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當“疫苗”話題肆虐的時候,老人們的晚年生活也早已被安排好了。
7月初,遼寧省政府發布了《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其中明確規定,將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有效挖掘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
而具體的措施是: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培訓,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創業,鼓勵專業技術領域人才延長工作年限。
放眼全國,這是“鼓勵老年人創業”的新概念首次亮相,被戲稱為“令廣大早已搭橋支架的老心臟受到了沖擊”。
但顯然,不只是遼寧省在動這個腦筋。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原黨組成員、副主任、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閻青春向媒體表示,在發達國家,老年人創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在大力鼓勵老年人再就業或創業……言下之意,“老人創業”在中國也可以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
趁著周末,我們來正經地聊聊,老年人創業是否可行?在創投圈,曾有“不投60后”的鄙視鏈,一旦“老人創業潮”來臨,投資人又是否愿意投老人? 支持老人創業背后的無奈: 老齡化社會來臨,養老保險基金不堪重負 說起來,“支持老人自主創業”或多或少帶著一絲無奈,背后是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
到底有多嚴峻?這里有一組數據:2018年6月遼寧省老齡辦發布的《遼寧省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遼寧省戶籍總人口為4232.57萬人,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958.74萬人,占總人口的22.65%。
根據預測,2042年將會是遼寧省60歲以上人口的峰值年,將達到1505.8萬,占總人口的38.96%。
與此同時,遼寧省的出生率還特別低。
2016年和2017年遼寧省的出生率分別為6.60‰和6.49‰,而這兩年全國的出生率分別為12.95‰和12.43‰。
可見,遼寧省的出生率僅為全國的一半左右。
從2014開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就開始下滑,去年已經跌入谷底,只有-0.44‰。
一般認為,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達到7%,就是老齡化社會,14%以上叫老齡社會,一旦達到 21%,則是超老齡社會。
顯然,如果再不出臺措施,等到20年后,遼寧省將成為一個超老齡社會。
由于勞動年齡人口越來越少,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遼寧省的養老保險基金不堪重負,出現當期收不抵支的情況。
在此背景下,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創業,無疑被視為一個創新的“出路”。
正如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原黨組成員、副主任、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閻青春所言,“老年人創業和年輕人相比肯定不是等同的概念,但確實有他自身的優勢,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創業會采取更加穩妥、實際的辦法,創業選擇等也會更實在”。
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博士馮文猛也認為:“老年人里有一些高知,有充分的技能和資本,這些人可以保持健康狀態,進行創業。
讓有條件的人在更好的環境下把他的能量發揮出來。
” 需要指出的是,遼寧只是一個縮影,老齡化的問題是全國性,因此支持甚至鼓勵老年人創業的風潮有可能會在全國鋪開。
創業九死一生,老年創業者怎么辦? 經歷過創業的人都知道,創業是最具風險的就業方式,沒有之一。
創業九死一生,基本上就是萬人坑。
那么問題來了:老人創業,可行么? 事實上,“鼓勵老年人創業”并非中國首創。
日本經濟產業省下屬的中小企業廳發布的《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從1979年到2012年,日本的創業者平均年齡越來越大,老年人占比越來越高,到2012年時60歲以上的創業者已經占據了32.4%。
簡單地說,日本創業人群約1/3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
對于這個現象,旅日作家徐靜波有他的解讀。
他認為,日本老年人創業有經濟基礎,從平均水平看,在60歲退休時,積蓄加一次性退休金有折合人民幣100萬元左右。
日本人習慣于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對老人來說,創業是一種生活狀態的延續。
有資金來源,有行動意愿,這才是日本老人創業的根本支撐。
反觀中國,老年人創業的第一道坎就是資金關。
未富先老的中國社會,有多少老人能拿出足夠的資金去創業?有哪家銀行或者VC/PE愿意投錢給退休老人創業?沒有足額積蓄,沒有貸款來源,老人只能拿出“棺材本”創業,一旦失敗,會造成更為嚴重的社會救濟危機。
其實老人創業在日本也是一個爭議性的話題,不少人持負面看法。
日本財經類刊物《東洋經濟》的一位作者曾揶揄稱,“老年人建立的公司很少是成長型公司”。
換句話說,那些少量出來創業的老年人,也不過是為了維持生計或找些晚年樂趣,做些餐飲或旅館的營生。
而韓國的情況與日本有類似之處。
在老齡化問題的壓力之下,韓國的老年人創業現象也很普遍,而且帶來了失敗率高、同質化嚴重等一系列問題。
媒體人丁陽曾撰文分析,不少韓國老人的選擇是,五十多歲退休后就直接轉戰創業,然而通常情況下,沒有經過任何的訓練,會導致創業失敗率過高。
韓國老年人的典型創業方式是開餐館,然而目前韓國的餐飲產業已呈飽和狀態,每1000人就有11家餐廳,比美國高出18倍……這些創業失敗后的人也很難回到傳統的工作,轉而成為低收入人口,乃至于韓國財政部長都表示,中年轉業是傷害韓國經濟的重要問題之一。
創投圈年齡歧視:我不投60后 在中國,談及老年人創業,褚時健無疑是一個成功典型:他74歲那一年與妻子承包山林種橙,花了十年時間讓“褚橙”紅遍大江南北,已被奉為傳奇故事。
但褚時健是不可復制的個例。
中國創投圈一直存在著一條年齡鄙視鏈,而“不投老年人”,似乎是一些投資機構不可明言的做法,理由是從成功概率上說,投青年派有更多勝算。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朱嘯虎“不投60后”事件。
2017年12月,60后創業者、聯友電訊董事長王學宗在朋友圈披露,稱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朱嘯虎鄙視60后創業者,并稱歧視年齡的行為“這是病、得治”。
事情經過是這樣:在參加一個飯局的時候,王學宗向眾人在講述自己的云通訊項目,剛開口講了一分鐘,朱嘯虎就不耐煩的打斷他,并且當著眾人的面說:我不投資60后,我投資80后和90后。
然后,滿桌80后創始人都放肆地大笑,只有70后沒笑。
一句“我不投60后”,一度引爆了創投圈。
一些VC并不否認創投圈的年齡歧視——投資就是賭博,不投60后的投資邏輯,沒毛病。
60后創業者到今天少則50歲以上了,甚至奔60了,創業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敢押注。
知名科技博主梁斌也感慨,自己曾遭遇過投資人的年齡歧視,“他得知我是70后,委婉地表示了現在它們一般只投80后,90后。
還說剛剛投了一個00后,場面一片歡笑,而我在一旁很尷尬。
我也能理解,畢竟年歲不饒人,經歷上,思維上太容易受限,難有突破。
你看現在火起來的投資人,基本沒有70后的。
投資人是天使也是魔鬼,同時資本也是客觀和理性的。
尊重這個時代吧,老同志們要努力,無論是創業者,還是廠職工們,為了家庭,為了年輕時幼稚的夢想,fight。
” 客觀上看,中國VC們對年紀大的創業者沒有偏見,也很敬佩這樣的創業精神,不過從趨勢上來說,VC們更偏愛年紀小的創始人,因為他們所在的行業更具爆發性。
當然,創業充滿艱辛,VC們更希望老年人能夠在家“安享晚年”。
下一篇:以色列駐華公使:希望看到更多中國人去創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遼寧省政府發紅頭文件 支持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們自 主創業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