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文|吉穎新采訪還未開始,吳欣鴻就與記者商榷,關于采訪提綱上“對互聯網+如何理解?”的問題能否不做回答?他的說法聽上去謙虛而實在,“我一般對于這種大的、有點政策性的問題其實是Hold不住的,我的談話風格就是比較隨性、感性,也很難說去推出一個很強的觀點和看法,就喜歡自然一點地談,比較好。
”事實上,兩個多小時的采訪中,他談興最高的還是公司產品。
采訪中他有一句話讓人印象很深:“我一般都跟人說自己是一個產品經理。
”盡管美圖從一個20人的小團隊發展到今天400多員工,估值20多億美金的互聯網公司,但吳欣鴻依舊很“怕”別人叫他CEO。
“被定位成CEO,我會覺得像個苦行僧一樣。
還有把自己看作CEO,其實會離創業有點遠。
我真的不希望自己變成一個平時簽簽字,開開管理會議,定定KPI那種感覺的CEO,”他看上去一副很無辜的樣子,“我覺得太無趣了。
”而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產品經理則是他的“自我催眠術”,其場景貌似于:我不是CEO,我就是一個產品經理;我最核心的事不是做管理,而是把產品做好,是把用戶需求搞懂。
。
。
因為在他看來,只有從內到外不斷把自己一線化,才能保持對產品、用戶乃至愈發成長變大的公司的敏感度,否則公司越來越大,離用戶卻越來越遠。
“所以你知道我們的風格是什么?就是真正去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真正跟用戶貼得很近,保持公司核心的創造力,這些對于我們來說價值更大。
”對話創業與搞藝術都靠感性思維主導創業邦:在你看來,美圖發展基因是什么?你個人如何保持對年輕用戶的了解?吳欣鴻:說實話我挺煩說那種貌似成功后,就拋出些為什么會做成功,或者包裝一下,我之前是怎么成功的做法,覺得這很不負責任。
但如果說美圖的基因,我個人認為有兩點,1)我們是一家草根公司。
剛開始不是很專業,我們就做相對簡單的東西。
而后把一個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好用,就成了我們公司產品的基因。
2)對年輕用戶的理解和把握。
我們會下很大功夫跑到校園,網吧,針對年輕用戶做大量調研。
而我自己到現在還會和同事一起去一線調研。
另外就是多看年輕用戶玩什么之類的,比如大家經常玩的一些產品,qq空間,彈幕,微博,微信等。
創業邦:就像喵星人,與它的祖先們靠辛勤勞作,才與人們建立親密關系完全不同。
如今它幸運地趕上了一個“靠臉吃飯”的網絡時代。
靠軟萌,就使一大幫貓奴心甘情愿地淪陷其中,靠顏值就成了互聯網時代的明星。
作為創始人,你覺得美圖公司與團隊的特點是什么?吳欣鴻:如果說美圖做的越來越大了,其中有我們自己團隊的努力,但很多時候我們應該謙卑的感激運氣,以及我們的用戶。
事實上,如何才能讓用戶更好地幫到我們?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
我是覺得在帶團隊方面,作為一個創始人要盡量少一些商務應酬,而要多跟團隊在一塊,團隊才能真正快速地成長。
如果創始人太熱衷于社交,他的團隊會很孤立無援的。
一個好的團隊,你可以沒太多的資金,成員也沒有多牛的學歷,但你必須離用戶很近,必須明白用戶想什么,做事情貼著用戶來。
現在很多想創業的團隊都說市場上已沒有機會了吧,因該做的東西都被人做了。
但其實我認為永遠都有機會,只要你真正懂你的用戶是誰,用戶需要什么,并完全融進去,其實機會超多的。
創業邦:那對你來說,做商業所要求的市場化思維與藝術生的思維有過沖突嗎?吳欣鴻:沒有沖突,藝術家其實是那種很自我,我想干嘛就干嘛,我不用去管其他任何人,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我現在其實是沒辦法很自我,我的喜好,比如說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了,我很喜歡高大上的東西,但是這與普通用戶其實還離得挺遠的。
所以我現在必須很客觀的去想去做,不能以自己的角度去做所有決策。
所以這兩個是巨大的差異。
創業邦:這中間需要一些妥協嗎?吳欣鴻:嗯不叫妥協,一個好的藝術家他應該非常自我,因為藝術是非常個人化的自我表達;而我們現在做一個大眾化的產品要讓很多人喜歡,就要拋開小我,就要去想辦法發現大家真正共同的大需求。
我覺得兩者之間是有共性的,這是什么呢?就是創業者和藝術家都非常感性。
所謂感性是指,比如說我們現在做一個產品,我很難去規劃這個產品按照推理能夠有多少用戶?按怎樣設計去做才能成功?真的是推理不來。
我自己肯定是一個感性的人。
我最討厭規劃,我不相信什么設計好的、大的東西,我覺得那都是‘屁話’。
我也不相信什么未來三年預測?也從來也不談什么閉環,什么生態鏈。
。
。
