是余晨說的,我們怎么樣去重塑或者找回一個未來可以復制的“從0到1”的基因,沒有這樣的態度和基因,這個國家是沒有希望的。
我恰恰希望在做一些這樣的事情,幫助這個事情再快速的找到這個基因的存在,就要做那個唯一的事情,而不要再做天天只想當第一,怕被超過的事情。
中國需要找幾個世界唯一的因素,來支付我們未來存在的、需要的費用。
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下一篇:斷崖式下跌:BBS滅亡還是重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全面解讀中關村創業者的掙扎求生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