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90后創業者劉靖康,是典型的技術型人才,大學便開始身兼多職,折騰各種創業項目。
2014年開始死磕VR全景相機,經歷近一年的“磨難”,他讓自家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月營收2000多萬。
Insta360創始人劉靖康連續創業者說起創業這件事,劉靖康算是熟手。
時間拉回大學時代,在讀大二時,劉靖康就自主研發了一個視頻內動態植入廣告技術——xAd。
還曾單槍匹馬只身一人拿著這項技術去香港參加路演,盤算著靠它拿投資組建自己的團隊,但結果并沒有如愿以償。
后來劉靖康把這項技術賣給了一家廣告公司,并擔任這個公司的技術總監。
而從那之后,他又加入了兩個創業項目——“超級課程表”和“大學助手”。
中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劉靖康在這三個公司同時兼著職,就這樣一邊讀書一邊“創業”。
身兼多職的過程中,劉靖康親歷了這些項目的快速成長、失敗、團隊散伙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劉靖康正式創業前的一次很好的實踐機會。
2013年9月份,劉靖康想到一個新點子,從超級課程表里退了出來,自己組建了團隊,推出了一款圍繞院校名師講座的“名校直播”App,針對清華、交大、南大等八所名校進行了約300期的視頻直播。
同年年底,劉靖康又帶著自己的視頻直播團隊參加了人人網舉辦的校園開發者大賽,產品路演后,也曾收到一些基金的青睞,但當時并沒有接受。
時間又過了半年,到2014年中旬,一次機緣巧合,在南京大學一位學姐的引薦下,劉靖康結識了創業邦CEO南立新,當時南立新在接觸劉靖康后便給了他極高的評價,“一位非常優秀的創業者。
”南立新回憶稱,“恰逢當時創業邦在做自己的星際營導師輔導計劃,就把IDG推薦給劉靖康做導師。
”與此同時,劉靖康的團隊拿到了創業邦和IDG天使輪投資。
拿到投資后不久,劉靖康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產品方向不對,正苦于轉型方向的問題時,湊巧的是,一次對谷歌Carboard不經意地把玩,以及在網上看到AirPano團隊(俄羅斯攝影愛好者和專家組成)在澳洲上空拍攝的360度全景視屏,劉靖康當即被這種拍攝手法所震撼。
于是迅速轉型,2014年9月,剛畢業不久,劉靖康便將視頻直播業務轉移到360度VR全景相機,成立Insta360,此后便全身心投入到這場“戰場中”。
做局VR全景相機Insta360合伙人陳金堯同樣是個創客達人,高二時就開始倒賣各種MP3、MP4,基本每次都一售而空。
雖是小打小鬧,但也算是其創業之路的一個開端。
對于創業這件事,陳金堯不放過任何機會。
在南京理工大學的4年里,他掘得創業的兩桶金。
第一桶金,大一,陳金堯開始嘗試各種創業。
起初他從兼職旅游公司的學生代理開始,兩年后便獨立擁有一家旅游公司及一支70人的校園兼職團隊。
后來還參與創辦“媽媽付”快餐,在媽媽付升級線上業務時,陳金堯開始接觸到了互聯網。
第二桶金,2012年7月,陳金堯與華電ideal團隊共同創建“開吃吧”訂餐網站,當時汽車之家CEO秦致給了他百萬級天使投資。
2014年剛畢業不久陳金堯又參與到劉靖康的Insta360項目,與另一位合伙人陳永強三人開始涉足VR全景相機領域。
陳金堯對劉靖康的評價是,這是一個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極強,且非常勤奮執著的創業者,而且無形中在影響著其他人,與他共事的人成長都非常快。
原來讀大學時,劉靖康就自學寫過一個可供蘋果、安卓校園手機用戶進行二手物品交易的軟件。
另外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網上記者電話采訪周鴻祎,興趣使然,劉靖康把一串按鍵音錄下來,利用一款聲音軟件把頻率顯示出來,成功破譯了周鴻祎的手機號碼,并電話問候了周鴻祎。
這件事過后,周鴻祎發微博承認自己手機號被破譯,接著引來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拋出橄欖枝,希望劉靖康加入創新工場,并在上海面談了劉靖康。
但對劉靖康而言,可能還是創業來的更加“性感”。
盡管軟件出身的他對硬件產品沒有那么了解。
短短幾個月,他挑起了產品和技術的大梁。
起初,因Insta360本部在南京,因缺少便捷的供應鏈,加之缺乏硬件方面的人才,研發過程舉步維艱。
為解決供應鏈和人才資源,Insta360移址至深圳。
令劉靖康更為苦惱的是,基于種種原因,其首款相機并未得到量產。
即便后來團隊轉向研發的新品,又因代工廠缺乏全景相機制作經驗,工藝、工序并沒有標準化,導致新品上線日期也一拖再拖。
直到2015年12月,Insta360才把產品定型,推出企業級VR全景相機4k beta,但讓劉靖康意料之外的是這批產品竟出現鏡頭松動問題,在產品剛發售不久,就被劉靖康主動召回了。
后來劉靖康總結,事故原因出于產品膠黏劑,相機發熱后膠體變軟,導致相機內部松動。
隨后,劉靖康帶著公司開始放慢發展的腳步,與供應鏈廠商共同制定產品制作統一的工藝、工序等,公司才慢慢走向正軌。
這前前后后便折騰了近一年。
開始突圍剛開始踏進創業這條路時,劉靖康對于事業的成功與否時常秉持無所謂的態度,先前還經常說到,創業前一無所有,創業失敗了也一無所有,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得到鍛煉和成長,大不了從頭再來。
“但現在真的不一樣了,因為已經捆綁了200多名員工(基本是一群90后員工),和一幫投資人以及一堆供應商。
沒法停下來,硬著頭皮也要往前走。
”劉靖康解釋。
在經歷近一年的各種“磨難”后,Insta360這兩年的發展沒讓劉靖康失望。
可以說接下來順風順水。
2016年4月,Insta360獲得迅雷領投的B輪數億元融資,短短4個月后又獲蘇寧投資集團戰略投資。
