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文/王新喜科學家是應該潛心學問,還是應該出來創業,這是一個歷久恒新的話題。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似乎讓科學家躁動的靈魂再次燃起創 業的激情與火焰。
自去年,曾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的張亞勤宣布加盟百度擔任公司總裁之后,目前又有微軟研究院建院元老李世鵬加 盟某智能硬件公司擔任首任CTO(首席技術官),再一次引發業界的追問。
張亞勤早在23歲就獲得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1989)。
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多驕子,據悉同樣畢 業于該校的另一位硅谷的技術大牛美國SugarCRM前高級研發總監周然也加入某創業公司,擔任公司CTO。
早前的谷歌中國四大創始人之一的郭去疾也是中 科大少年班的一員,早在2007年就創辦蘭亭集勢,目前勢頭也不錯。
對于當前的科學家創業潮,在清華科技園總裁梅萌看來不應該。
他表示科學家不能創業,也不應該創業。
在他看來,科學家是認 識世界的,企業家是改造世界的;科研需要靜,創業需要動。
兩者思維模式不一樣,既當科學家又當企業者的人少之又少。
對此柳傳志早前也曾發表類似的觀點,比 如科研思路與公司運營極為不同,比如有些科學家由于在管理上并不擅長,于是外聘人員管理公司,自己做CTO。
科學家對公司事務依舊巨細皆顧,多頭管理讓企 業陷入混亂。
文化機制與創業氛圍、投資環境不同:國內與硅谷創業者走向了不同方向無論是梅萌還是柳傳志的觀點事實上也不無道理。
無論如何,科學家創業,確實有其局限性。
比如缺少商業方面的知識與歷練,長期呆在科研機構,書生意氣也缺乏人情世故的歷練,而習慣性的硬碰硬會給企業帶來管理上的難題,需要補的短板太多。
但筆者依然要說,在當前的環境與創業氛圍下,科學家創業值得鼓勵。
回過頭來看看目前市場上移動互聯網的創業現狀則可知一 二。
目前萬眾創業的背后,則是大量O2O創業的倒閉潮,比如餐飲類的飯是鋼外賣網、好這口等;家政服務類的家裝360、身邊家政等。
從目前來看,1元洗 車、1元剪發等各種優惠也已伴隨著大量初創公司的倒閉而銷聲匿跡。
全國最大的O2O洗車服務平臺E洗車此前曝出傳聞瀕臨倒閉,估值10億的印象筆記面臨倒 閉。
今年上半年活躍的天使投資機構數量有248個,但投資項目不到1000個。
敢于試錯,敢于折騰、敢于營銷與忽悠從來不是創業成功的理由,在這背后,更 多的則是創業者技術的缺失與產品的平庸,既無革命性的產品,也無革命性的商業模式,巨頭極易切入并復制,而唯一需要的就是砸錢,這些公司面臨的問題在于, 其業務的基本面無法吸引公開市場投資者。
有國外的觀察家指出,中國已經有了阿里巴巴、微博、微信、小米等等,接下來要做什么?這不容易想。
從之前由F50舉辦的 第六季創投峰會上(Season6 Summit),我們看到硅谷的新的創業公司研究的領域是:新芯片與生物模擬、人工智能與服務機器人、納米技術、新材 料與新能源、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與新社交。
而中國的互聯網、科技領域創業公司則多數扎堆O2O。
硅谷在投資未來,中國則是更多將線下傳統生意搬到線上。
這本身有著文化機制與創業氛圍以及創業投資環境的影響。
在硅谷,創業公司已經形成了流水線的作業。
有業界人士曾針對硅谷 與國內的情況進行對比發現:“硅谷的模式是首先有創意或核心技術后,接下里的步驟是:成立公司,找投資人,再找律師,完善知識產權,申請專利,再找“工程 師”團隊。
而所謂的工程師團隊則掌握著現今科技,具備相當強的將技術與創意轉化為產品的能力,這是中國缺失的。
“另外,硅谷與國內的投資人群體基因的差異導致推動創業公司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硅谷的投資人往往是高科技企業出身,國內多 則是財務背景出身,國外看創始人的技術背景與團隊,國內投資人多看財務報表,導致兩種不同的創業驅動走向,即國內是將賺快錢為先,國外創業者不僅考慮盈 利,也考慮著如何顛覆一個產業,無論是特斯拉、SpaceX、Uber、Airbnb致力于虛擬現實移動社交公司VRLab以及把增強現實體驗帶到商用領 域的服務機器人公司TRC等盡皆如此。
硅谷出現成功的創業公司甚至顛覆性科技公司的概率明顯高于國內,追根朔源,還是在于國內多數創業者甚至創業氛圍上對 科研與技術沒有敬畏之心。
科學家的基因可彌合當前創業者重營銷輕技術的短板 建立巨頭難以復制的門檻所以,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創業項目在于以營銷來引起投資方的注意,并融資圈錢找尋下一個接盤俠為目的,整個創投環境變得 異常浮躁。
對于目前投資人來說,找到有價值的項目變得更加重要。
所以,目前恰恰需要一些有技術有商業思維的穩重型科學家投身創業潮來打破這樣一種浮躁的創 業氛圍。
相對來說,中國的科學企業家要補的短板也很多,比如相對美國,他們很少能從政府甚至原來的科研機構獲得額外的扶植,他們 也必須從頭打拼。
另外,他們大多理工出身,行政審批、會計和融資、知識產權、團隊管理、商業化戰略、營銷技巧等等都需要自己學習。
