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浩浩蕩蕩的創業大潮中,真正修成正果的人少之又少。
有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約有100萬家中小企業倒閉,也就是平均每分鐘就有2家企業關門。
這其中,有運營時間長達18年的搜狐社區,也有剛成立2個月就卷款走人的優庫速購。
這也就意味著,對于大多數創業者而言,在創業初期,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尤其是在當下,投資人的口袋緊了,心也急了,更加不再只想聽故事。
創業者要面對的最難的考題變成了:自己靠什么才能活下來! 九死一生的創業,“死法”卻極其相似:慢 如果我們再去仔細翻看這些年的創業項目死亡名單,就會發現這些創業公司的死因大多相似:因為慢,具體有4個表現。
1、 慢在對需求的理解上。
這首先表現在創業者發現的需求,本身就是偽需求,尤其是那些用戶嘴巴里說出來的需求往往和實際愿意使用、埋單的需求不一致。
比如響鈴曾接觸一款基于興趣活動的社交產品,創業者在做產品研發前做了用戶調研,用戶大多回答“附近的人肯定要有啊,這樣我可以認識勾搭妹子,不要像XX軟件一樣設置限制條件(就是想勾搭、約炮)”,“要能把我和異性網友的聊天記錄隱藏起來,別被我老婆看到了”,但結果這款產品上線附近的人和隱秘聊天、閱后即焚等功能后,依然沒有火起來,同樣,其他一大堆類似的社交軟件一上線也就意味著死亡。
因為它們跟著用戶需求走了,但用戶需求不等于產品需求。
而反觀其他存活下來的陌生人社交軟件,它們并沒有去迎合這類用戶口中的需求。
其次是,你說服了自己的東西,可能僅僅是“說服自己”。
比如響鈴身邊一位朋友,為了解決“新房裝修問題”,自費十幾萬找外包公司做了個 App。
“我們調研過,新房裝修是用戶痛點。
只要大家都來注冊我們這個App,就可以獲得最低的折扣和最好的品質。
而且我們現在不收費,政府肯定會支持。
商業模式方面,每個城市的新房裝修需求都驚人,用戶量上去之后,可以向建筑行業上下游拓展。
” 但事實上“大家都來注冊”有點一廂情愿,“政府肯定支持”和“用戶量上去之后”更是理想中的狀態。
所以創業者務必需要認清現實和理想的差別。
2、慢在對錢的錯誤認知更正上。
經常有創業者抱怨自己的項目多么的優質,但就因為差一點點資金支持,最后錯失機會。
他們嫌D輪的錢不夠還要融E輪、E+輪,他們總用“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來強調自己“生不逢時”。
可我們翻看過去那些資本追逐,熱錢堆積的賽道,哪個不是因為錢太多而燒死自己的。
比如共享單車,資本堆積下的單車橫尸遍野,創業者卻棄子而逃;短視頻和社交高度融合,百萬懸賞答題都墨粉登場,最后連最基礎的常識都不過關,比特幣區塊鏈雷聲大雨點少、P2P迎來集體爆雷…… 其實,在那些愈發擁擠的賽道、殘酷的競爭、遍地的尸骨背后,人往往是最大的問題。
3、慢在反應上。
互聯網科技圈流行的一句話叫做小魚被大魚吃掉,慢魚被大魚吃掉。
市場一直以來都是最好的測速器,慢的天生就該被淘汰。
這條鐵律,即便巨頭也逃不過,柯達的隕落、諾基亞的折戟、開心網的沒落、摩托羅拉的賣身……競爭的商業環境,容不得任何一個創業者躺在“舒適區”睡大覺。
4、慢在執行上。
在各批死亡名錄中,一部分創業項目都是從一個天才點子開始,最后由這個天才點子結束的。
當項目陷入停擺,咽下最后一口氣時,創始人才意識到:點子根本不值錢,也沒有哪個公司靠點子活下來。
比如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失敗的社交產品,往往會加上類似“加好友”、“隱身聊天”、“閱后即焚”、“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而這些功能多數是臨時起意,突然想到的點子。
這些創業者一度以為加上這些微信、陌陌中沒有的功能,就可以把微信、陌陌等干翻。
但往往最后發現,想法是好,功能是棒,團隊卻沒有執行力,運營上更是短板,從而讓自己陷入僵局。
過去我們也經常會碰到一些智能硬件的創業者,他們的產品在引導用戶設置網絡配置時,界面上寫滿五六個步驟,但提示語卻是晦澀難懂的術語。
結果大部分用戶都在這個頁面退出,把 App 給卸載了。
他們以為的詳盡和專業,在用戶那里,就是不人性,產品太爛。
所以正是因為慢,才讓自己死得太快。
告別死亡之“慢”,實現高效創業還有幾個關鍵點 既然問題我們找出來了,那我們就來說說如何擺脫死亡之局,其實就一個詞:快速。
1、快速做決定。
高效的創業者一定要做大量的決定,而且是科學的決定。
