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我們常說,天使投資投的主要是人。
所以看創始團隊的背景成為判斷要不要投資一個項目的依據之一。
確實,早期項目,尤其是天使投資前,沒有什么數據可看,創業項目方向也可能會調整,諸多變量中,唯一變化較少的是人的因素。
只要人的素質可以,適合創業,縱然以后出現方向調整,連續創業,都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們會看創業者的背景,是否有經驗,是否有人格魅力,是否有格局觀等。
某種程度上,一些來自大公司,或者有著豪華背景的人出來創業會格外受青睞。
過去一段時間,一度流行一個說法,騰訊產品、百度技術和阿里運營的創業團隊組合更容易拿到融資。
也有很多BAT公司的人主動或者被忽悠出來創業。
但是,在和很多項目的創始人聊了之后,我們發現,有些即使有著類似BAT豪華背景的人并不適合創業。
這要從他們從平臺剝離后暴露出來的短板講起。
1 “錦上添花”型。
沒有經歷過從0到1。
和這些項目的創始人聊,問及過去的經驗,通常會說,我之前負責一個億級用戶的項目,通過哪個改進讓用戶數和用戶粘性有了XX的增長。
但如果問及到底是怎么增長的,之前的用戶如何獲得的,他語焉不詳。
這樣的產品負責人,屬于“錦上添花”型。
大公司的分工比較細,在他開始負責這個產品之前,產品已經完成基本的試錯,基礎用戶的積累,他的功勞是在正確的路上修修補補,錦上添花。
所以,這樣的創業者,沒有完整經歷產品成長周期,只了解后端,但不知道從0到1。
只知“點”和“線”,對“面”缺少了解。
只知產品的增長路徑,缺少對產品整體邏輯的理解。
可以錦上添花,但雪中送炭的事情做不了。
2 “埋頭執行”型。
很少做過單獨核心決策。
除開產品生命周期這個維度,從個人的決策能力上而言,又有一種“埋頭執行”型負責人。
大部分在大公司的人的工作,都是在公司的大戰略下進行細化和執行。
即使是高管級別,真正做的核心決策非常少。
這點和創業公司有很大差異。
我們常說,創業中,很多CEO是很孤獨的。
孤獨大部分來自于需要一個人來做決定。
無論是公司要轉型,決定拿一筆投資,甚至開掉一個員工,都需要個人來做決策。
在一些特別時刻,甚至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堅持做一件事情,一意孤行地做了一個決定。
或走向成功,或陷入失敗。
所有這些,都是需要一個創業者有“殺手”氣質。
所以,只會做執行,決策經驗少,也很難順利創業。
3 “打醬油”型。
見過,沒真正干過。
相比較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這種背景的人稍遜一些,在大公司沒有成長到非常核心位置。
屬于曾經參與了很多項目,但多數都是“參與”,缺乏主導經驗,從來沒有獨當一面的經歷。
或者說,做了很多項目,但沒有項目特別出彩。
這樣的人看起來的背景很豪華,但真正做事確實眼高手低。
容易出現的情況是,見過很多產品的成長,但是真正讓其主導一個項目或者領域,很難lead起來。
說起來頭頭是道,但一旦需要死磕一件事情,缺乏扛槍上前線的能力。
4 盲目自信型。
低估創業的風險和難度。
這種主要發生在跟風創業型的創始人身上。
身在互聯網,無論你是否創業,身邊總有一些創業成功的故事,而且越來越多的是你的同事,朋友,會發覺很多人的能力還不如你也能取得成功。
這個時候很容易產生創業的沖動,或者其他朋友一鼓動,腦門一熱就辭職創業了。
人多半是“看見人前顯貴,看不到背后受罪”。
由于在創業前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以為創業比較容易,但是一旦創業事事變難。
以為自己人脈強,資源廣,一旦創業之后,那些以前分分鐘就能聯絡上的資源,突然間都不靈光了。
創業過程中,用戶增長、產品完善、招聘等等一系列事情壓得創業者喘不過氣來。
心理落差開始增大,很容易放棄。
當然,不適合創業的大公司背景的人的特質絕不限于以上四種。
有所謂的BAT背景是否適合創業,還是并不適合創業,這并不是一個粗暴地二元對立的關系。
個體差異,需要單個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青山資本一直倡導要理性創業,冷靜創業,不要盲目。
無論創始團隊的背景如何,是豪華背景還是草根出身,大家都有創業成功的可能。
但是,創業是少數人的事情,不是大多數人只要參與就可以成功的。
即使是一個人適合創業,也不是說在任何時候創業都可以成功。
創業需要創始人具備各種能力,更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創業需要努力,同樣也需要機遇和運氣。
眼下,正在延續的資本寒冬猶如創業淘汰賽。
那些盲目投身創業大潮,不具備相關素質和能力的人們會知難而退,務實低調、能夠在各種資源匱乏依然能補足短板繼續向前的創業者或將脫穎而出。
下一篇:如何掌握談判的藝術 10位成功企業家幫你支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成為像順豐王衛一樣厲害的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