我的出發點是一個藝術生,現在從工作層面,我是一個CEO,但我不想成為CEO,我覺得那太無趣了。
創業邦:請問隨著美圖品牌的不斷提升,你個人在管理理念上有什么上變化和轉型?吳欣鴻:管理是我最大的短板,我完全不會管理,我會經常跟同事在一起溝通一些具體產品和運營問題,也非常信任我的核心團隊,他們很多人都來自于很優秀的公司,管理經驗極其豐富。
在這個方面,跟我是非常互補的。
所以我給自己的定位不是一個管理者,更像是一個產品經理,我很喜歡這樣的角色這種角色讓人很有成就感。
而管理并沒有帶給我很大樂趣和成就感,我還是想把更多精力放在我非常喜歡的地方,這樣才有動力不斷地做出特別牛的事情。
要說管理上我更信奉:產品驅動而非kpi驅動。
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做自己感興趣并擅長的事。
然后從中獲取巨大成就感。
創業者需要讓自己每天都很激動,這個很關鍵。
因為人干活無非就是一個狀態,你如果干的事情自己太喜歡了,每天很激動,那就OK,團隊也是這樣,應該就還好。
”創業邦:你個人工作時間的分配是什么樣的?吳欣鴻:也許還是有很大轉變吧,以前我是完全不管那些公司管理方面的事,我每天只關注產品細節。
比如說,這個圖標再往下移一點點,這個字要改一下,諸如此類等等,真的太多細節了。
想想現在呢?當然也還拿出至少一半以上精力是放在細節上面,但是也要注重一些看起來很虛的東西,像公司的價值精神愿景這些。
創業邦:你怎么看待競爭對手?吳欣鴻:我們核心思維是說,你不要說樹敵,而是結盟。
盡可能讓更多人幫到你。
具體怎么說呢?因為我們覺得這個市場很大,現在大家都還屬于前期開拓階段,就比如像在80年代,化妝品品牌沒幾個吧,那你說當時大家在市場上好像是很競爭的對手,但現在看來化妝品牌怎么著也有幾千上萬個了吧?那當時的幾個牌子回過頭看,不更多像是盟友在一起開拓市場么?事實上市場上很多競爭對手,包括很多創業團隊都在做類似的東西,我們習以為常,很多產品都有經歷過被模仿的過程。
我們不care競爭,在乎產品。
所以整個美圖公司的危機感非常強,我們是危機感驅動的一家創業公司,當然是非常擔心被人顛覆,我們內部也說要勇于自我顛覆,打破一些定制思維,短視頻可以延展到圖片嗎?這些沒有人做過,但是我們還是踏出了這一步,在更早之前推照片電影,也有類似的一些疑慮,但是本身這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反正與其被別人干掉,不如自己大膽一點,哪怕有錯,在盡短的時間內糾正就是了。
創業邦:你覺得美圖發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來自哪里?吳欣鴻: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所有的錯誤,碰到的困難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不是競爭對手造成的。
就是自己沒有足夠的聚焦,或者整個團隊精力相對分散。
創業邦:你覺得美圖公司將美作為切入點和邊界會不會有些虛?吳欣鴻:美這個切入點看起來很虛,但因為這個是公司的基因,我們不太可能會去跨過這個邊界做事,我們所有軟件和硬件產品都圍繞著美這個切入點,基本上就是延續了自己產品的基因,做了自己感興趣,而且擅長的事,我們不會完全是出于商業的考量去做別的東西,這也就是我們認為的邊界。
創業邦:請問下您個人的價值觀是什么?吳欣鴻:我的性格上以前會有些急躁,舉個例子,以前開車時有人“別”我,我會很不爽,我肯定要“別”回去的,就是心胸沒那么開闊吧。
所以人是會變化的,誰都不是圣人,我到現在也還有各種各樣的缺點。
只不過現在越來越覺得要去功利心,與人為善,自己內心也舒服。
因為現在到這個階段,已經不僅僅追求物質,物質已基本能夠滿足需求了,追求更多的是內心的舒服,或者說成就感。
去功利心就是跟我所說的尊重自然的生長規律是一樣的。
就是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就像一個東西是小苗的時候你拔苗助長,恨不得它馬上就變成搖錢樹,不行。
你要有一個耐心的培育過程,尊重它自然的生長,然后肯定會到你收割的時候。
你也不是不賺錢,但是你不要那么急對吧?還有盡量與人為善,盡量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對待事物,我覺得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倒不見得說自己已經做到很好,但我覺得這樣做會讓自己更舒服。
下一篇:唐駿談創業:別被成功者沖昏了頭 還是要謹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笨蘇寧”張近東的零售生意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