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2017 年進行不到一個月,我就看到了一篇堪稱年度大作的文章,來自某創業媒體的《 記者親歷:采訪2000名創業者 這11類創業者情商讓人捉急》。
之所以稱之為年度大作,是因為我預計在一年之內,我都不會看到來自如此媒體的如此神奇的內容了。
奇文共賞,大家一定要點開看。
一 該媒體采訪 2000 余名創業者,遭遇無數「奇葩」,忍無可忍,跳將起來大喊:今次必須要教你們如何接受采訪了!然而,這教學的水平,我實在不敢恭維。
比如開篇第一個問題就驚掉了我的下巴。
問題一:創始人在采訪時,對事件發生的時間記憶不清晰。
這位記者老師表示,有時不得不依賴其他報道,甚至創始人自己的朋友圈,才能追溯一個事件的時間點,比如公司何時成立。
這不禁令我對記者的工作方式產生極大懷疑:這位記者,你是不是以為,只要創始人斬釘截鐵地確認了清晰的時間,這個時間就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了?你為什么不去多踅摸幾個來源,為什么不問問團隊其他核心成員,具體到公司成立這種事情,眼睜睜面對多達一年的誤差,為什么不自己上工商系統確認一下?在醫鬧關系中,你莫非只采訪患者家屬;在婆媳矛盾中,你是否只聽婆婆的?連最基本的采訪原則都忘了,還好意思責備創始人忘了時間節點?采訪是你的本職工作,記住時間節點是創始人的本職工作么?這種「對創始人要求太多」的現象,于此文中比比皆是。
這位記者老師一邊指責創始人「不說感受」,一邊又不允許創始人「興奮點低」;一邊說「講故事的能力」是「重中之重」,一邊又認為創業者口中的「未來」是「枯燥空洞」的。
Excuse me? 難道俺們創投圈流行的「講故事」是不該包括未來的?我這幾年投資經歷大概是假的。
至于又要人說感受,又要人客觀公正地看待自我,孔子若是接受采訪,大概會甩出一句:「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記者同志不如直接說:「麻煩你講點兒你覺得好,我覺得好,讀者也覺得好的事情唄?」哎,馬兒馬兒跑,馬兒馬兒不吃草。
我如果真的厲害,憑什么不能吹自己呢?記者如果覺得采訪對象在自吹自擂,大可面帶微笑地聽取和記錄,然后寫出嘲諷的文章,供世人銘記。
直接按住采訪對象的嘴,說「你不要講下去了,我怕」,我都有點兒分不清這是對創業者太壞,還是對創業者太好了。
二 一些創業媒體,因為自己從事的工作,可能產生了奇怪的聯想。
大概有人真的以為創業是個非常神圣的使命,創業者也全都有圣人般的情懷,以至于他們面對記者應該表現得如馬云在達沃斯論壇面對索爾金般談笑風生,甚至隱隱透露出一種長者的風范。
老天爺,一個創業者如果口活這么厲害,為什么不自己去做媒體?記者同志對創業者寄予的厚望,頗有一種「彼可取而代之」的既視感。
創業從來不要求完人。
喬布斯剛愎自用,馬斯克心胸狹隘,Robin 不擇手段,Pony 靦腆木訥等評價,每每向我們展示了強人的側面。
各種意義上,成就一項事業,從來不需要創始人情智雙高天賦滿點,不然合伙人是干嘛用的,不然員工是干嘛用的?而記者老師可能不太懂這件事情,不然也不會義正辭嚴地指責創業者「不記得業務數據」「不關心場景細節」。
白手起家從 0 到 1 的雞湯故事看多了吧?讓管技術的去關心數據,讓管業務的去關心場景,這簡直是大錯特錯的事情了——我每天見 3 個投資人 4 個應聘者 5 位政府官員打 6 個小時電話忙得七上八下干到晚上九點,居然還要我騰出腦子去記根本不需要我記的東西,記者同志,你行你上啊?誠然,能對業務數據和場景細節侃侃而談的創業者值得敬佩——雖然不知道這些細節他們是不是接受采訪前臨時溫習或即興創造的,但值得敬佩絕不意味著值得學習,值得學習也絕不意味著沒學就要接受指責。