而讓Insta360一舉成名的是其企業級全景相機4K beta,其在2016兩會期間,作為神秘設備360度無死角記錄發布會現場細節的事,得到很多主流媒體關注,此后4K beta便經常游走在各大主流媒體的會議場地。
2016年7月,針對消費級市場,Insta360又推出VR全景相機Nano,插入iPhone充電口,即可使用手機拍出360度全景視頻。
不久后,Nano便成為Facebook官方主推的360°VR全景相機,這也是Facebook首次推薦的唯一中國智造硬件產品。
除此之外,Twitter官方也推了Insta360。
2017 CES Insta360還獲創新大獎。
消費級產品Nano的市場在蘋果用戶端試水成功后,劉靖康便開始布局安卓市場,適時推出適配安卓手機的全景相機Air,并與谷歌合作,將全景相機用于谷歌街景拍攝。
2017年5月,劉靖康帶領團隊又推出專業級相機Insta360 Pro,機內即可實現實時拼接,主要場景用于演唱會、體育比賽、室內活動和直播等。
Insta360 Pro剛發出來就和虎牙直播達成了戰略合作。
梳理Insta360這兩年的快速發展,不難發現劉靖康在供應商和市場選擇上做出了極為準確決定。
當年公司從南京遷至深圳,至少在產品研發節奏上有了極大的保證,另一方面,因為與供應商同屬一個城市,對于在工藝、工序有特殊要求的早期產品而言,也是極其利好的條件。
偶然的一次機會,2016年1月,Insta360在參加美國CES時,當場便收到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訂單,并且產品在海外市場賣的甚好,銷量遠超國內市場。
此后,Insta360參加了不少國際大展會,例如每年的CES、日本電子高新科技展(CEATEC)、德國的CeBIT、IFA等。
不出劉靖康所料,Insta360通過這些展會獲得了不少海外市場的優質代理商,產品遠銷包括美國、瑞士、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和地區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非常受消費者青睞,如此一來致使公司75%的收入來源于海外市場。
后來劉靖康總結,Insta360產品的市場在海外相比于國內更加ready些,海外客戶對產品價格敏感度也低于國內市場。
此外零售渠道也比國內更加豐富且成熟的多,也是產品在海外大賣的一大原因。
也會擔驚受怕分析這兩年VR相關產業的發展可以看出,2016年上半年,資本對VR發展給予厚望,大量VR公司快速涌入;下半年,資本進入寒冬,VR開始轉冷。
資本驟冷后,二級市場對VR概念不再追捧,VR也迅速從過熱趨向于過冷。
2017年以來,媒體和資本對VR產業關注度驟然下降。
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對Insta360的發展并沒有帶來負面的影響。
反而,產品在經過近一年全球市場的突圍,Insta360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大概占到20幾的樣子,全球出貨量第二。
公司目前每月營收2000多萬,劉靖康說下月就能實現差不多3000萬的營收額。
過去一年內公司總共收入一億三千多萬。
可喜的是,Insta360除了推新品外,劉靖康入選了2017福布斯30歲以下亞洲杰出人物榜,而同時陳金堯則入選2017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同為91年出生的兩個人,今年才26歲。
劉靖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入選福布斯雖讓他很意外,但并沒有使他竊喜。
“這種階段性的榮譽,代表不了什么。
”“你看,公司旁邊的大樓10萬一平米,買不起。
”而實則讓劉靖康擔憂的是,作為一家初創型公司如何在今后立足于世界琳瑯滿目的品牌中,而不是被他們淹沒。
盡管公司一切運轉正常,發展也如劉靖康預期,但如今行業競爭異常激烈。
最初做VR全景相機時,三星、LG、谷歌等大企業同樣入局,今年更是有米家推出消費級全景相機,Facebook也發布了Surround 360 X24/X6專業級全景相機。
面對大企業快速迭代的產品,劉靖康不由得開始焦慮。
做硬件產品不同于其它領域,公司需要時刻注意產品、市場、銷售、支持、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
劉靖康內心深怕這其中任何環節出現錯誤,尤其是產品。
“像三星這樣的巨頭,一款產品出問題,公司有能力支撐起問題產品的召回,而這種情況對于創業型公司,基本上會賠死。
所以做硬件公司,我特別沒有安全感。
”慶幸的是,Insta360的供應商給了劉靖康很大的鼓勵,“像我們這種小規模的公司,他們閉著眼睛都知道一年能銷售多少,但他們還是接了我們的單,并在研發上投入資金、人員幫助我們做一些特殊要求的零件,價格、起訂量方面都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
”另一邊,劉靖康要求公司每個月必須有凈利潤,他的盤算是拿出一大部分利潤投入到市場層面,在市場尚處于教育階段讓產品和服務盡早落地,讓品牌盡快立足于世界。
“這樣我們的銷售渠道也會比較分散,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
”劉靖康說做硬件是一個永遠的挑戰,沒有終點。
在硬件領域不存在做好一個產品就能安穩過好幾年的情況,“一般來說硬件產品能領先8個月左右就非常了不起了。
”“所以,在巨頭面前,對我們而言‘快’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最擔心的是,我們在合適的時間做了合適的事,但未來市場起來后只有大公司在局里玩,而沒我們什么事了。
”劉靖康分析認為。
下一篇:作為創業者,經常有人要來找你“聊一聊”,你該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拋開「手藝」談創業,你在說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