因為不決策,就很難將目標推向行動,就很難將想法落地,更難以扭轉不利的局面。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案例,在傳統回收行業(簡單的說就是廢紙回收),這是一個臟、亂、急、散、小、無的行業,傳統得不能再傳統,如果要打破這個局面,就需要革新。
閑豆回收聯合創始人靳偉當時一看到這個問題,就迅速做出決定,希望利用信息化管理平臺來解決這些問題,并決定對軟件系統不斷迭代、不斷升級。
如今他們的軟件系統已經和第一代系統完全不同,這過程中涉及的各個功能和細節都是在他快速的決策中完成的。
當然做決定,并不是要一味的做加法,還可能是做減法。
響鈴之前看過一個做 DIY 留學 App的案例,為想出國的學生提供院校招生信息和申請指導。
當代購火起來的時候,他就立刻增加了代購和支付功能。
須不知,他的用戶群都是想要留學的固定人群,人家都出國了,還有誰需要代購? 所以,這樣的決定就是選錯了方向,不該做加法。
2、快速地進行自我改進。
很多創業公司都會將“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貼在墻上,但實際去做用戶滿意度調查時,其結果往往大跌眼鏡。
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客戶的響應速度沒有達到對方的預期,他們不知道,不及時回復客戶甚至比提供客戶不滿意的服務還要嚴重。
因為真正高效的工作習慣是在關注外部需求的基礎上,愿意自我反思和提高;且并不將是困境歸因于外部,而是自我進化,進而擁有能有快速反應、迅速行動的能力。
同樣是在一個創業者訪談視頻中,我看到一位名叫李昆燕的創業者,她在太璞開客棧,并認為“顧客來這是要享受慢,而我的管理工作就必須快”,所以她希望自己在每一個細節上都能做到快速回應客人,比如客人通過人臉識別辦理入住的時候就需要好的設備來保證響應速度快,所以她愿意花大成本來更新自己的電腦設備。
這種改變是從改變自我開始的,也從而獲得了外部的贊許。
3、快速識別問題,并高效的溝通和激勵。
曾經和一家做訂貨SaaS類產品的負責人聊,他告訴響鈴“我們在經歷了4個半月,招聘30個人的銷售隊伍去開拓市場,卻顆粒無收后,不得不辭退這30個人。
最終,就是現在這樣,依靠口碑和招區域代理來擴展新客戶。
”我問他原因,他總結出幾個點:1、他是技術出身,不懂銷售,他以為2B銷售模式,就是一個銷售軍團,用電話或用地推或陌拜就能帶來訂單;2、在團隊銷售無進展時,他沒有去安撫團隊的情緒,沒有做好溝通和激勵,而是粗暴的用銷售目標去壓;3、當付費客戶投訴時,他沒有認真去傾聽,而一直在解釋自己產品多么厲害。
簡單的說,就是栽在溝通和協調上,事實上,只有善于帶動和激勵團隊工作,才可能去推動團隊目標達成一致。
3、快速獲得高效的工具加持。
最后高效的工作離不開高效地獲取信息,也離不開高效的生產工具支持,因為一直一來響應速度是創業者的生死坎兒。
最近我看到一支英特爾和騰訊新聞聯合推出的創業者視頻,視頻有獲得小米、順為領投Pre-A輪千萬級融資的燈光化妝鏡品牌AMIRO,其創始人王念歐在采訪中,就說在做產品設計時“不能讓設備限制你的想象”,看起來他們是在做鏡子,但在設計鏡子時,修圖、裁剪都需要高效和穩定的電腦設備,就如好的佳肴需要好的食材。
事實上,這正是騰訊新聞一貫的追求,讓用戶不再為篩選信息犯愁,而對創業者而言,更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信息篩選上,而是需要高效吸收最有價值的信息。
而這第一步就是需要一些性能卓越,運行穩定、輕薄續航的辦公設備,搭載英特爾芯片的各類電子設備或是所有中小創業者高效工作的第一個伴侶。
無獨有偶,最近一位做內容創業的朋友告訴響鈴,在內容行業,對資訊獲取和電腦配置有雙重要求,也可以說,在資訊獲取與編輯上,僅電腦卡頓這一個問題,就足以成為害群之馬。
而近來包括騰訊新聞在內的媒體平臺的進化,主動賦予用戶更便捷高效的內容獲取體驗,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從業者的資源獲取效率。
而另一方面,這位朋友表示,不久前僅僅是更新了一批搭載英特爾芯片的電腦,就讓公司無論是在信息的篩選上,還是在圖片的處理、文章的編輯上,都能夠直觀感受到速度與效率。
由此可以看出,沒有效率的創業,會以最快的方式衰退消失。
而高效創業不僅體現在自身高質量做事的效率上,也體現在獲取外部信息資源的能力與速度上。
作為創業者,只有高效,才能更好存活。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完】
下一篇:為何創業艱難還有那么多人想創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連續創業16年之后,創始人說,創業是一個煉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