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編者按:本文系創業邦專欄作者出海問答原創作品,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耳朵經濟”“音頻消費”是這幾年創投圈探討頻繁的名詞,由于疫情的爆發,客觀上給內容產業和線上娛樂產業一個利好環境,在2020年,音頻是否會迎來一個小風口?音頻出海的創業機會在哪里?Part 1. 定義音頻經濟01如何定義“音頻經濟”?成熟市場,以美國為例,現在有聲內容生態主要分三大類玩家:第一類:大平臺服務商,例如Spotify、Apple的Podcasts、喜馬拉雅等;第二類:版權音頻內容供應商CP,即某一特定類型的內容生產商,比如有聲書里的懶人聽書和書悅,小宇宙等;第三類:內容制作及生產服務的環節,喜劇類的“郭德綱相聲”,小眾的音頻“反潮流俱樂部”等,也包括剪輯、輸出的一些工作室。
另外,我們目前在音頻領域能觀察到許多其他細分賽道的創業,除了上述的平臺、音頻內容等主要大類之外,音頻社交、功能音頻工具、音頻科技、音頻硬件也逐漸嶄露頭角。
(本文主要討論除音樂之外的音頻經濟)02音頻的演進和成熟互聯網出現之后,在視頻領域,優酷是一個UGC開始的平臺。
2010年前后,愛奇藝、騰訊視頻 PGC 導向的平臺出現,許多做網劇的公司越做越好,向著更高的質量去演進。
等到移動互聯網出來后,又出現了短視頻(抖音),一下子沉到了另外一個市場的極端。
YouTube 剛開始時,更多的是 PGC 導向,然后開始做自制劇。
迪士尼去年開始推出了它的一個流媒體平臺,而且在疫情期間它的數據是非常好的。
迪士尼主打的是“家庭”,所以在細分市場成長迅猛。
而播客和有聲書領域有類似的歷史:從 UGC 到 PGC,從單一品類到更多品類、細分品類的趨勢也是存在的。
中國視頻市場及音頻市場用戶數量再看美國市場, 2005年蘋果的 iPod開始出現,2014年慢慢有了一個起飛。
因為高質量內容的出現,加之美國智能手機的保有量滲透率非常高,所以引爆了市場。
音頻市場從引爆到現在成熟,它的成熟度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很多大公司(像 Spotify、Apple)加入了競爭第二:有很多傳統的,善于制作內容的大媒體(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也加入第三:投資機構或大的消費類公司也加入了市場上出現了并購事件、投資事件和廣告商。
并且它們形成了一個閉環。
在內容方面,音頻內容也在不斷演進,在制作方式上面來說,僅播客已經演變出了閑聊類,訪談類,紀錄片類等多種不同細分品類。
一些視頻巨頭類似 HBO 等也開始涉足。
總的來說中國音頻播客和有聲書內容生態處于早期階段,在下沉和出海存在著廣大的機會。
03音頻的演進和成熟音頻發展有哪些“促動因子”?音頻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載體在科技方面的進步,整體可歸類為以下四個促進作用:第一:從今年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大概美國有27%的人,也就將近7600萬的美國人是擁有一個智能揚聲器的。
比如說像Amazon的Alexa,也一直是占據總榜Top 100的一個角色。
現在播客增長很快,也歸功于這種揚聲器speaker的增長。
第二:主要是Airpods。
美國的年輕人基本上人手一個,它可以讓你的生活方式變得很便捷。
第三:主要是車聯網。
車聯網其實對美國的影響不是那么高,因為美國基本上都買二手車,所以相對來說新車的計劃沒那么高。
Podcast基本上有10%的用戶,其實是每天是在車里消費的,它是通過CarPlay和Android Auto來消費。
第四:其他技術,比如說GPS、文字轉語音、語音識別,在整體上進步還比較大,通過技術能更好的去幫助用戶定位到他想要的音頻,從而提高音頻消費,可以很有效的推動音頻。
Part 2. Podcast(播客)出海在所有音頻內容中,Podcast(播客)增速較快,也是本文的主要討論點。
以美國為例,播客大約是每年百分之幾十的增長速度。
據統計自2019年開始美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在收聽播客,而且趨勢還在繼續增長。
目前,55%的美國用戶(12歲以上)在收聽播客,收聽頻率大概是每個月一次。
Castbox 創始人王小雨以及聲動活潑創始人徐濤就播客為我們做了主題分享。
01美國和中國播客的區別?從對音頻的定義來看:中國大多把音頻作為一個 publisher,或者做成一個知識付費。
但是美國是把 Podcast 當成一個媒體,他們覺得應該做一個 Twitter 賬號,或做一個 Facebook 賬號,甚至做一個 Podcast 的節目。
他們更多的是把 Podcast 當成一個媒體來使用。
據統計,從2019年開始截至今年4月,美國大概有100多萬的內容生產者。