專人專用是良好的企業管理作風,老實說,接受采訪時該說什么,公司發展到一定水平后,都是專業公關該操心的事兒,創始人何必上趕著呢。
福爾摩斯說,不管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月亮轉,對他的工作都沒有影響。
比起閑得蛋疼提升自己講故事背數據的能力,創業者不如多融點兒資或者早點兒賺錢,直接請一位好公關。
三 這篇文中的一點甚至令我啞然失笑:記者老師表示,某位創業者因為路途遙遠,拒絕走出公司與記者見面,于是計劃中的采訪不歡而散。
無論何時,能多一厘米接近采訪對象的工作生活,都能增加一分采訪結果的生動與真實。
我自己從事媒體工作時,恨不得跑到采訪對象家里,恨不得住在采訪對象公司,恨不得和他吃飯、與他睡覺,生怕疏漏了一點細節。
作為創業媒體,這點就更不該怠慢。
創業者吹自己公司百人團隊,你一進公司發現就 20 個人,是否就多個疑點?創業者說拿到了 2 億融資,假如辦公室漏風漏雨,員工窮得跟倆月沒洗澡似的,你敢信?你們媒體啊,還是要學習一下投資人盡調的態度,不要把咖啡館里的故事全都當真——呃,順便,各位創業者,約你在咖啡館見面的記者,大部分都是傻逼;如果還要你結賬,那就純是大傻逼了。
如果只是工作方式有問題,我還不至于用此等粗鄙之語來形容。
更嚴重的問題是,該媒體對此問題的描述居然是「不尊重記者」。
一些創始人的確存在不尊重記者的現象,比如接受采訪時不專心、胡亂要求改稿等,都確實是值得批判的。
但對于「在哪見面」「粉絲多少」的問題,怎么想也是記者應該配合創業者才是——創業很忙的,不比你們這些跑得比誰都快的媒體閑漢。
一個媒體流量不高,我憑什么接受采訪,媒體給我錢么?一個采訪要我開車出門橫穿城區,耽誤我倆仨小時,而我本來可以去面個試、或者寫一百行代碼的,這破采訪有什么價值?在要求創業者尊敬你之前,你尊敬創業者了沒?你有沒有考慮到他的繁忙與疲勞,就要求他對你百般呵護?你沒有真心期待他的生意變好、創業成功,沒有由此而不好意思耽誤他一分一秒,居然要求他尊敬你?他不抽你就不錯了。
你算哪根兒蔥啊。
四 說到底,雖然彼此之間理論上不存在商業關系,創業媒體的商業模式是啥樣,錢從哪兒來,天下人也并不瞎。
創業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更像是乙方與甲方——沒錯,那個要求甲方尊重的乙方,那個教育甲方的乙方,說你呢。
創業媒體腆著臉教育創業者,頗有一種廣告公司對客戶百般誘導的觀感,而廣告公司只會在兩種情況下誘導客戶——為了讓自己省事兒,或者為了讓對方多花錢。
這篇奇文也是一樣的。
讓創業者自己拎清楚所有問題,無非是記者可以少問幾個人,少記幾段話。
讓創業者跑出來見面還好意思說「找個折中的地點」,無非是自己省時間省車錢。
都是出于這么猥瑣的目的,就不要教育得這么義正辭嚴了好吧?更何況,專業的廣告公司根本就不干這種忽悠客戶的事兒。
乙方之于甲方,雖然并非絕對服從,也絕無騎到甲方頭上的道理。
這不僅是從業者應該遵守的規矩,更是敬業者引以為豪的素養。
至于創業媒體教育創業者,規矩在哪兒,自豪又在哪兒呢?你們的規矩就是「創業者應該尊重記者」,你們的自豪就是「我采訪你是給你臉」么?這種高姿態,究竟做給誰看?背后的金主出錢,就希望你們這么干事兒么?聽句勸,這篇洋洋灑灑的教育,趕緊刪稿。
不然,留下黑歷史事兒小,商業模式崩塌可就事兒大了。
畢竟,創業者就算能給你尊重,也不能幫你發工資。
想賺錢,想生存,記者同志們,那是該靠自己的。
下一篇:為專心路演,創業者讓病危父親“千萬別給自己打電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7年,創業者與資本的機會在哪個領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