另外,柳傳志曾指出,科 學家創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慣用技術優勢思路,遇到市場關難以突破時,往往把自己的技術想得至高無上,卻認識不到市場、銷售甚至團隊的重要性,常常捧著金飯碗 卻敲不開市場的大門。
這需要科學家在創業路上對自身商業上短板進行補足,把產品與市場需求對接,完善自身對商業的理解能力以及將創意轉化為產品的能力。
但他們的基因恰恰可以彌合當前創業者重營銷輕技術的基因短板。
筆者此前指出,資本目前正在復盤解決此前沖動投資的遺留問 題,風險投資公司決定是否投資一家公司,以及預判一家新興創業公司的價值,其中關鍵的一點在于,該公司是否帶來一項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技術與產品,并且具 有很高的門檻,而且該公司夠靈活快速,以便使得巨頭難以跟進復制模仿。
科學家投身創業潮,從技術到產品,最后到商品,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跨越鴻溝,技術的量產到最終產品的成型,需要考量其中的 商業化路徑與成本核算,但歸根接底,技術的應用本身是第一道門檻,前面提到,硅谷工程師團隊具備相當強的將技術與創意轉化為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某種程 度上而言,恰恰是巨頭無法輕易復制與打破的門檻。
應對科學家創業給予寬容:讓創業者成為真正的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所以,整個創投圈甚至整個社會應該對科學家創業給予寬容,鼓勵學術界與工業界進行對接,因為環境可以影響人,比如在硅谷 的搖籃--斯坦福大學這樣的環境中,一個計算機系或者電子工程系的博士生不想創業可能自己都不好意思,而在這種環境下,創業失敗也沒什么可自卑的。
甚至斯 坦福大學曾經為創業者提供了便利的創業條件,鼓勵教授與學生利用職務之便創業,甚至也有專門的辦公室幫助創業者與斯坦福專門有來往的企業家與投資者建立聯 系,尋找投資,比如斯坦福大學還有比較聞名的風險投資論壇——斯坦福企業家之角,用來讓教授對接著名的風險投資家與企業領袖。
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當年創辦 谷歌時當時也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就是通過這種渠道拿到了第一筆投資創辦了谷歌。
學術界代表了思想自由和獨立,工業界則為科研成果的落地產業提供了發展方向和高工資,對于愿意走出去做企業家的科學家來 說,可以打破傳統的學術道路的僵局,升職結構沒有那么僵硬,也沒有許多層級的行政限制,同時避免了學術機構和大公司人浮于事的狀態。
借用哈佛醫學院和布萊 根婦女醫院的研究者和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喬納森.索恩夫婦的一句話:”年輕的研究生和博士后是理想的企業家。
他們沒有什么可以失去,因此不怕風險,但這個群 體近乎是無限的知識產權的來源。
因此,研究生和博士后是理想的企業家。
“另外,相對而言,科學家有其穩重的一面,不輕浮不易被商業環境與市場推著走,雖然說這會導致其喪失一些機會,但恰恰如 此,也會走出產品同質化的困局。
科學家創業成功也有不少先列,包括柳傳志,李開復,以及創辦大連醫諾生物有限公司的吳文忠,在納米技術領域,諾貝爾獎獲得 者阿蘭·J·黑格爾教授與哈佛大學查爾斯·利伯教授,這兩大教授人均至少開辦了5家公司。
硅谷Aromyx公司的CEO Chris Hanson也是學 院派出身,曾參與創建了IBM的認知計算實驗室,針對政府資助人腦反向數字化工程和模擬神經元突觸體系,世界首創的3D生物血管打印機由四川藍光英諾生物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藍光發展采用的是一種“科學家+企業”或者說是“技術+資本”的發展模式。
在他們的努力下,有效推動了科技成果產業化。
工業界的項目與創投圈的商業氛圍可以為科學家將科研成果加速孵化落地,并鍛煉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從學院 派出來的創業者也需要深入了解知識產權法,接觸風險資本,需要潛心學習管理和戰略咨詢方面的學問,對公司和行業具備一定的分析與前瞻戰略眼光與能力,這些 企業家進階的必備能力也是科學家需要進階學習的方向。
在國外,人們走出學術界,起步、引導、吸引一些風險投資,得到一些基金資助,并利用這個機會成功。
在國內則有另一重意 義,以實打實的技術先行的姿態來引領產業氛圍與環境的變化,重塑創投圈的價值觀。
而對于投資人來說,所謂有價值的項目,必然需要從創業者到團隊整體上的靠 譜以及有著信用與技術與科技背書,這是價值甄選與產業創新有效前提,這在某種程度上,更有利于投資人退出獲取合理的回報。
創新的基礎應該來源于實驗室和實 業的不斷碰撞與磨合,科學家投身創業界,可以讓其進一步看清產業發展的方向并找到新的機會,縫合產業界與學術界的脫節,讓創業者真正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 者。
下一篇:蔡文勝:未來創業的三個方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創業者注意:這6招能讓你避免與合伙人的糾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