從收聽頻率來看:美國叫車輪上的國家,相對中國的平均水平來講,他們基本上每周大概會收聽6個播客,每個博客大概持續一個小時以上,所以大概平均一個人一周的消費的播客的平均的時長是6個小時40分鐘,所以整體上和國內比還是要多一些。
55%的美國用戶(12歲以上)在收聽播客從發布的內容來看:中國市場生態基本上處于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內容方面還是比較單一、好的內容還是很少,廣告商就更加缺失。
對于內容而言,中國下層市場的內容更多,像比較容易制作的段子、股評、配音廣播劇,制作未必精良的有聲書,還有比較容易錄制的談話節目。
對比美國,中國市場缺少的是更加專業的訪談、高質量的新聞、聲音版的真人秀、更加多元的兒童節目脫口秀、影視。
02播客的變現模式?國內播客現在主要還是知識付費,或者是用戶打賞為主,外加一些廣告和贊助。
現在陸續已經開始有其他的收入方式了,比如一些內容公司會開始嘗試的訂閱。
美國最喜歡的商業模式是廣告和訂閱。
廣告方面美國更為成熟,2021年預計10億美金廣告收入(對比中國的知識付費)。
但目前看訂閱有一點小的瓶頸,美國好的內容太多了,像CNN,The Information,節目很多,內容質量也很高,免費內容越來越多,如果這時候再要你花錢聽一個節目,除非他對這個節目有一些特殊的需求或者節目本身有一些特殊性,否則的話這種綁定的訂閱模式就比較難演進。
我們觀察到,美國有一些新的嘗試,比如線下Live show之類的新模式。
預計2021年播客廣告收入將超過10億美金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美國一些帶有劇情的Podcast越來越多,IP化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一個趨勢。
而把 IP賣給迪斯尼、好萊塢等一些電影公司也會是一個理想的變現途徑。
電影公司愿意購買Podcast的IP,因為它已經積累的足量用戶會轉成公司節目的粉絲,或者對節目帶來一些熱度。
因此,IP的費用以及后續的分成是比較可觀的一個收益。
03播客的發展前景2019年收購和投資情況較好,能夠看到的是龍頭企業往音頻方向布局,例如Spotify 2019年收購了3家播客公司,收購額在4-5億美金。
(具體的機會我們將在Part6中詳加討論)最后講一下疫情對播客音頻的影響:車載音頻減少:客觀上來說,播客因為疫情,被遺忘的主要場景“開車”中被剝離出來;新聞類和體育類播客消費減少,兒童和教育類增加;隔離期對社交屬性的需求開始增長,荔枝FM和音頻類社交的屬性可能會在未來迎來發展。
Part 3. 有聲書出海有聲書是近年來音頻創業的熱點,而美國巨頭Amazon旗下的Audible平臺,和中國著名的平臺懶人聽書為我們打了兩個樣。
國際有聲書平臺書悅創始人于勐就有聲書主題為我們做了主題分享。
01有聲書的使用人群/國家分布?有聲書行業板塊基本上是以英語文化為主體,還有一些比較大的語種。
美國的整體付費滲透比達到26%,排到全球前三名;而北歐的有聲書付費更好一些,比如瑞典,總人口1000萬人口,有60%的人在購買書有聲書,已經有了上市企業;俄羅斯市場是一個很特別的市場,它的增速是非常快的,尤其是2018年整個年度的有聲書CP收入翻了一倍,實現了100%的增長。
02有聲書的變現模式?2019年全球有聲書行業的整體市場份額在50億美元左右,電子書在139.6億美元左右。
其中既包括C端的銷售額,也包括版權分銷的整體存量的內容;而它與國內的主要區別在于其廣告收入基本上沒有統計。
對所有不同類型內容都有一定受眾,是這個行業里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影響整個行業收入的一個核心因素。
比如,歐美地區的很多內容,它的分布是比較平均化的,不存在一個具有絕對壟斷意義的IP。
2018年中國的新增數量總體存量是25000左右;而全美單年新增有聲書的數量是79400部,新增量的數量和質量都非常可觀,而且近年來它的速度還是在增加,所以可見這個行業是在高度上升的一個行業。
年收入增速是在30%以上。
03有聲書的發展前景?有聲書主要依靠內容的發展,簡單用一句話概括叫“內容為王”。
內容行業能做起來有兩大核心因素,這也是有聲書的核心:第一:量大,內容的量要足夠,簡而言之就是用戶搜索的東西,在你的平臺上能找得到。
第二:優質,要有頭部內容,而這些內容大部分是來自于文字版。
像音頻、視頻、音樂,游戲,其實這些東西的追根溯源都是來源于文字,有聲書只是把它做成了一個自上的一個輕衍生的一個板塊。
我們現在已經能看到,巨頭企業的Audible已經從聚合內容轉向自制原創內容,這也是因為Amazon版權存量足夠多。
下一篇:危機下的轉機,印度或遇創業新機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在通往創業圣殿的道路上,沒事少聽創業導師們瞎逼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