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昨天看了Papi醬最新一季1′55″的小視頻——上海話+英語第四彈,明顯感覺到了一絲絲枯燥和乏味,更加感覺到背后團隊的江郎才盡和無可奈何。
莫非我的平胸女神papi醬又要如同夜空中的流行劃過,只留下一線逗B的記憶?但是,因為她的快速走紅,整個創投圈正前仆后繼的造紅、炒紅呢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可不是一星半點兒哦,還沒等新網紅繼位,papi醬怎能就此走下神壇?很多創業中的朋友紛紛微信問我對此怎么看?唉喲,我也是創業狗一枚,又不是大師,哪能未卜先知啊?但是此前我不早在《把“產品”變成“內容”才是內容營銷的真諦!》一文中說過嗎:“內容常有,而網紅不常有。
”你把寶押在一個成功幾率那么小的一件事兒上,本身就不靠譜啊?如果這都能成功,那咱還不如去買彩票呢!亦或許papi醬正用自己的“快紅快逝”,給大家上一堂生動的網紅課呢?心疼papi醬的同時,更心疼所有被網紅熱帶到溝里的創業者們。
多數人都覺得“網紅”能賺錢的時候,或已是崩潰前兆無論是港臺明星也好,亦或大陸明星也罷,任何一家文化娛樂公司都不會把寶壓在一個明星的身上。
寶麗金、滾石、索尼......一拉都是一大堆大大小小的明星,為什么?因為不同的明星迎合不同的市場,而且每一個明星都有他自己的市場生命周期。
造星的確有方法,所以最近的網紅學院、研究院如同雨后春筍般的乘勢而出。
但是,造星如同企業打造一個產品推向市場是一樣的,花費的時間、精力、資金并不會少。
那么,你連自己的產品都很難推出來,憑什么感覺造網紅就一定能成功呢?畢竟兩者的邏輯都是差球不多的!很多創業者之所以想造網紅,其實就是想低成本的快速賣貨。
這種曲線救國的思路固然有成功案例,但是當所與人都一窩而上的圍繞網紅展開營銷的時候,那么這事兒或許就不靠譜了。
以前股市不是有句話是真么說的:如果路邊的老太太都在談論股票的時候,那可能就是股市崩盤的前兆。
現在的網紅熱不正是這樣的景象嗎?那你還前仆后繼的往前沖干嘛?傻呀?以個人為中心的內容制造,遲早會迎來審美疲勞互聯網是去中心化的,內容制造不是UGC,就是PGC,要眾人拾柴,才會火焰高。
但是網紅是中心化的產物。
就算我再喜歡鮑勃.迪倫的歌,我也不會只聽他一個人的呀。
就好比我再愛吃牛排,也不可能頓頓都吃,對吧?任何人對任何事物都會有審美疲勞的。
網紅經濟中所謂的粉絲其實并不是真正的粉絲,只是一群圍觀的群眾罷了。
和馬路上看到有人打架,一眾人圍上去看熱鬧是一個道理。
真正的粉絲,是必須“腦殘”到極致的!但是這樣的腦殘粉在當下這個內容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除了花錢買來的“水軍”具有這樣的“粘性”,哪里還能找得到呢?以個人為中心的內容制造,是有天花板的。
以垂直內容為核心的網紅,是很容易被“審美疲勞”的。
Papi醬的火爆是背后團隊辛勞的結果,必然中存在著更多偶然。
造100個papi醬,也不一定能成一個。
成了一個后,如果接下來沒有類似“緋聞”、“小道消息”之類的“周邊內容”跟進,那生命周期可能短之又短。
然而,一旦有了緋聞、小道消息,風險就隨之而來。
這些周邊內容,有可能是一波又一波的把網紅推向更高峰,也可能一個緋聞就把已經紅起來的她,直接拍死在沙灘上。
你所造的網紅內容,或只是浩瀚網河中的一點垃圾網紅是一個中心化的產物,說白了是傳統思維。
很多辛辛苦苦造紅所產生的內容,如果不是特別的奇葩,最后都會淪為網絡垃圾。
就算是特別奇葩,若不能持續并更奇葩,那最后也是會淪為網絡垃圾的。
我過完年后,因為閑著無聊,沒事兒寫了幾篇關于三只松鼠、Uber的商業評論,從第三方數據監控來看,全網累計閱讀量都超了千萬,而且每一篇內容的火爆程度幾乎都持續了近兩周時間。
文章內容里我都拿我自己所做的伊視可“驗光車上門配眼鏡”項目做了例證。
無意之舉造成了那段時間我個人的微信公眾號“金同會客廳”一日增粉十幾萬,而我公司的品牌曝光度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時,讀我文章的“粉絲”們也紛紛解囊體驗文中提到的“驗光車上門配眼鏡”。
按理說這算是當下互聯網內容營銷的“經典案例”了吧?但是,每一篇文章能夠給你持續帶來的流量、訂單量最多超不過兩周,而且每日呈現銳減的態勢。
如此一來就逼迫著我要制造更多更好而且更持續的內容才能夠維持營銷效果。
但是,即便是我這樣一個職業媒體人出身的內容民工,也并不敢保證篇篇幾百萬上千萬閱讀量啊?因為,這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幾千萬上億條內容在和你的內容競爭那唯一的“頭條”位置,你憑什么就自信自己永遠能夠站在最巔峰?誰敢誰上,反正我不行!看到沒有,“內容營銷”早就是一片大紅海了,就算你絞盡腦汁也無法保證每天上頭條。
甚至你的1000條內容中,一個也上不了頭條。
而那些你辛辛苦苦造的內容都哪兒去了?都成了網絡垃圾而已。
所以,papi醬是不是已經江娘才盡我們姑且不用深究,但是的確她最近的一期內容讓我們多數人覺得審美疲勞了。
這就好比給當下火爆的“網紅經濟”敲響一下警鐘:不要盲目造紅,更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內容營銷,畢竟你不是“汪峰”!作者:馬金同,伊視可眼鏡創始人,著名商業評論人。
個人微信號:tiller275692342 來源:創業邦
下一篇:專訪劉洲偉:創業像跑馬拉松,必須死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薛之謙開火鍋店到底有多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